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本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方法思考的理性前提。教育理念在教育思维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思维,进而会影响教育实践。一般来看,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他事物关系的看法。具体而言,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者等教育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的看法。简言之,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育理念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属于历史范畴。从不同的视角对教育特质进行描述,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理念。如果把教育理念放进世界历史的文化长河中去考察,就会发现在传统至现代的道路上,先后出现了传统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理念和后现代教育理念。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德性的人是教育所关注的核心,教育活动都侧重利用知识对个人进行德性培养,如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教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以及中国的儒家教育,都是如此。[1]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教育理念单一的局面逐渐被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所打破,行为主义、实用主义、科学主义、人本主义等现代教育理念等蜂拥而出。[2]强调理性和知识的客观性、教师的权威性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共同特征。如夸美纽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主义、黑格尔的塑造具有普遍心灵的“理性人”、康德的“理性自由人”都是以理性人的价值追求为旨趣。[3]进步主义教育提倡自然教育,主张“教育必须把儿童真正作为儿童,教育必须围绕这样的儿童观建立起来”。其代表人物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的观点,主张“从做中学”。20世纪后期,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形成了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这种理念以培养能够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和谐共生、协调进化的社会人为皈依,以提升人的内在素质,完善人格发展为落脚点。代表人物有亨利·吉鲁(Henry A. Giroux)、迈克尔·阿普尔(Michael W. Apple)、斯坦利·埃罗诺威兹(Stanley Aronowitz)等。[4]
自2002年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吸收了现代与后现代先进教育理念的新课程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也逐渐成为教育实践界的普遍共识和行动指南。沙坪坝区于2012年提出“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核心内涵的学本教育理念,旨在全面破解课改深水区的教育发展之道。我们认为,学本教育是遵循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相信学生学习潜能,依靠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充分发展的一种教育理想和信念。学本教育理念的提出,对于进一步转变干部教师教育观念、推进学校课程整合、加快教学方式变革、促进研修方式转型、推动教育管理创新、实现学生主动充分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
学本教育理念主要包括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者四个基本要素的基本认识,其他理念可由这些要素有机组合而来。基于此,我重点阐述学本立场下的四点认识:即关于教育对象的基本认识——学本儿童观、关于教育内容的基本认识——学本课程观、关于教育方法的基本认识——学本教学观、关于教育者的基本认识——学本教师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