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证券市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证券市场的构成要素
·掌握证券发行方式的种类
·掌握我国证券流通市场的类型
·了解我国证券发行管理制度
能力目标:
·尝试分析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向
·初步运用证券发行和交易的知识看待生活中的证券投资现象
【导入案例】
世界两大证券市场产生的背景
世界上最早买卖股票的市场出现在1602年的荷兰。因为荷兰海上贸易发达,刺激大量的资本投入,因而产生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的需求。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当时没有完备的股票流通市场,只能靠本地的商人们零星地进行股票买卖,股票交易也是与调味品、谷物等商品混和在一起交易。
17世纪后半叶,股份公司这种形式在英国伦敦传播开来。在伦敦最古老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之中,与商品交易混在一起进行买卖交易的有俄罗斯公司、东印度公司等公司的股票。由于买卖交易活跃,所以在皇家交易所进行股票买卖的交易商独立出来,1773年在伦敦柴思胡同的乔纳森咖啡馆中,股票经纪商正式组织了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即伦敦交易所的前身。
其间“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主要是通过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并以此牟取暴利。当时英国战争负债有一亿英镑,为了应付债券,英国政府与南海公司协议债券重组计划,由南海公司认购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南海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随着南美贸易障碍的清除,加之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又带动股价的上升。半年内南海公司的股票从每股129英镑跳升到1000英镑,涨幅高达700%。一时间带动全英公司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
然而在1720年6月,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即“取缔投机行为和诈骗团体法”,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从7月份起,南海股价一落千丈,12月份跌至每股124英镑,“南海泡沫”由此破灭。“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对英国证券市场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之后上百年左右的时间股票发行都在受到这个法律的制约,使英国股票市场几乎停滞不前,发展极为迟缓。
与此成为对照的是,美国证券市场首先是为了开发运河、铁道等国内产业基础而坚实地发展起来的。美国最早的证券市场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当时费城不但是美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美国的金融中心。华尔街则是1653年前后荷兰殖民者们作为交易基地而在曼哈顿岛的南部划分出一部分地方建立起来的。伴随着美国的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华尔街也开始逐步繁荣,证券交易中介商人们所汇集的咖啡馆也不断地增加。最初交易者们聚集在露天街角一起进行买卖,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投资者上升的热潮所支撑着的证券交易量不断地增加,还特地追加了傍晚的交易时间,同时也出现了刊登着交易价格波动状况的报纸。
由于市场交易混乱与竞争无序,1792年,当时交易量最大的24位经纪商经过秘密协商,制定出了停止不当竞争,只在24人之间进行证券买卖交易,最低手续费为0.25%,每日在梧桐树下聚会交易等正式协议,这就是著名的“梧桐树协议”。这成为美国最早的股票市场,也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817年,这些经纪人通过一项正式章程,并定名为“纽约证券交易会”,至此一个集中的证券交易市场基本形成。1863年,“纽约证券交易会”易名为“纽约证券交易所”。
问题:世界两大证券市场是怎样产生的?其产生背景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