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海南潮涌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修行。2004年,我突然调到海南省海口市工作。因为其时,中国的大地上正刮起一场改革的旋风。教育部在四个省(区)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试点,这四个省(区)是——广东省、山东省、海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我已经在汨罗进行了一些比较肤浅的改革,我想我应该到中国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去,去学习,去实践,去创造。当时珠海和深圳也希望我去工作,海南的工资待遇并不高,远远无法和深圳、珠海相比,但我最后选择了海南。因为当时海口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黄行光接待了我,让我过来之后,具体负责主抓海口市的高中新课程改革,这是我最愿意去做的事情。
2005年4月山东青岛留影
2005年上半年,我带着一批高中校长和主任们去山东和宁夏考察和学习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经验。穿越茫茫的戈壁黄沙,我们像一群寻觅梦想的幽灵,悄悄栖落在古西夏王陵边的这座城市;然后又回转身,飞向山东,考察了青岛、威海、济南三个地市。回来后,我彻夜不眠,写了一篇考察报告,比较客观地描述了这两个省(区)改革中的艰难和希望。比如,在很多高中学校,我们听到的大多是面对课程改革的迷惘与悲歌,很多学校强调“积极稳妥”,但实质上“积极”只是一种修饰,各项改革动作不大;“稳妥”才是关键,各个地区、各所学校似乎都在“比赛”,但比的是谁更保守、谁走得更慢,仿佛越走在改革的后面则越显得光荣,“改革者”似乎反成了被舆论讥讽的对象。这就是2005年高中课改的真实状况。再比如,教师、校长与新课程究竟谁该适应谁?由当时的情况分析,教师之于教学,其最大障碍有五条:一是课时偏紧与教材内容偏多的矛盾难以统一;二是三维目标与课堂教学中的整合失衡;三是以模块为特征的教材体系与施教中的不适应,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整合与“二次开发”能力;四是基于大班额教学环境中的师生互动难以有效展开;五是课堂教学中如何整合教师、学生、教科书三者互为主体的关系。这是现阶段所呈现的问题。以后,随着选修课的开设、校本课程的开发、发展性评价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还会产生许多新的困惑。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改革的实际意义,课程改革的本质所在,就是攻克基于高目标所遇到的阻力与问题;课程改革的艰难,也正在于问题重重,需要像跨栏一样一一跨越。
我把这篇考察报告提供给了海口市教育局和海南省教育厅的领导,以做决策之参考。不久,这篇考察报告传至教育部,教育部几乎在第一时间了解到高中课程改革试点省(区)的真实情况,当时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教授看了非常赞赏,这是教育部基教司的领导第一次知道我的名字。
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我主抓的高中课程改革并没有停滞,相反,我们把困难当成前进的动力,一项一项工作扎实推进,一个一个难点切实解决。我的工作思路是,先到学校进行问题的调研,然后提出改进问题的对策,然后组织现场观摩,由此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2005—2006年这段时间,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我主笔写成《海口市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指导意见》、《海口市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式评价指导意见》、《海口市普通高中学分制管理实施意见》、《海口市中小学校本研训指导意见》、《海口市普通高中学生选课实施指导意见》等专业性比较强的一批文件,由海口市教育局下发,瞄准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难点问题,让区域普通高中改革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法可学。可以说,在国家高中新课程的制度框架下,我们做了大量本土化的制度设计,做了大量比较实在的工作,使海口高中课程改革顺利推进,受到教育部的肯定。我所主研的课题《海口市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式评价》也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2007年,我还被海南省教育厅评为“海南省课程改革先进个人”。
