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蕴藏典雅文化的殿堂

从张之洞到梁漱溟,从周敦颐到叶剑英,广雅历来与历史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山长楼到冠冕楼,从清佳堂到昭明楼,广雅的楼宇总是给人一种既古老又青春的感觉。葱茏的古木,古朴的石道,厚重的碑亭,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典雅的学府,文化的殿堂。

(一)最是人文能致远

清道光年间,张锳在兴义任职,府第里遍植莲花,张之洞对莲的喜爱大抵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年仅11岁的张之洞曾即席作700余字的《半山亭记》,震惊四座,其中就透露出他对莲花的迷恋与赞叹。

为此亭也,则胜迹不令就荒,名花俱能见赏,凡夫出尘拔萃,必无沉滞而不彰矣,所以谓之与民同乐也。不志其佳,使花香山翠湮于野塘,不传于奕世,是贻林泉之愧也。

——《半山亭记》

不管是不是因为莲花,张之洞对周敦颐的敬仰与推崇是毋庸置疑的,故在广雅书院东北方向修筑濂溪祠,专供祭祀濂溪先生。周敦颐,别号濂溪先生,宋儒理学开山鼻祖,其传世名篇《爱莲说》为人们诵读了近千年。其实,周敦颐与广东的渊源匪浅,当年他曾任广东转运判官,德惠百粤,而且其一支后裔在广州生根繁衍至今。

濂溪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两百平方米。正门木额匾上书正楷“濂溪先生祠”五字,二进后墙正中供濂溪先生牌位,上书“先贤濂溪先生神位”。但历经岁月洗礼,濂溪祠一度变为斋舍,再而为工房,后而为仓廪,几经风雨侵蚀,往日盛景,已不复存在。直到2008年,广雅中学重修濂溪祠,祠中立周敦颐之铜像,以赡圣儒之尊;墙面镌刻爱莲说文章,以养君子之品。重修之后的濂溪祠还被赋予新的使命,它成为廉洁修身的教育平台,先后举办了“雅人雅兴雅集”艺术展览和“广雅·濂溪文化艺术展”。通过游园赏荷、邀请周敦颐后裔解读“莲花精神”、播放廉洁教育成果展示视频等举措,广雅中学响应新时代国家的号召,让“廉洁文化进校园”。广雅师生在此共同感悟莲的“濯清涟而不妖”,保持人的自然和心灵美德本色;感悟莲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勉励自己腰杆挺直,胸襟豁达,永葆青春活力;感悟莲的“亭亭净植”“香远益清”,提高自己的美誉度,促使自己美德传播。

2011年初夏,那是一个莲花盛开的季节,黄永光专门在学校的官方微博上发布了这样一则消息:“鲜艳夺目,心态优美,清新脱俗的一株并蒂莲在满池荷花中显得非常可爱。”并蒂莲,顾名思义,是一枝花柄上形成两个花蒂,并开两朵花,结一对莲蓬。并蒂莲是荷花中的珍品,其生成的概率仅十万分之一,是十载难逢的植物中的“双胞胎”。而且专家证实,并蒂莲不可遗传,只能天然生成。并蒂莲确实是珍稀之物,而且生长于广雅百年荷塘的并蒂莲更是独特,与一般的并蒂莲不同,形状更加硕大,两朵粉红色的荷花并排长在同一杆茎上,花各有蒂,蒂在花茎上连在一起,婀娜多姿。

不仅仅是张之洞,梁鼎芬对周敦颐也推崇有加。1889年,梁鼎芬离任之际,专引周敦颐所作之《拙赋》,书写《拙酓》敬志朱一新,如今石碑置于濂溪祠内。《拙酓》石碑年代久远,它的发现颇为意外,1991年6月,广雅修建校办机械厂(厂址即濂溪祠),在拆墙时,发现一石碑藏于其中。小心取出,字迹尚可辨,只见碑文的正上方有“拙酓”二字,是这首赋的标题。

“拙酓”之“拙”,指“拙诚”,即质朴无华、诚实可信之意。《韩非子·说林》:“巧诈不如拙诚。”“酓”(通檿,音yǎn,同演),意为一种可用于喂蚕的桑树。《史记索隐》记载,“《尔雅》云:‘檿,山桑’,是蚕食檿之丝也。”《史记·夏本纪》中有,“莱夷为牧,其篚酓丝。”裴骃在《史记集解》中记有,“孔安国曰:‘酓桑蚕丝中琴瑟弦。’”酓丝:蚕食山桑叶所吐之丝,即柞蚕丝,可供织作,制琴弦最佳。此处引申为歌颂之意,“拙酓”意即对拙诚之咏诵。

