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联通主义的基本原则
联通主义在教学实践中有八条原则。
(1)学习和知识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中。这些多样性观点不仅来源于课程创建者所创建和组合的学习对象,也存在于学习者与内容互动时所留下的批注、评论等内容中。
(2)学习是与特定节点和信息资源建立连接的过程。随着教师和学习者将新的资源、个人见解和他们创造与发现的内容连接到学习对象中,学习对象不断生长。
(3)学习也可能存在于物化的应用中。学习者不仅通过创建新资源建立连接,还通过其个人资料、评论以及邀请其他学习者参与等建立连接。
(4)学习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联通主义学习者意识到人永远也无法掌握所有的知识,最重要的能力是持续学习以及在相关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为了促进持续学习,我们需要培养和维护连接。
(6)发现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关系的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联通主义工具,如概念图、数据挖掘、协作创建和批注工具,帮助学习者建立内在和外在观点、情境和人之间的连接。
(7)流通是所有联通主义学习的目的。联通主义学习的内容从来不是静止的,而是保持没有完成的状态。内容通过学习者与教师以及其他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而不断编辑、增长而进化(Anderson,2003)。
(8)决策本身是学习的过程。由于信息决策环境在改变,可能当时正确的信息到了第二天就是错的了。学习者根据正在变化的信息选择学习内容并判断所获信息的意义。教师和设计者应设计一些允许学习者展示他们对某一主题的掌握程度、持续探究与学习能力的任务和活动。
八条原则反映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初创阶段最基本的思想:前三条和最后一条强调学习和知识的网络分布性,学习的联通性、多样性和过程性特征;第四、五、六条概括了在开放联通的网络时代学习者应具备的能力;第七条指出了联通主义学习的目的:让知识流通。这八条原则体现了当前互联网时代中的知识观、学习观、创新观和实践观。
拓展阅读
八条原则的补充
乔治·西蒙斯在“联通主义”网站上对八条原则做了补充,分别为:
(1)在理解中将认知和情感加以整合非常重要。思维和情感会相互影响,单一的学习理论只考虑了学习活动的一小部分,而忽视了更大的部分,即学习如何发生。
(2)学习有最终的目标:发展学生“做事情”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实践技能(使用新软件、工具的技能),或其他在知识时代发挥重要作用的能力(自我意识、个人信息管理等)。学习不仅获得技能和理解,还包括行动。
(3)课程不是学习的主要渠道。学习发生在许多不同的方式中,如电子邮件、社区、对话、网络搜索、邮件列表和阅读博客等。
(4)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是相互整合的过程。个人知识组成网络,该网络又融于组织和机构的学习中;反过来,组织和机构的学习又反馈到个人网络中,并继续为个人学习提供支持。联通主义试图理解个人和组织是如何相互学习的。
(5)学习不仅是消化知识的过程,也是创造知识的过程。学习工具和设计应抓住学习的这一特性。
新增的五条原则丰富、发展和完善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表现为开始考虑认知、思维、情感对学习的影响,完善了之前只强调知识流通的目标,将其定位为发展学生“做事情”的能力,让联通主义学习的目标得以落地,变得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