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证券投资过程

(一)筹措投资资金

投资的先决条件是筹措一笔投资资金,其数额的多少与如何进行投资、投资对象的选择有很大关系。虽然各类投资主体所掌握的资金性质和数量并不相同,但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用于证券投资的资金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只能来源于各自收入超出支出的盈余部分,或合法筹措的款项;二是对这部分自己掌管的资金能自主支配。就个人投资者而言,应根据收入情况,以闲置结余资金进行证券投资,避免信贷。储蓄乃是个人进行证券投资的前提。

(二)明确自己对收益和风险的态度

收益和风险是形影相随的,收益以风险为代价,风险用收益作补偿。投资者应根据自己的年龄、性格、心理素质、家庭情况、财力情况等条件确定自己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可分为风险喜好型、风险厌恶型、风险中性型,投资者应先衡量自己能承受多大的风险,然后决定投入多少资金,以及选择何种投资对象。

(三)全面掌握投资信息

一方面,要广泛了解各种可作为投资对象的金融资产特征,特别是它的预期收益以及风险水平。投资对象的种类很多,其性质、期限、有无担保、收益高低、支付情况、风险大小及包含内容各不相同,在全面了解后,才能正确选择。另一方面,证券交易大都通过证券经纪商进行,所以要进一步了解证券市场的组织和机制、经纪商的职能和作用,买卖证券的程序和手续、管理证券交易的法律条例、证券的交易方式和费用等,否则无法进行交易或要蒙受不应有的损失。因此,投资者可广泛收集资料,利用各种金融报刊、证券价格指数和平均数等,以及借助有经验的投资管理专家的指导,来进行分析判断。

(四)选准投资对象和入市时机

投资者对证券市场情况有了全面了解后,在确定购买何种证券之前,还要对证券的真实价值、上市价格以及价格涨跌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才能确定购买何种证券以及买卖的时机,其目的就是要选准投资对象。证券的质量决定于真实价值,价值表现为市场价格,但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经常变动,并不完全反映其真实价格,因此,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才能做出正确选择。通过分析,不仅在于研究购买的证券有无投资价值,选准投资对象,而且还在于要预测价格走势,选准投资对象的入市时机,然后设计自己的投资方案。

(五)进行投资决策和管理

投资者要按照自己所拟定的投资目标,针对本身对收益和风险的衡量,考虑到今后对现金的需要和用途以及未来的经济环境和本身财务状况等,作出判断和决策。选择合适的证券,并决定各种证券占多大比重,分散程度应限于多少证券数量的范围之内,才能构成最有效的搭配,使其在一定收益水平上风险最小,或风险一定收益最高。选择了适当的金融资产,构筑了适合于自己的收益——风险偏好的投资组合后,还要进行严密的管理。因为证券市场变幻莫测,要针对市场变动情况,随时调整组合的种类和比例结构,以保持组合应有的功效,使投资目标不致落空。

(六)评价投资绩效

评价投资绩效主要是评价投资组合的结果,并将该结果与基准水平相比较从而评价投资的优劣。所谓基准是指为了便于绩效评价而事先设定的证券集合的绩效表现。基准通常是指市场上公认的股票价格综合指数,机构投资者亦可自己开发满足客户要求的标准。投资绩效评价一般包含投资的收益和风险两个方面。

本章小结

证券分为有价证券和无价证券两大类,有价证券分为货币证券、商品证券和资本证券,本章所研究的证券就是指资本证券,即股票、债券、基金等投资工具。有价证券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股份公司的产生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股票、债券、基金、金融衍生产品等证券投资品种的不断涌现,不仅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投资工具,也为广泛筹集社会资金、有效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支持和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资本市场的核心基础。

证券投资是指企业或个人用其积累起来的货币资金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借以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其与储蓄、实物投资、证券投机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收益性、风险性、流动性、社会性等特征。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证券 2.有价证券 3.资本证券 4.投资 5.证券投资

二、简答题

1.有价证券按其体现的内容可分为哪几类?

2.证券的特征有哪些?

3.简述证券投资与投机的区别。

4.简述证券投资的基本特点。

5.我国正在推出的股指期货是不是资本证券的范畴?

6.证券投资的条件和要素是什么?