时间飞逝,很快三年过去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进行了一个轮次。2007年6月,是全国首次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全中国都在关注新课程实施后高考怎么考,可谓万众瞩目。当时海南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两省(区)语文学科是考全国卷,那一年高考结束后,教育部相关部门来海南进行新课程和新高考调研。很多参与座谈的领导和老师均反映本次高考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我觉得这一次高考总的来看令人满意,但问题亦无法掩盖,尤以语文学科为甚。我以作文题为例予以说明,作文题如下: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所以对碎片有固定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也有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从专业角度看,这个高考作文命题基本上是失败的,理由有若干,主要有两点。第一,高考作文命题要导向学生真实的表达。高考作文材料的内容和话题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说真话,写真情,明真理。这个材料原本想让学生写一个创新的话题,可是高中学生平时创新的经历和体验甚少,这就等于切断了学生抵达他们真实生活的通道。从海南考生表现的情况看,很多考生只能回避真实的生活,胡编乱造地写创造的重要,然后搜肠刮肚地引用科学家的例子加以印证。由于学生掌握的科学家创新的案例实在有限,就那么几个人和几件事,于是造成大量的作文雷同。一位高考改卷的老师总结,大约80%学生列举的材料无非是:爱因斯坦、爱迪生、居里夫人、袁隆平、牛顿、毕昇、瓦特,还有鲁班与霍金。导致学生作文严重的模式化和同质化。
第二,高水平的高考作文命题应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真实反映他们的水平和能力,这是考试公平性与有效性的要求。可是这个作文等于把学生的思路统统禁锢起来,甚至连文体都被锁定于议论文,这让许多有才情的学生无以发挥他们的优势,具有较强审美水平与语言灵性的考生简直无法施展身手。这对高考来说意味着结果的失真和效度的降低。
在座谈会上,四周是一片对本次高考的赞美之声。我坚持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自己不同的思考,成为当时座谈会的一个“异类”。这也许使教育部的相关领导第二次记住我的名字了。我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无论是作为一个特级教师还是作为海口市主管高中课程改革的副院长,我都觉得应该对教育负责,对历史负责。有领导提醒我不要过于较真。是的,对待我热爱的教育事业,我是比较较真的一个人,这既是我的缺点也可能正是我的优点,这既是一个专业工作者不思变通的“偏执”,也是一个教育者傲岸人格的写真。但是很有意思,教育部的相关领导没有对我产生不好的印象,相反,此后又有许多次会议,都邀请我去参加并让我发言。
2008年12月参加教育部基教司在海南博鳌召开的“深化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研讨会”
会议之后,我把我的思考写成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迷失与错位》,发表在上海《语文学习》第7、8期。我甚至用了这样直接的语言表达我的忧思——
“一个谈创新的命题恰恰是如此限制了学生作文的创新,一个在命题要求中明确提出不要套作的原始初衷恰恰引出了如此多的套作文章,一个强调张扬个性的新课程背景恰恰因为这样的误导而使学生缺乏个性化的体验与表达,一个可以说真话的时代恰恰让学生无真话可说,这种方向性的迷失和错位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尽快予以矫正,否则,这种导向是不利于新课程纵深推进的。”
说句实在话,这道高考作文题的问题症结,主要出在命题者的思维视角上——没有坚持“学本立场”是命题者最大的思维局限。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教学、命题和评价,应该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者的工作原则和文化自觉。
2005年下半年,我被海口市教育局推荐参与海南省特级教师的评选。我们被封闭在海口市的大同宾馆,先是备课和上课,然后是论文写作和现场答辩。我写作的论文题目是《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时期,我一共听了200多节中小学的语文课,可以说是“胸有成竹”。我挥笔疾书,两个多小时写了将近6000字,我几乎忘记了这是考场,只是在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思想。据特级教师评审专家组的副组长吴益告诉我,当时这篇论文轰动了评审组,被作为“范文”在所有的评委中传阅。因为我刚来海南,熟悉我的人不多,这一次参与特级教师评选,我的名字被海南省教育厅很多领导和专家记住了,并参与了省教育厅和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很多科研项目。
我以排名第一的成绩顺利通过海南省特级教师评选,成为当时海南省最年轻的中学特级教师。这是个小小的殊荣,更是个崭新的开始。在这个时期,我开始形成了自己比较系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并提出了“语根教学论”,认为思维是语言之母,思想是语言之根,文化是语言之魂。
