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为了满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对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水平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一)“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我国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本次《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指传统教育相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33]因而,理解现代教育是解读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谓现代教育,就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能够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34]顾明远教授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八大基本特征[35]:第一,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普及教育是现代工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普及教育的程度逐渐提高,现代发达国家已经基本上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也已经跨过了大众化进入了普及化的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上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现代教育必须满足不同群体对教育的需求,既要保障质量又要注重公平。教育现代化要求逐步实现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第二,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终身教育最初的产生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这种变革。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终身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人们谋生的需要,而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教育的全时空性是指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也没有年龄的限制,而是全民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特别是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因此,需要全时空的大教育观,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工业生产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要求教育为它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信息社会尤其如此。因此,现代教育只有打开大门,与企业和各种社会团体相联系,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教育自身也才能得到发展。第四,教育的个性化和创造性。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更多地体现社会的要求,个性则较多地体现个体的要求。工业社会强调标准化、统一化,个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信息社会强调个性化、多样化。信息网络化也为个别学习提供了可能,这就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同时,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需要人才具有个性,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第五,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的个性化和社会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现代社会不仅要有一批高水平的管理者,而且要有一大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专业人才。有高素质的熟练工人和农民。从个体来讲,人是有差异的,教育要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条件,重视差异教育,培养特殊人才。公平而有差异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第六,教育的变革性和创新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和创新。社会在变革,教育也必须不断革新,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信息社会要求学校成为信息的策源地。高等学校尤其要创造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第七,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通越来越便捷,信息交流越来越快捷,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某一国家的某项教育改革往往会迅速传遍全世界。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表现在国际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和跨国的教育活动等方面。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更好地吸收一切世界优秀文化,充实和丰富我国的教育。教育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与发展,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第八,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现代教育是建立在高度理性基础上的,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规律。现代教育不是凭经验,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科学的决策,教育行为的理性加强了。决策的失误往往会影响整个教育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因此,现代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研究,重视教育政策的科学决策。教育的科学性还包含教育的法制性。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现代教育也是法制的教育,教育行为都要由国家的立法来规范。从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来看,要想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努力实现教育的普及化、优质化、公平化、终身化、多样化、科学化。
一方面,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展开与充分实现有赖于社会主体结构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具有依附性。没有社会各个主要层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现代化,教育现代性的全面、充分的增长与发展是不可能的。社会各主要方面达到较高的现代化程度是教育实现较高程度的全面现代化的先决条件。[36]另一方面,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关键因素,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教育担负着培养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教育现代化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现代化。
(二)“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内涵
“人力资源强国”主要是指在人力资源开发规模、开发水平和开发质量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具体而言,是指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和发展贡献方面的综合指数处于世界前列的国家。[37]我国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发展目标,必须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自然资源、有形资本、人力资源三大资本中,我国唯有人力资源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而教育是将潜在优势变成竞争优势,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最有效途径。我国人口众多,经过新中国成立后60年的教育发展,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一个人力资源强国;虽然人力资源强国在某种意义上跟人口的总量有关系,但是更多的是跟人口经过深度开发,经过教育的发展以后形成的竞争力直接相关。[38]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速发展高等教育,推动了我国人力资源的积累。20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世界平均水平。[39]如今,我国人力资源整体开发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已经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重大转变。
但是,我国还只是人力资源大国,不是人力资源强国。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状况的决定因素,应该至少包括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率四个维度,数量体现人力资源的规模,质量体现人力资源的水平,结构体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体现人力资源的使用。最终表现状态是,人力资源在整体上实现充分开发、普遍提升、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40]研究数据表明,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2009年,我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为9830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9.9%,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4年,各项指标相较于2000年都有了巨大的提高,为我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2020年将是我国人力资本进一步快速积累的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目标:2015年,我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达到1.45亿人,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5%,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3年;2020年,我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达到1.95亿人,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年,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为达到《教育规划纲要》制订的宏伟目标,我国应该加大投入、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鼓励教育多样化发展、积极完善教育体系和管理体制,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三)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在此战略目标当中,教育现代化是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化、优质化、公平化、终身化、多样化、科学化,就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也就会促进“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教育规划纲要》不仅提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这一战略目标,而且提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
1.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高水平的教育普及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适应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改善就业结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普及教育不仅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且要普及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使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0%,使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提高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2.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教育公平的重点是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再分配,公平合理地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因此,《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3.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随着人民群众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值增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针对我国教育供给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从整体上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的培养和提高我国人力资源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培养出更多富有创造力、个性化的优秀人才,有利于创新国家的建设。
4.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要求各国构建起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就要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只有构建起完备的终身教育,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5.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针对我国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单一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这将使我国构建起更加完备、更加灵活的、现代化的教育体系。
《教育规划纲要》是在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项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同时又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开发世界最发达、最丰富、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紧迫任务。[41]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普遍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水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将是我国未来十年的重要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