拙酓

或谓予曰:“人谓子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

喜而赋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濂溪先生《拙赋》书寄

鼎甫我兄经席

鼎芬敬志

——选自广雅书院1889年《拙酓》碑碑文

《拙酓》石碑是广雅中学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除此之外,山长楼东西厢之间通道的外墙上,还镶嵌着三块石碑:张之洞为创建广雅书院上呈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奏折《创建两广诸生合课书院奏折》;张之洞请光绪皇帝书写广雅书院正门匾额的报告《请颁御书匾额折》;由张之洞亲自审定的《广雅书院学规》。在无邪堂以南、含英楼以北的那片老榕树下,也笔直地伫立着四块大石碑:张之洞手书的《许君说文解字序》,提示广雅培养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广东巡抚吴大澄手书的《郑君六艺论》,提示广雅培养人应具备的学养;翰林侍读学士[1]李文田手书的《朱子白鹿洞书院学规》,提示广雅培养人才应具备的行为规范;广东学政[2]汪鸣銮手书的《程子四箴》,提示广雅培养人才应具备的思想品德修行。这些石碑篆书的内容十分重要,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不可否认,周敦颐这个著名历史人物对于广雅这片育人之地的独特意义,其理学在张之洞、梁鼎芬的办校指导思想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例如,张之洞将“儒家”“理学”相提并论,期望广雅学子“会汉儒经学宋儒理学宗旨”。在广雅学院行开学礼时,张之洞带领两广二百门生首拜孔子,次拜濂溪先生,而这一悠久的优良传统延续至今。

除了周敦颐,对广雅产生过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不在少数,姑且不论张之洞、梁漱溟等为广雅做出莫大贡献的大家们,叶剑英的足迹、杨匏安的英姿至今还徜徉在广雅中学古朴的石道上。置立张之洞、梁漱溟、杨匏安等广雅先贤塑像的文化广场,构成了广雅中学厚重、典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

2005年11月6日,是张之洞铜像揭幕的日子。这尊铜像出自著名雕塑家、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终身教授潘鹤之手,矗立在图书馆门前,高约两米,只见张之洞昂头望着远方,眼光深邃,一只手拈着胡须,似乎若有所思,另一只手则握住一本书,背在身后。“这本书就是这尊铜像最特别的地方,因为那个时候是没有西式书的,都是线装书。”作为学校的又一任引领者,时任校长莫乃文对铜像的种种细节再熟悉不过了。

如果说莲是广雅的代言人,那么,榕树就是广雅的守护神。广雅书院定址之后,张之洞从外地移植了23棵榕树回来,榕树的根深叶茂寓意广雅书院根基深厚、欣欣向荣。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一百多年多过去了,这些两百多岁高龄的榕树依然生机勃勃,守护着广雅,一路走来,风雨无阻。任何时期的广雅学子对这些大榕树都是记忆深刻的,他们在大榕树下玩捉迷藏,他们在大榕树底下读书,他们在大榕树脚下聚会……

1988届学生廖东红回忆起母校来,印象最深刻最有感情的要数广雅的榕树了。“记得在准备高考的那一年夏天,我每天早上5:30就起床,5:45就准时来到教学楼前靠近池塘边上的大榕树脚下早读,主要背诵历史和政治。由于夏天的白天长,一大早太阳就出来了,坐在榕树脚下,精神特别旺盛,也特别集中,45分钟的早读效果非常好。那一年,我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如今,廖东红每次校庆回母校,总喜欢和教师、同学们聚在榕树脚下,彼此问候,彼此交流,回忆当初在学校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气氛热烈,充满欢声笑语。

广雅校园内的大榕树注定成为一个传奇,引起不少人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叫詹相持的导演与珠江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一部表现十年动乱给人们带来心灵隔阂的电影《扬帆》,其中有一场篝火晚会的戏,就选中了广雅中学教学楼前那棵枝繁叶茂的百年大榕树做场景,由此为电影增色不少。

除了莲、榕,竹亦是广雅中学的一道独特风景。濂溪祠门前、莲韬亭旁都有一丛珍稀的青丝金竹,校园内到处修竹婆娑,翠竹摇曳。1988年,林良驹代表广雅中学专程赴北京拜访老校长梁漱溟,一进门,梁漱溟就问:“广雅是否还保留着56种竹子?”可见,竹之于广雅的重要意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也说:“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千百年来,竹子素雅、挺拔、刚强、洒脱的特性备受世人赞誉,它是“岁寒三友”之一,也是“四君子”之一。广雅中学目前有竹二十余个品种,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在继续。

作为广东省中学圈中唯一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广雅中学的人文资源弥足珍贵,内涵丰富,它们给予学生温润的熏陶,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广雅中学也充分利用这些人文资源,把广雅校园的风物,变成师生内心的感悟,让师生的儒雅品格与广博才华在历史和现实的碰撞中激**。

