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书的思路和结构

先简要说明本书使用的“大学”概念。

从起源和发展史看,大学一般有多个学科,文、法、神、医四个学院是中世纪大学典型的学科设置。民国期间多数时间(1917—1928年除外)规定大学包括至少两个学科方可设置,例如,1929年7月,国民政府《大学组织法》:“大学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各学院”,“凡具备三学院者,始得称为大学”。所以,大学有综合性和多学科的特点。1952年院系调整尽管突出了专门学院的重要性,并将其地位提升到与大学并列,但被称为“大学”的高校仍然是多学科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很多单科大学,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院校合并,很多单科大学(如医科大学)并入多学科大学。本书使用的“大学”概念,不特别强调综合性和多科性,主要指以四年制本科教育为主,且有研究生教育的高等学校,不以专科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没有研究生教育的本科高等学校为重点。科学研究不是后一类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在教育方面,它们与大学承担的责任也不完全相同。

本书的基本问题是:在变革时代,大学如何坚持核心使命和坚守核心价值?

大学是学术性机构,学术活动是大学的基本活动。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和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大学的核心价值是理性精神。所谓“理性精神”,就是尊重事实和逻辑,坚持真理。

一般认为,大学职能,除教育和研究外,还要为社会提供服务。但三项职能并不在同一层面上。提高其教育和研究工作的社会适应性,是大学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在一般情况下,为社会服务,不过是大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具体应用。尽管大学为回报社会,经常从事一些旨在直接满足社区和校外机构具体需要的工作,但非学术性社会服务很少存在。所以,大学通过学术性活动服务于社会,这是大学机构的特点决定的,符合大学的核心价值。

大学在学术活动中坚持理性精神,需要一定的保障条件,最主要、最直接的保障条件是保护教师的学术自由和大学的学术自治。

“质量”和“效率”也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关键词,在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不仅是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也可以提高大学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民主社会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背景之一,这意味着,大学必须积极回应民主社会中更多公民对平等地接受大学教育的要求。

图示如下:

图0-1 本书的思路和结构

本书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责任。大学教育是一种社会事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相对来说,传统大学教育的社会责任较为简单,主要限于探索知识,培养精英。但人们说现代大学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要承担更为重要、更为多样的责任,比如,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专业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保存和传承文化,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等等。大学教育多重责任之间可能产生冲突,解决冲突的原则是坚守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保证教育和研究的优先性。

2.教育。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是大学的首要任务,而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是大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一般将大学教育看作专业教育,这是学习苏联和计划经济的结果,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时代性。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学教育也应该相应转变,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转变的方向是,在为学生提供必要专业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的通识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适应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的通识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公民教育,以形成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思维方式和民主观点为主要内容。

3.受教育者。在民主社会,大学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而且要为更多青年人提供更为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且在我国当前还很尖锐。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是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有迫切的需要,也有重重阻力,不仅需要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坚定的决心,而且需要寻找恰当的途径,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强有力的行政执行力。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水平,这又要以缩小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为基础。

4.研究与服务。对高水平大学教育来说,研究不可缺少;对教师个人来说,没有高水平研究,就不可能成为高水平的大学教师。但研究对大学具有独立价值,现代大学不仅是人才培养机构,也是知识创新机构。大学的研究要适应机构自身的特点,要与教育工作相适应。尽管当前大学更热衷于承揽能获得更多经费资助的实用性研究项目,但与其他研究机构的研究者相比,大学教师对社会更为封闭,所以,实用性项目并非他们的长处,而似乎他们比其他任何机构中的研究者都更适合承担人文研究和基础研究项目,这类项目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工作水平。大学为社会和社区提供具体服务,应能发挥其长处,并能促进学校教育和研究工作。

5.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最重要的大学传统之一,它比学校自治更为根本,保护学术自由是保证大学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保障了学校的自治,并不意味着一定能保护学术自由,保护学术自由要处理好大学内部的权力关系,把学术权力交给教师,把学术自由交给每一个教师(而不是教师集体),也要处理好教师的学术自由与学生权利之间的关系,适当区分学术自由与教学自由。学术自由不仅需要法律保护,教师聘任制度与学术自由保护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6.大学治理。历史和实践都证明,自治是大学治理的最好方式,现代大学治理不能抛弃这一优秀传统。然而,大学自治并非是无条件的,现代大学有责任向政府和社会表明,它的自治是有效率的,也更符合公众的利益。所以,大学自治需要坚守公共理性,需要回应时代的要求。为此,需要建立完善合理的管理机制,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以及校内管理者(主要是董事会、校长和教授)之间的关系。

7.市场化问题。市场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它的影响无孔不入,大学教育自然也不可避免,市场的影响力使大学教育工作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裂,一些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将市场看作洪水猛兽;另一些理论工作者和更多的实践工作者却趋之若鹜,呼吁大学教育应紧跟市场的步伐。市场当然不是洪水猛兽,也不可将“存在即合理”庸俗化,这是一个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市场化”对于大学教育而言,其形容和比喻意义多于实践意义,“市场化”不意味着大学要像企业一样赚取利润,不意味着大学私有化,不意味着政府减少对大学教育的财政支出,不意味着提高学费。所谓“市场化”,主要是指在大学管理中主动地引入竞争机制,有效配置教育资源,调动大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益;允许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大学教育领域,鼓励大学积极从政府之外争取资源,扩大发展大学教育的资源基础;加强对大学的评估,提高教育质量;大学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回应市场、社会和受教育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