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学校的组织原则[3]

殖民地和附属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远不相同。在同一个时期,有些国家有着古老的文化(印度、缅甸、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和近东国家),而有的国家还处在民族部落制度阶段,没有文字。较发达的国家在成为殖民地前就有了一些不同教育水平的学校。在个别国家存在中世纪的大学,如在马格里布(北非国家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的总称—译者注)的一些国家有高级伊斯兰学校。在争夺殖民地时期,欧洲国家把自己的代表—传教士派到侵占的领土上,其任务就是使当地居民形成土著居民低劣和白种侵略者优越的思想,让土著民族改信基督教并建立传教士学校。天主教传教士团积极地开展了自己的活动。

殖民主义者故意抑制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他们大大减少了当地村社学校的数量。传教士学校用宗主国的语言和教科书教儿童初步知识和宗教教义,为白人殖民主义管理人员的子女和从当地居民中挑选的上层人物的子女建立了完全仿效宗主国学校体制的学校。

随着对当地民族资源剥削的加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殖民主义列强被迫稍稍改变对土著居民的教育政策。由于需要有当地的管理干部作为殖民主义的忠实支柱及其影响的传导者,需要有文化的工人以发展当地的工业,殖民政权开始开办混合型的小学和不完全中学,那里的教学只有一部分是用地方语进行的。这些学校的数量不多,大量居民仍然是文盲。

拉丁美洲国家的教育发展过程略有不同。在主要被西班牙掠夺的领土上,印第安人几乎全部被消灭,或被赶到最偏远的地区。为了耕种广阔的种植园,殖民者从非洲把黑人作为奴隶运进去。西班牙语和天主教在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成为这个殖民地区的国家语言和正统的宗教。由于殖民地纷纷夺取了政治上的独立,19世纪进入了被称为“拉丁美洲复兴”的时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甚至通过了小学义务教育法令,但拉丁美洲真正的主人—美国垄断集团没有保证实现这些法令,居民中的大多数至今没有学习的机会。因此,虽然有一些差别,但拉丁美洲国家的国家教育政策基本上保持了殖民制度的特点。

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长期实行殖民统治的结果是:居民中的文盲在亚洲、非洲某些地区达90%~100%,极有限的学校,土著居民中的教师和熟练干部严重不足,在为数不多的学校里用宗主国的语言和教科书进行教学,几乎没有高等学校。

随着殖民制度的崩溃,年轻的民族国家出现并面对新的复杂的任务:选择政治方向,实现独立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刻不容缓地发展教育。当前可以说,独立的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有两个政治方向:社会主义方向和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这种划分是有条件的,因为可以遇到复杂的政治利益和政治方向的交织)。日益坚强的发展中国家开始选择社会主义方向,参加不结盟运动。

教育政策的方向首先取决于每个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方向和经济资源。但是,尽管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政策有不同的方向,但不能不看到某些共同特点:扫除文盲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教育的首要任务,甚至在那些现阶段已经通过了小学义务教育法令的国家,即印度共和国、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菲律宾、拉丁美洲国家,由于缺少资金、校舍和教师,小学网的发展没有达到应有的规模;拒绝殖民时期的遗产和用欧洲语言、欧洲教材进行教学;建立反映各国民族利益的教育制度。

教育政策的这些基本方向或多或少地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有所表现,进步的政治方向能使提出的任务以更快的步伐更有效地得到完成,朝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国家实现这些改革则要慢得多。

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民族解放后开始实施文化革命的基本步骤:扫除文盲,大力建设学校,确立民族文化的源泉和吸取世界文化的成果。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在20世纪60年代初制订了三个大地区的教育发展计划:亚洲的“卡拉奇计划”、非洲的“亚德斯亚贝巴计划”和拉丁美洲的“圣地亚哥计划”。用于教育的资金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基金收入和地方财源。这些地区计划规定,到1980年所有发展中国家要通过小学义务教育的法令。但是对这三个计划实施情况所做的检查很快就说明了:到1980年只有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能实行小学义务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常常缩减给获得独立国家发展教育的经费。

现实情况迫使对地区计划做某些修改,开始按发展水平把国家分为ABC三类。A类是一些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小学义务教育只能在1980年后实施,B类国家预测到1980年有可能实施,而C类国家则在1980年前实施。

新的严重的障碍妨碍着获得独立的国家顺利发展教育。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特有的人**炸导致居民中文盲的绝对增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材料,在1960年至1968年间,没有上学的5至14岁的儿童数净增了1 700万。如果人口增长的趋势继续保持下去,那到1980年,没有机会学习的这个年龄的儿童可达2亿3 000万。

教育方面的新殖民主义政策也给教育发展带来了困难。新殖民主义者在实际上失去了一切殖民地,形式上承认年轻国家的主权的同时,又千方百计地力求在政治生活、经济和教育上保留主要阵地。它们干涉获得独立国家的内政,组织反革命政变,在许多场合导致政治上的转向,企图把年轻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工业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育方面,新殖民主义政策力求保持宗主国的学校模式,或把它强加给过去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对教育思想的形成施加影响以符合帝国主义的利益,用资产阶级教育学的主要观念来对抗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影响。

教育政策的基本方向和教育制度的组织原则明显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解决教育问题上的根本对立。资本主义世界的教育政策在于保持当代帝国主义的基础、统治阶级对教育的垄断、它们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在于反对社会主义学校和教育学的思想在本国和国外传播。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3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 死胡同,指双轨制教育中劳动人民子女所学习的一条轨,上学到一定的年限就不可能再继续升入高一级的学校。—译者注

[3] 有关发展中国家详见阿·耶·希林斯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莫斯科,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