2003年,广雅中学的校园内出现了一条长百米有余的文化长廊,自北门沿东边古墙连至未雨楼旁,白玉浮雕上镌刻着广雅的百年荣光,内蕴丰富,生动传神。“其上溯清末南皮张公创始书院,下逮晚近和谐优质教育思想之传承发扬。”观一廊而察中国近现代之风云变幻,览数壁而知广雅百年历史之沧桑变迁,蕴藏广雅文化气韵的文化长廊目的在于勉励现在以及未来的学子,从而使广雅永傲时代洪流之尖端。

2015年,新学期开始,广雅中学的文化长廊升级为“书法长廊”。100块传统木刻牌匾,上面展现的是智永禅师的《真草千字文》,廊内还增添了20张水写书法石桌,学生用毛笔蘸水在暗黑色的石桌上挥毫,水迹一干,桌子又恢复原样。而且,学校广场也将增设这样的书法石桌,方便书法爱好者特别是书法社的学生们练习,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二)吟赏楼宇有情韵

张之洞当年精心设计的书院格局有着鲜明的岭南特色,广雅书院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坐落在由南朝北的中轴线上,中轴线两边分别是两广学子自习和生活的居舍东斋和西斋。中轴线共五进:一进大门,门前甬道两旁有一片绿荫如盖的榕树林;二进山长楼,是山长办公的地方;三进礼堂;四进无邪堂,中间是院长专用讲堂,东西两边是两广学子听课的分校堂;五进冠冕楼,高两层,巍峨壮丽,是清代书院中藏书最多的藏书馆。后座的东端有清佳堂,是教师的宿舍;其西南方向处为濂溪祠。西端有岭学祠,为“礼宋儒诸贤之所”;其南为莲韬馆,为山长居所及接见诸生员之地。莲塘亦在中轴线两侧,位于冠冕楼南侧,呈对称分布;东斋和西斋共有斋舍200间,每十间为一斋,东西二省各十斋,以“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二十字编号,每字一斋。书院四周筑有高围墙,外面有护校河环绕全院,划艇可由水路通往珠江。

当年广雅书院简图

打开广雅书院的平面图,恰如一张脸谱:护城河及围墙的围合宛如人的脸型;冠冕楼南面横贯广雅东西的莲塘,其位置和造型,像极了人的双眼,神采奕奕;中轴线上的山长楼、礼堂、无邪堂、冠冕楼,恰如人的口鼻、额头所在的位置;东西斋则处于脸颊的位置。这种整体设计、布局规划独具特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字脸型”的男性通常被认为具有忠义、耿直、坚毅、刚强、果敢的性格。

广雅中学现有的规划保留了中轴线布局的原貌,由南至北依次是校门、琼华楼、山长楼、含英楼、无邪堂和冠冕楼,但多数建筑已不复存在。除山长楼、冠冕楼保留至今外,其余建筑均为新筑:校门在2008年120周年校庆时重新修建,琼华楼是教师办公区及高一课室,含英楼为广东省最大的中学图书馆,无邪堂是学校的行政楼。中轴线的右侧是巍峨的教学实验综合楼——昭明楼,其外观传统,内部现代;再往右是设备先进的学生宿舍大楼——兰玉楼,其窗外风景宜人。前端有学校饭堂——未雨楼;后端的濂溪祠也得以重建保留,其东北方向还设置了一大片生物园,这也是广雅中学的后花园。左侧的主体是体育区,包括体育馆、体育场、篮球场、网球场、单杠区、游泳池等。左侧后端有艺术楼——清佳堂,为新疆内高班学生专设的新疆楼等。广雅中学的新建筑在设计上均与学校原有建筑风格相协调,所以整个校园散发出来的气息既古老又青春。

如果要深入了解广雅的楼宇,感受广雅的情韵,还是要近距离地触摸那些红墙绿脊,吟诵那些出自名人之手的楹联。由正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雅中学的仿古式大门。在这128年的时间里,广雅的大门改头换面了4次,最古老的大门从建立伊始延续到了20世纪50年代,极大极高也极残旧,颜色极灰暗,而门口处书院专用的石鼓由麻石打造,颜色灰白,因而分外醒目。到了1954年夏天,学校大兴土木,一座近乎苏式的新校门取代了之前最传统的校门,这种外来文化也给广雅留下一段美好的印象。只是很快,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的高速发展又重新给广雅的校门下了定义,花园式铁栅栏校门是小康时代的产物。如今的校门让广雅中学既传承了古老的文化,又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广东广雅中学”六个大字悬挂正中央,两边竖着一对楹联:“强教以兴人退谦以明礼;善世而不伐刚上而尚贤”。这对广雅中学进行了最好的浓缩。

