第五章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发展中国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问题
社会主义国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
教学内容问题
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制定出教学内容是当代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学校的最重要任务;教育部、专门的组织和委员会,各种科学委员会和不同水平的专家联合会都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在当代,当科学成为直接的生产力的时候,普通学校的教学内容问题必然不只带有全国性,而且带有全球性。任何一国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联系,必须彻底改变几十年来在学校发展中形成的相当稳定的、传统的教学内容,这已是很清楚的事。必须深入改变教学内容已为公众所承认,并无异议。但是,根据社会制度和国家教育政策方面的不同,解决这些任务的途径不同。
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有可能有计划地发展学校和教育并具体体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国民教育制度的国家性和集中管理能在确立明确的科学标准的基础上完善教学内容,这些科学标准同等程度地考虑科技进步的要求、科学知识的范围和手段、儿童发展的心理教育规律及现代学校中教学过程的可能性。只有在对学校制度实行国家规划和国家领导的条件下,才能考虑影响教育的一切因素,用这种综合法解决教育的最重要问题。科学地制定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是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共同的”这一原理紧密相连的。
近几十年来,在社会主义教育学的科学教育研究中,教学内容问题最受重视。这一问题也在许多教育家的著作中得到阐述,如姆·恩·斯卡特金的《教学过程的改进》(1971),格·诺内尔的《社会主义普通教育的理论》(1973),格·诺内尔的《社会主义普通教育的理论问题》(1975),姆·伊·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法教学》(1975),尤·克·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1977)等。在无数的研究中可以找出确定教学内容的概括性原则。
科学和技术幂数(巨量)式地发展使科学知识量不断扩大,而知识对于积极参加一切社会生产领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在科技革命以前形成的传统教学体系不能满足当代教育的要求。为了消除出现的“脱节”现象,不能机械地增加学校中每门课程的科学知识量,而必须对所有学校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结构问题制定统一的科学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不应是学习并机械地记住无数的事实、定理、论证和理论结构,而应是掌握科学知识的主导思想。社会主义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使人以后会独立地研究科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实质,这些问题在人的各种活动过程中正在产生或将要产生。根据这些观点所谓的继续教育就出现了,即从学校毕业后系统地提高业务。
当代科学发展的特点为统一确定教学内容提供了某些看法。科学的发展伴随着科学的分化和综合过程。在每门科学中,随着新思想和新事实的积累,出现了独立研究领域的新分支。另外,在早先单独隔绝的科学之间出现了边缘联系,两个或几个科学部门特殊地综合为统一整体,这就产生新的整体知识部门,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遗传学等。同时还要注意科学中的普遍化或概括化的过程:许多早先要求独立研究的概念、方法和个别论点现在组成了新的理论,被概括起来了,并且成为把早先孤立的现象综合成统一的科学体系的基础。属于这种普遍化的有:门捷列夫的周期表,它从统一的总体观点出发,以解决许多化学、物理、生物和其他自然科学的问题;把算术的成分加入学校数学的一般课程中;等等。当代学校的教学内容不能不反映科技发展的客观趋势。这些趋势又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无数研究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教育学的教育和教学理论要求用系统结构的观点来确定教学内容。系统结构的观点要求确定把每一门科学的结构因素联结成统一体系的那些基本思想,并且根据每个教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教育的可能性,在学校的各科课程中改造这些思想。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们在教学心理学方面最新的研究有力地说明,儿童在掌握科学系统知识方面的潜力还很大,还未用尽。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采用新的教学计划方面进行的大量试验表明,学龄初期儿童在理解和掌握那些过去被认为不能接受的概念方面,他们的思维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并有适应的能力。
社会主义国家完善教学内容的现实途径反映在国家的指导性决议和文件中,这些决议和文件也指出了普通学校课程结构改革的途径。
苏维埃学校面临着建立统一衔接的教育体系的任务,这个体系从普通学校的一年级至毕业班由共同的思想和原则牢固地联结在一起。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可能这样解决当代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欧洲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修订教学内容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由著名学者,教育家,心理学家,教师,党政机关的代表,国民教育、工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等组成的国家委员会。改用新教学计划和大纲,从1966—1967学年逐渐地开始,并应当在20世纪70年代末完成。但是当代科技发展阶段的特点要求经常地完善教学大纲,并根据需要加入新的资料或对新思想做出解释。随着新教学大纲的运用,教学实践本身提出了对确立的教学内容做某些修改的必要性。