2008年7月被评为海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时留影
第一,语体之根——语言的物态元素。
第二,语意之根——语言的思维胚芽。
第三,语慧之根——语言的思想蓓蕾。
我由此提出“语根教学”的方法论——构建“语言、思维、思想”三位一体的“焦点教学”操作方法,基本操作范式就是“语言聚焦”与“思维沉潜”,把语文教学提高到了文化构建和生命构建的高度。我的一系列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论文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2006年11月,我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评为“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先进工作者”;2008年7月,我被中共海口市委、海口市人民政府授予“海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2008年12月,我当选为海南省中语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几乎海南省中学语文界的每一次大型的教研活动,我都做了主题性的学术报告,或者承担大赛最后的评课任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09年教师节,海口市教育局从2万多中小学教师中推出4名教育界的优秀代表号召全市教师学习,并在《海口晚报》上开辟“为师尊者,人之楷模”专版,其中就以《教研和课改实验的先锋》为题推介了我的改革事迹。
这一期间,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开始系统地梳理高中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许多个夜晚,我都是在彻夜不眠地思考和写作,出版教育专著四部——《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高中新课程选课实施问题与对策》、《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问题与对策》、《新课程高考走向与学生评价改革》,并主编了《高中新课程语文案例与评析》一书。
由于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有一些自己的实践性思考和经验性提炼,许多省市的教育厅(局)和大学开始邀请我去讲学,我得以有机会和中国课程改革中的许多顶级专家,如刘坚教授、余文森教授、张华教授、崔永漷教授、石鸥教授等一起,为中国的新课程改革传播智慧和正能量,并从中学到许多深刻的东西。可以说,我是在一边传播着思想一边又在吸纳着智慧,不断地充实和丰富着自己。2007年,应陕西师范大学培训学院院长张迎春的邀请,我去为西北国家级骨干教师讲学,由于学员特别喜欢我的报告,于是连续讲了5次。2009年7月4日,应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邀请,为国家级校长班讲课,并将两个专题报告《中小学有效教学与校长课程领导力培养》(之一和之二)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录制成视频课程,共分为7集,成为“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上的视频课程资源;应邀去内蒙古包头市讲学,被包头市教育局聘为全市高中课程改革的首席专家。
2007年6月在陕西师范大学给“国家级骨干教师”讲学时与张迎春院长合影
印象比较深的是和教育部基教司的李明处长一起去乌鲁木齐讲学的经历。2008年7月8日那天,我们晚上抵达乌市,没有吃饭,乌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林子华就带我和李明处长去吃夜市,全都是牛杂和羊杂类的烧烤,我们就坐在烟雾和腥味腾腾缭绕的摊子前,边吃边聊。我告诉李明处长,因开发新疆彪炳史册的左宗棠也是湖南湘阴人,离我出生的小村子大约十公里,我从小就是听着左公的传奇故事长大的。据说当年左公率领大军一路前进一路种树,所到之处,杨柳依依,春风**漾,边陲仿佛江南,所种榆柳人称“左公柳”。光绪五年(1879年),即将继任陕甘总督的杨昌浚应左宗棠之邀,越陇西行,见道旁行行柳树,不胜感慨,即景赋诗赞之:“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李处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课程改革也许就是第二次新疆开发,树木和树人一样,都是在撒播种子和希望,我们要以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把教育改革的种子种在人们的心里面,由此去改变这个区域的教育生态,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我的心中陡然升腾起一股特别的温暖感和崇高感:我对教育部基于这样的历史担当所做出的改革决策深表理解和支持,尽管这场改革并不是尽善尽美的;我对一切为课程改革上下求索、负重前行的有良知的教育者表示深深的敬意,尽管他们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尽管改革者还有许多的缺陷,还有许多的怯懦和许多的不完美,但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有缺陷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报告结束之后,李明处长因为忙,匆匆飞回北京。我是第一次到新疆,遂留出一点时间去新疆的天池看看。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热顿时被远远地抛在身后,湖光山色中,近处是微风轻轻吹拂下波光粼粼的碧绿水面,远处是层峦叠嶂的青山,雪山的寒气隐隐约约随着风吹来,立刻能感到秋天般的凉爽。蔚蓝的天空映衬着远处隐隐约约矗立着的巨大雪峰。
