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主要历程
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期,受教育设施差、师资水平较低、学生人数多,中、高考人才选拔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一直受“学科中心”“学问中心”思想的束缚,学科教学的重心放在给学生传授知识,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应试能力,以满足升学进一步深造的目的上,培养目标相对单一,且采用“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教材在知识内容上学术倾向严重,突出知识体系,在知识点上“挖”得很深,“拓”得也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承受沉重的学业压力,并逐渐在一次次以分数进行量化的测评中被分化,一旦处于落后位置就极可能面临淘汰而无法完成基础教育。
改革开放之前,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实践经验难以被引入,以至于“素质教育”一词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得以传播和流行起来。这样的教学状况使得有些青少年丧失了学习的快乐和学习的兴趣。这种局面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引起了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直至“**”结束,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调整,教材内容相应被不断压缩,但同时加入了突出政治性、为革命生产服务的内容,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之后,全社会特别重视文化和学历,然而优质教育资源极度缺乏,使得升学竞争异常激烈,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导向之下,教育过分突出“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这虽然一定程度上对科学知识的传播起到了有益作用,但缺乏对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重视,教育显得功利和短视。
改革开放使国家迎来了大好的发展局面,经济不断提升,文化更加繁荣,科技快速腾飞。相形之下,传统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对照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在国力强盛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人们开始反思我国教育存在的诸多不足,认识到“知识本位”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培养出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80年代中后期对“升学教育”“应试教育”的批判和反思,终于促使我国翻开了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倡导教育要“三个面向”。“三个面向”指明了教育发展前进的方向,使教育改革的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先进的教育思想被引入并得到研究和传播,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被吸纳借鉴。同样,欧美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引起国内教育界的关注和思考。
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使教育从政治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从而加速了教育的发展进程。
同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素质”一词被明确提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体系。其中对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不同寻常的沉重语气分析了教育中还存在的问题:“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进而用坚定的口吻着重强调了新的教育方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等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但回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的历程,应当客观地承认,它给我国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课程、教材、教的方式、学的方式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课程的多样化、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的选择性、课程的生活化、课程的信息化、教材的人性化、教学的平等化、学习的研究化、教师发展专业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等。总之,课程改革使我国基础教育加快了前进的步伐,以人为本、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观念通过各种传播方式逐渐深入人心,使新课程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