科学知识的不断增长不能迅速地反映在教学大纲上。因此社会主义教育学特别重视发展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教育家们强调,今天完全不可能在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教给他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社会主义教育的观点是不断学习的观点,它超出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范围。为了连续地、进一步地学习,需要打下牢固的基础,必须为经常的学习做好准备,即有目的地发展所有那些为独立掌握知识所需要的能力和技巧。
教育预测的任务日益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家们注意和讨论的对象。格哈尔特·诺内尔在《社会主义普通教育的理论问题》一书中强调,学校和生活统一的原则“应当理解为一种表现,它需要经常按照新的社会条件,并考虑社会主义社会未来发展路线来调整教学和教育目的。同时这个原则表明,需要经常检查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并进一步发展建立教育过程的方法和组织形式”[1]。
教育预测应当考虑到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的远景和趋势。科学技术进步将要求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结构处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育,揭示科学发展的趋势,并逐步把新思想加入到学校大纲中去(同时去掉陈旧的或不重要的材料),更广泛地发展学生的教学和职业定向体系,进一步改进职业技术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教学。在工农业生产的所有部门广泛实行自动化和机械化,能完成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城乡之间本质差别的任务,并将对普通学校和其他学校提出对生产过程的管理方面进行相应培训的要求。而这同样也要求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改变,要提高其科学水平和加强教学和生活的联系。
教育的这种有计划和有远景的发展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才有可能,在那里学校的所有问题从全国统一的角度来解决。
普通学校教学计划的一般评介
教学内容反映在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中。
苏维埃学校的教学计划经常是在全苏联学校制度统一的原则基础上制订的。统一苏维埃学校的教学计划由国家领导机关批准,所有共和国都必须执行;个别共和国根据民族传统和特点做某些修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统一的原则反映了苏维埃制度的特点以及在全苏联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目标,并保证所有劳动人民,不论其社会地位、种族和民族,都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平等权。这些保证已固定在苏联宪法中。
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选修课被补充到一般苏维埃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允许学生按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选择课程。
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教学计划在人民政权的头几年保留了传统性和中学高年级的分科,主要分为人文学科和自然数学科,而这些科在具体课程上又分成不同的小组和方面。
以社会主义学校统一的观点为基础的当代教学内容的改革使教学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统一,这种统一反映了对学校所有阶段的普通教育要求相同的原则。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南斯拉夫的教学计划都经历了这样的改革。
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中学的教学计划为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十年制的普通综合技术中学的教学计划包括了19门必修课。此外,六年级有手工选修课,每周1小时,从七年级开始设第二外语。除了普通教育课程外(德语、俄语、数学、物理、天文、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公民、图画、音乐、体育),还包括这样一些课程:生产教学、学校实验园地作业、综合技术教学、社会主义生产概论、技术制图、生产劳动。一至四年级是在学校实验园地上的生产教学和作业,七至十年级是综合技术教育、社会主义生产概论和技术制图。每周的总学时从一年级的21学时到十年级的34~35学时(包括选修课)。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十年制学校教学计划可以说是将普通教育课程和各种类型的生产教学相结合,并为从事劳动做准备的典型例子。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学生在十年义务教育后,或是进入通向中等专业教育机构的职业教育学校,或是进入具有中等教育水平的职业学校,或是进入能升入高等学校的二年制的延长中学。应当指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具有成人进修系统,它保证了教育的连续性,在延长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在成人进修系统的训练班学完后,可以入高等学校。这使所有愿意受高等教育的公民都有可能入学。
保加利亚的学生在八年义务教育期间按统一教学计划学习,有这样一些课程:保加利亚语言和文学、俄语、数学、历史、道德和法、美学、社会学、地理、生物、物理和天文学、西方现代语、化学、控制论、造型艺术、唱歌和音乐、综合技术学科(工艺学、劳动实习、技术制图)、体育。除必修课外,在所有教学阶段都有选修课,每周2~4小时。学校高年级(九至十年级)实行分科:数理、生化、文史、生产。分科的具体形式为仅仅在普通教育课程和专业性课程的时数上稍有差别,可以肯定对普通教育有统一的要求。如数理科的数学每周6小时,而在其他各科为4小时。在理科各科,人文课程保持了大约相同的时数。
波兰正在向十年义务教育过渡。学校将按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在十年义务学校的基础上是各种不同专业的二年制专门学校,毕业后可上高等学校。应当指出,近年来社会主义国家倾向于使教学计划更全面统一,包括完全中学的高年级在内,这可以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十年制义务学校和二年制完全中等教育学校的教学计划中看出来。
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苏联)的教学计划表明,各国在文理科的训练上(如果除去图画、唱歌、音乐、生产教学、劳动这样一些课程)差不多花同样的时数。这说明:第一,这样划分时间是最合适的;第二,在现代条件下,对学生的普通教育和一般文化修养来说,文理科教育具有相等的意义。