最为广雅人所津津乐道的楼宇还要属山长楼和冠冕楼。古老的山长楼门口悬挂着广东巡抚吴大瀓为广雅书院的题词:“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过则相规,善则相劝;当秀才,即以天下自任,处为名士,出为名臣。”他鼓励广雅学子要做国家的栋梁,社会的精英。有错要改,勉励行善,把拯救天下苍生当作自己的责任,退可为名士,进可做贤臣。冠冕楼则是广雅中学的第一高楼,在广东省图书馆成立之前,它是全广东藏书最多的地方。清末著名书法家陶濬宣专门为广雅书局题词:“地接南园,看苍翠成林,疑身到六桥三竺;天开东壁,聚丹黄满架,此中有百宋千元。”他用天上管理图书的东壁星来比喻冠冕楼,它有“六桥三竺”一样清幽秀美的环境,也像“百宋千元”一样藏书珍贵丰富。

还有一处楼宇也必须提及,那就是无邪堂。无邪堂,即经正无邪堂,原来是讲经答问的地方,朱一新的《无邪堂答问》就在此写成。其庭前右侧架上一条曲轴悬挂着一个大钟,轴端系以绳,绳一拉动,钟转身就响了。这个大钟自存在之日起,就指挥着广雅所有师生的作息和一切行动。“一二·九”运动的时候,钟声一响起,大家就紧急集合,与宪警辩论。如今的无邪堂虽然更改了其功能,但心思无邪的意思从未改变。张之洞亲自为无邪堂题词:“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移其行;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希望书院的学子即使荣华富贵也不改变自己的真诚本性,即使低微贫困也不能动摇自己的正直品行。希望学子们把通晓经典,学习古代文化作为追求的目标;把挽救时势,实行大道作为贤达的标准。

张之洞在楹联这一中国古老文学艺术上的造诣,也堪称一代翘楚。就广雅建筑的精美,环境的清幽,张之洞曾这样描述:“文如大历十才子,园似将军第五桥。”“大历十才子”指唐代宗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第五桥”指唐代一贺姓将军在长安(今西安)修建的别墅,其中有“第五桥”,后人以将军桥形容风景之幽美。张之洞借景励人,祝愿学子们皆能成为“才子”。

在广雅中学新建的建筑中,昭明楼最具代表性。“昭明”一词出自《诗经·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终。”有光明之意,指光明的前程。教学综合楼命名“昭明”,一则表达广雅对学子的祝福,祝福学子前程远大,终生享有美好的名誉;二则希望学子能建立与日月齐光的功业。在昭明楼的门口,悬挂的是张之洞当年的题词:“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合岭南东道岭南西道人才,互相师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会汉儒经学宋儒理学宗旨,同造圣贤。”上联的意思是指广雅书院人才荟萃,广雅学子皆为两广俊逸,勉励学子们要尊重所学所闻,知行合一,恭行不已,互相学习借鉴。下联的意思是期望广雅学子们用文章典籍使自己博学多才,用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打破门户宗派的局限,融会贯通知识学问,把自己造就成知识广博、品行雅正的贤士。

2008年,90岁高龄的老校友、我国著名的兽医专家冯其辉回到母校参加120周年校庆活动,面对着崭新的校园,他指着昭明楼说:“教学楼全部翻新,我们都认不出来了。”冯其辉是广雅1938届学生,后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当年他生活学习的“东斋”,中间是食堂,两旁是课室,楼上是宿舍。

还有琼华楼、含英楼、兰玉楼、未雨楼等,这些楼名都出自经典文献,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琼华”见于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昆仑》中“碧玉之堂,琼华之室”,有光华的美石之意;耶律楚材《和北京张天佐见寄》中“琼华赠我将何报,聊寄江南古样弦”,比喻美好的诗文。琼华楼语义丰富:一指楼为“碧玉之堂,琼华之室”;二指把学问比做“琼华”,学生在其中“咀噍芝英兮叽琼华”;三喻美好的诗文,希望广雅的学生都能做出琼华文章。再例如,“含英”出自汉代《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意思是开花,可以包含三层意思:其一,学子在这里开花;其二,读书须得含英咀华;其三,此中藏有美好的东西。

传统与现代达到高度统一的校园,是凝固的艺术,是无声的课堂。驻足清佳堂,“故作轩窗掩苍翠,要将弦诵答潺湲”;闲坐湖心亭,“招邀数君子,沉醉万荷花”;漫步昭明楼,“听诸生夏诵春弦,声出户外如金石;到此地吟风弄月,花落水面皆文章”。校园环境的和谐,使今日的广雅,成为典雅的学府,成为文化的殿堂,真正成为广纳英才、雅集贤士的地方。

广雅中学的楼宇是需要吟赏的,通过心与心的感应,才能感悟广雅的文化精髓,真正体会广雅的过去与现在。

[1] 翰林侍读学士:皇帝近身的典教文字类秘书。

[2] 学政: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