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保守与变革

大学是“以悠久的传统和实践为基础的机构”[1],传统对于大学的重要性,可能超过了它们对其他任何一个社会组织的重要性。大学内在地是一个保守机构。尽管大学经常对新事物很有好奇心和热情,尽管几乎在任何时候教授中都不乏激进的左派人士,他们对社会变革持积极态度,但只要他们转脸面对自己学校的事务,马上就会表现出另一种姿态。教授们对校外力量改变大学现状的任何努力总是非常敏感,他们在精心维持自己对大学控制权的同时,小心谨慎地检查大学每一个细小的变化,有悖于传统的任何变革都会遭到抵制。这已经成为大学传统的一部分。

保守性格维持了大学的长久生命力,维持了这些机构的稳定和基本价值。欧美很多大学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与它们一起出现的机构,绝大多数早已消失在历史深处,而这些大学依然存在,不仅使用相同的名字,并且还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依然生机盎然。

然而,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在挑战面前,大学能无动于衷、置身事外吗?对大学来说,变革还是保守,是一个严肃的选择。

在近千年的发展史中,大学不是第一次遇到挑战。在挑战面前,那些后来被证明成功的大学总是勇敢地开辟新领域,抓住某些契机,通过恰当的变革来维持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并获得发展机会。研究大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大学一直在经历着变化,虽缓慢,却持久。社会在发展、变化,一所大学拒绝因势而变,无法维持持久繁荣。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唐纳德·肯尼迪(Donald Kennedy)说:“学术文化养育了一整套有利于当前事态的政策和惯例,以期穿越可能的未来。这是保守主义的特征,或许更是衰老的表现。”[2]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先是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后来德国人将科学研究引入大学,成就了19世纪德国大学的繁荣。1862年,美国国会《莫雷尔法》宣称:“平淡时代的那些信条已经跟不上风云变幻的现实。当现实中充满了困难,我们必须勇往直前;当情况与以往如此不同时,我们必须重新思考。”[3]前进的方向和思考的结论是大学教育走出象牙塔,主动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后来的历史证明,这部法律开启了美国大学教育的繁荣时代。埃里克·阿什比(Eric Ashby)说:“美国对高等教育的贡献是拆除了大学校园的围墙。当威斯康星大学的范海斯(Charles R. Vanhise)校长说校园的边界就是国家的边界时,他是在用语言来描述大学的演变过程的一个罕见的改革创举。历史已说明这是一次正确的改革,其他国家现在已开始纷纷效仿这种美国模式。”[4]

现在不是一个平淡的时代,而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大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能再躲在“象牙塔”中,对社会变革视而不见,对社会要求充耳不闻。应该对外部社会保持足够的敏感性,并认真地考虑对外部社会变革做出恰切的回应。一方面,大学须根据时代变革,适当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以便保持持久活力和与社会互动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为解决时代面临的问题做出贡献;同时,大学也应成为一个积极的、建设性的批评者,塑造向上的社会文化,对时代变革的价值观和前进方向发挥影响力。

但是,应该同时看到,为了一方面合理性而做出的变革,可能会在另一方面失去合理性。在大学面对社会变革,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而积极回应的时候,可能偏离自己的传统,偏离自己的核心使命和核心价值,动摇大学的根基。“与大众的常识相反,对社会变化做出合适的第一反应不是问‘我们应该如何变化’,而应该问‘我们代表什么和我们为何存在’,这应该是永远不变的。然后,我们就可以放心地做其他任何改变了”[5]。适当的保守是必要的,尤其面对挑战和**的时候。对于美国大学,他们自己的一些学者早已警惕地意识到,“大学大规模地符合社会的需要已使高等教育处于一种危机和损害学术价值的压力和**之中”[6]。

面对时代的挑战,大学需要变革,否则,它将逐渐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失去发展动力,甚至最终被淘汰;但是,在变革中,大学应当完成其核心使命,坚守其核心价值,否则,大学机构将逐渐自我异化,最后变成另外一种机构,大学本身也将不复存在,而社会以及所有与大学利益相关者都将遭受不可弥补的损失。

[1] [美]詹姆斯·杜德斯达,弗瑞斯·沃马克.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M].刘继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9.

[2] [美]詹姆斯·杜德斯达. 21世纪的大学[M].刘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3.

[3] 同上,第3页.

[4] [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3.

[5] J. Collins,J. Porras. Built to Last: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M]. New York: HarperCollins,1994.14-15.

[6] [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