学生的分科学习和定向问题
分科教学要求把学生分成班或组,较深入地学习学校的个别课程或科学技术的某些部门。
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教育家在分科教学方面的主要观点说明了在这个问题上许多出发点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出发点是,统一普通学校不是把学生拉平,不是使他们的个性划一,而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其个人能力、倾向、兴趣和才能的发展,为以后独立发展,在所选择的事业方面加深知识并为使知识日益完善打好基础。在一般的苏维埃学校中,从七年级开始在教学计划中设有选修课(每周2.5学时)。对选修课的选择往往带有稳定性,并决定了以后的方向和生活道路的选择—就业或入高等学校。除了一般学校外,还有专门学校:数学、物理数学、语言、艺术、音乐等。有时建立仅仅由高年级平行班(九至十年级)组成的专门学校。那些从八年制学校毕业并对学习这些学校所侧重的科目有兴趣、有才能的学生,可以进这些学校。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分科:如在一个学校的高年级按文理科建立几个组,或是在一个年级深入学习某些课程。近年来可以看到扩大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职业技术学校的趋势,目的是使所有学生有可能获得良好的普通教育和职业训练。普通学校正在改进职业定向制度。
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分科教学和职业定向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能在他们最感兴趣的领域做出选择和定向。广泛运用按科学领域分为理科、文科、社会科学、现代语、化学生物等的分科方式。还应当指出,可以学习必选课和选修课,建立着重讲授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外语、音乐、体育等个别课程的专门学校和班级,建立加深学习个别生产部门的学校和班级。在普通学校范围内,知识领域或兴趣的选择不具有绝对性,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对数学感兴趣,并比别的学科学得深,这不能成为进入高等学校文科系、入职业技术教育系统或直接到生产部门就业的障碍。社会主义教育学总的原则是保证每个学生自由选择未来的事业,并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不仅在学校学习期间,而且在学校毕业后都能发生变化。
除那些在学校范围内确定的分科教学的形式外,还有许多其他帮助学生选择未来职业的定向方式。有时职业定向是由学校本身的结构决定的,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十年制普通学校,这从上述对教学计划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除了在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定向形式外,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校还组织多样的俱乐部、协会、组、学科小组,按兴趣把学生结合在一起。在这方面校外机构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少年之家和学生之家、少年技术家站、航模制造家站、少年自然科学家站、儿童剧院等。青少年校外机构的工作面是如此之广,能够在帮助儿童发现自己的才能时满足他们任何方面的兴趣。
为了改进职业定向,学校和校外机构广泛组织学生同各种职业的代表人物及先进工作者会见和座谈,到高等学校参观,参加各种竞赛,在青年刊物上发表一系列有关职业的谈话,等等。
在社会主义国家,学校一般和生产联系紧密:到生产部门的必修性参观,在工厂的附属教学联合体、教学车间和教学实验园地劳动,以及支援国民经济的各种形式。
用以改进职业定向途径的全部措施有力地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学生有广泛和自由的选择,这种选择由普通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分科教学的性质,由各种形式的课外和校外活动,由积极参加生产活动予以保证。
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教学内容的深刻变化要求制定更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智力。除了传统课堂教学外,对课堂教学做了更广泛和灵活的分类,以提高教学效果。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家们制定了发展性教学的理论,作为掌握知识的基础。
教学方法由于运用了程序的因素和教学技术手段,由于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的作用和学生认识活动的积极性而丰富起来。在基本形式,即课堂教学的范围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独立性和积极性,显示他们的个人才能。
研究社会主义国家学校教学工作的经验和教育的著作有力地表明,在对待教学形式和方法问题上,社会主义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而多样化的方法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性的积极发展,养成学生独立地解答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的愿望。“问题教学”或“问题方法”的名词出现,它要求在课堂上形成问题的局面,以发展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寻找答案的积极愿望。
社会主义教育学面临着要极大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认识的任务,在作为教学过程的基本组织形式即班级授课制的范围内,广泛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班级授课制是和系统顺序地学习各门课程紧密相关的,即保证掌握系统知识并大大加强课程间联系的作用。在使教学过程积极化的方法中,探索性的启发式、提高教学中的独立性的作用愈来愈被认为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体系中广泛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如练习器、教学和检查机器、投影器、程序教具和材料。
在统一的普通学校范围内,社会主义国家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完成着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任务,并为学生表现各种兴趣和才能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