三、案例分析

案例 我国证券投资理念演变

我国股市的发展从1990年年末的沪深证交所成立为开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境况。1996年以前,基本上是一个袖珍股市,沪深两地的本地股占很大比重,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一些超级大户联手在市场上翻云覆雨,股指波动极大。很早就有概念股流行,如“三无概念”股、“浦东概念”等地域概念股,还有与当时房地产热相联系的房地产股,其共同的投资理念取向是高送配偏好,1993年2月到达高峰。而“三无概念”股的高送配一直持续到1994年,在大盘弱势情况下,仍受到投资者的追捧,“爱使股份”的市盈率一度高达2000多倍。此时的公司股价与其基本面完全脱节,股价的涨跌仅仅是筹码的集中和分散的过程,公司之间的股价比较除了控盘程度外,没有任何标准可循。少数庄家利用信息和资金的优势在股市上兴风作浪,游刃有余;而散户则四处打探消息和凭借技术分析期望能与庄共舞。从台湾股市移植过来的技术分析方法大行其道,立足于行业与公司分析的基础分析仅为少数有先见之明的券商开始采用。

1994年下半年,高送配题材炒作基本结束。但投资者高风险偏好的投资理念并没有改变,国债期货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许多股市投资者将资金转向期货市场,造成了国债期货和商品期货的短暂繁荣。1995年国债期货在“3·27”事件后停止交易,商品期货市场在整顿中萎缩,结束了中国资本市场第一次全民投资**。1996—1997年以深发展和四川长虹为代表的绩优高成长股引领的大行情,使崇尚绩优蓝筹股的投资理念在当时深入人心。在券商为主的机构大资金推动下,引导股市趋向价值型投资理念的启蒙阶段,股市开始对以市盈率为标准的相对价值法定价和衡量风险体系的认同。与此同时,以深科技为代表的科技股和以国嘉实业为代表的重组股开始崭露头角。1998年随着绩优股股价从高位慢慢滑落,使股市对绩优股的信心动摇,而小市值重组概念股则成为主力机构和一般投资者追逐的热点。由于小盘股流通市值小,股本扩张潜力大,业绩易包装,多重组为科技股以吸引市场关注。尽管1998年大盘表现不佳,波幅是以前几年最小的,但一些重组股的涨幅不亚于1997年的大牛股。1999年的“5·19”行情中以中兴通讯、长城电脑为代表绩优科技股表现不俗,但1999年涨幅最大的却是那些经重组而变成科技股的南开戈德、科利华等。高科技和高成长的投资理念是由1998年推出的封闭式基金引导出来的,这些时时关注西方投资理念并深受其影响的基金经理,借助NASDAQ市场对科技股的追捧热潮和股民对高科技的热情,适时参与以清华同方、东方电子、东大阿派、风华高科为代表的科技股投资,获利颇丰。2000年成长型投资理念盛极而衰,重组股魅力不减。年初以综艺股份、上海梅林、海虹控股、中关村等网络股一飞冲天,将崇尚成长的投资理念发展到极致。其后的环保概念股和生物制药概念股也各领一段**,上市公司更名为“××高科”“××科技”的屡见不鲜。随着NASDAQ市场网络科技股泡沫的迅速破灭,中国股市的高科技概念炒作也不幸夭折。而以深南玻、泰山旅游、ST深安达等重组股成为2000年的主流板块。2001年上半年股指虽然创了新高,但下半年却一路下跌。从2001年6月14日到2005年6日,中国经历了长达四年的熊市。投资理念呈现多元化,基金投资也改集中投资成长股为分散投资。管理层对有关资产重组的规章制度作了修正,提倡实质重组,反对报表重组,加强市场监管,重组概念股表现大不如前。虽然在2004年开设中小板,小盘次新股填补了市场炒作的空白,但受大盘压制,涨幅、波幅也都不如前。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在2005年4月29日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它意味着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股权分置这一困扰市场长期发展的重大制度问题,从根本上推动证券市场的彻底变革。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实施,有效增强了投资者信心,股市开始回暖。2006年10月27日,工商银行股票上市交易,股市迈入蓝筹股时代。随着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广深铁路等大盘股的发行上市,蓝筹股投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国股市一路高歌猛进,2007年10月上海股指达到历史最高点6124点。由于估值过高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2007年11月5日,中国石油以48.60元的价格开盘后一路下行,中国股市开始了惨烈的调整,宣告了大盘蓝筹股投资理念的崩溃。资产重组、央企整合、股指期货、创投等概念炒作此起彼伏,主题投资的理念开始兴起。这一阶段,已经没有占据主流的投资理念。

总而言之,我国股市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政策市的特征鲜明,公众的投资理念还相当稚嫩,也不明确,市场的投机性依然存在。因此要真正地树立理性的价值投资理念,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思考题:

如何捕捉不断变化的股市投资主题?

深度阅读

梁峰.证券投资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实践课堂

1.把班级同学分成几组,进行证券概念的背诵接龙,组内可以相互帮助,接错或接不出次数最多的组输,输者背最好的一组绕场一周。

2.以五至六人为一组进行自由分组,每个人模拟证券投资过程的一个环节,形成一个实训报告。

网络实训

登录百度,查询证券、债券、股票、权证和上证指数等概念,浏览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