白云飘浮在空中,和雪峰相映生辉,云影投射在雪峰上,犹如雪白的绸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色的暗花,无比美丽。白雪皑皑的群峰脚下是连绵不断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似戍边的甲士庄严傲立,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枝丫,在湖面上投下无数旖旎的历史光斑。
尽管当时推进高中课程改革面临无比尴尬的局面,但我从未放弃过成功的信念。感受着天池的绮丽景色,我借景抒怀,以古喻今,作七律一首以明心志:
游天山咏怀
万里驱驰过天山,瑶池浪涌千顷蓝。
苍松八千持戈啸,雪峰六月映日寒。
大爱纯纯心似海,铁骑茫茫情入藩。
当年左公魂何在?春风随我度玉关。
特别最后一句,豪迈,孤傲,虽不敢和左公相比,但亦表达了教育改革者的自信、坚韧,透射出一种理想主义情怀和孤胆英雄式的精神气质。
在讲学过程中,我还有幸结识了中国基础教育界许多著名的校长和特级教师,像冯恩洪、刘京海、陈红兵、李金池、崔其升、秦培元、李志刚、李大圣等,他们都是我的良师益友。记得2008年8月1日,江西省吉安市教育局邀请我去讲学,讲学的会场就设在著名风景区井冈山,其间偶遇江苏苏州的高万祥校长。我们一起讲学,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临别互有依依不舍之情。我即兴作七律一首相赠:
游井冈山并致高万祥校长
罗霄一脉过赣江,引我乘风上井冈。
十万雄兵藏丘壑,八千烽火入梦乡。
教育无枪闹革命,书生有笔写沧桑。
邀望五峰竞天秀,重重迷雾锁深峦。
高万祥校长是中国新时期第一批入选教育部“教育家成长丛书”的著名校长,他回去后,给我寄来了他的专著《高万祥与人文教育》,他的成长经历和教育思想给了我很深的启迪。我后来又带领海口市的一批中小学校长去考察苏州的教育,请高校长作了一个报告,受到高校长的热情接待和指导。
还有一次,我在讲学中遇到了赵谦翔老师。赵老师也是第一批入选教育部“教育家成长丛书”的著名特级教师,他写的《赵谦翔与绿色语文》我认真读过,很赞赏其中的许多观点和做法。当时我已经到重庆工作,刚刚从重庆市凤鸣山中学校长岗位调任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于是我把刚刚写成的新词《长相思》赠与赵老师。
长相思
下海南,奔渝南,千里烟尘此关山,昨夜战犹酣。
山一环,水一环,山水连天几道弯?扬鞭再上鞍。
(两年前盛夏,余自海南调重庆,履职凤鸣山中学校长。其间,兴改革,除积弊,群凤和鸣。今夏,再调沙坪坝进修学院,改任院长之职。履新肇始,感怀颇多,作小令以记之。)
赵老师文言功底十分了得,很快就写成《十六字令二首》相和:
《十六字令二首》答《长相思》
赵谦翔
山,倒海翻江蜀道难,擎天手,既倒挽狂澜。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十年砺,双刃试杏坛。
正是因为认识了全国这么多著名的教授、校长和特级教师,这对优质的培训资源非常贫乏的海南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特别是在我担任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副院长期间,我把他们中的许多人都邀请到海口,相当于调动全国最优质的教师教育资源为我所用,举办了大量高规格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班。用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主管教师培训的副院长周纪昀先生的话说,是开创了“海口师资培训的鼎盛时期”。
也就在这一时期,我国悄然启动了一场规模宏大的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国培计划”全称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通过层层选拔,我有幸被教育部遴选为“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后来在重庆又成为“国培计划”第二批专家库成员。专著《高中新课程选课实施问题和对策》(修订版)经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推荐,被列入了教育部“国培计划”资源库首批推荐课程资源目录。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时刻,这些带着书香的果实片刻就驱散了我的疲惫,让我的内心充盈着喜悦与幸福感。
2007年11月广州讲学时和刘坚教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