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管理是有追求的:效率、公平
管理就是创造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置身于其中的人们能在群体里愉快地、高效率地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
——罗德·孔茨
一、管理的追求之一:效率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管理活动就如影随形,无论是远古的家庭、部落、氏族,还是当今的政府、企业、社会团体;无论是小到一个班组、车间还是大到一个国家、企业集团,管理活动作为一个人类的普遍活动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都存在着。我们不禁要问,管理活动为什么如此广泛地存在,它的追求又是什么呢?
通过前面我们对管理的内涵、管理发展阶段、各种管理理论的介绍和梳理,答案不难看出。从根本上来说,管理追求的是一个组织的秩序与效率,这两点对于组织的发展缺一不可,一个组织只有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但两个追求的层次却不一样。
首先,组织秩序是管理的初级追求,是组织存在的前提条件。那么什么是秩序呢?曹文秀认为,“所谓有序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诸运动状态之间有规则的联系或转化。”[1]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反馈和控制等手段,对组织内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组织成员进行正确分工,使人员各司其职,使资源合理使用,各尽其用。组织的良好发展需要组织中每一个要素均按既定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运行,而不能出现鸠占鹊巢,秩序混乱的局面,否则组织将无法生存和运转。从长远来看,如果一个组织没有良好的秩序,它或许可能获得一时的效率,但必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为此,秩序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是效率的前提,没有秩序就谈不上效率。
其次,组织效率是管理的根本追求。管理并不仅仅只强调秩序,强调秩序只是一种手段,追求效率才是根本目的,强调秩序只是为了更进一步地为提高效率作准备。第一,如果一个组织没有效率,投入永远大于产出,那么组织就会因为不断地自我消耗而走向衰败,为了避免于此,组织的内部的各要素就要有效运转,以确保产出大于投入,这时管理就要把追求效率作为自己的首要目的。第二,凡事只要有分工、合作就需要相互协调,有协调就需要管理,管理的出发点就是“用最小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效益”。这是管理的根本追求,也是管理的基本属性。
二、管理的追求之二:公平
管理追求公平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首先,公平是必要的管理手段,是提高组织效率的前提。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其一,同秩序一样,没有公平,人们在组织中就会失去平衡,就会失去秩序;打乱了秩序,组织就会遭到破坏,就谈不上效率。其二,更为重要的一点,根据亚当斯提出的公平激励理论,公平是激励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前提条件之一,失去了公平,人们也就失去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从组织角度,公平、公正是一种行为动机,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条件。
其次,追求公平也是管理追求的目的之一,特别是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公平、公正作为管理的基本原则和重要价值目标,也是管理哲学的“基石”之一。按照现代社会科学的有关理论,整个社会主要由三类组织构成,即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它们分别是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主要组织形式。习惯上,学术界把政府相关组织称为第一部门,企业相关组织称为第二部门,而介于两者之间,非公非私、非政府非企业、由非营利组织构成的则称之为第三部门。[2]如果说经济组织主要追求的是效益、是效率,那么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则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没有公平,社会或组织就失去了平衡,失去了秩序,也就失去了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管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因为效率与公平之间有时是矛盾的。如果一味追求公平,就会妨碍效率;一味追求效率,就会失去公平。毕竟公平和效率是两码事,是两种追求,两种价值取向。很多时候,是“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是人们纠结的焦点问题,因为要公平就要统筹兼顾,就要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就要失去速度,就要降低效率。同样要提高效率,就要以生产力为第一要务,就要精兵简政,要提倡竞争,提倡多劳多得,就会失去和谐、失去永恒价值的追求,失去起点的公平。
综上所述,管理的目的并非仅仅是追求效率,还要兼顾公平,追求二者的统一,更好、更快地实现组织目标。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组织,被认为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第三部门。管理的目标,既要追求效率又要兼顾公平,在某种意义上,公平比效率更重要。公平、公正在高校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渗入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首先,公平能维持组织的稳定,能形成公平公正的文化氛围。作为一种特殊组织,大学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管理公正。一个组织的稳定和运行,依赖于其组织秩序的稳定,而其中最具有辐射力和维持度的依据就是:公正。高校组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牵涉面广,且面对的人员文化水平高,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自主管理、民主管理、公正管理意识的组织,在这样的组织基础之上,开展以民主、沟通、协作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模式,必然带有其本身鲜明的公平、公正特点。
其次,公平能促进效能,激发活力。管理公正的核心就是指这个组织或单位中的成员与个人利益有关的组织制度、政策和措施的公平感受。管理公正就是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是把“面向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重视人”放在首位。人是高校管理组织的中心,也是管理的重心。学校只有在教职员工心目中形成公平待人的形象,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感和忠诚感。公正感在教职员工的满意度、投入状态、工作保持度上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公平的舞台比薪酬更为重要。遵循公正的基本原则,可以充分激发各个阶层成员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个人和组织的能量。所以坚持公正的管理和处世原则,是每一个人和每一个组织都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1] 李红霞,刘子建.浅议节约型大学的管理资源优化[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6).
[2] 邬大光,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