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3.2 配送基本环节认知
【任务描述】
王某在初步为学校选择了适宜的服务方式后,又有了新的想法。他认为,要想获得高质量、低成本的配送服务,需要配送服务具备多样化的功能及合理的流程,这些是保证客户需求得到满足及服务高效、高质量、低成本完成的基础。因此,王某决定对配送企业的内部作业流程、服务功能及作业细节进行深入的了解,以便得到最优的服务。
【任务分析】
如何保证蔬菜配送的种种优势得到最大化表现,王某认为,企业信誉固然重要,但细节决定成败。例如,配送企业内部作业流程的合理性决定了配送的效率、质量、价格等;而且,学校餐厅除了对蔬菜进行配送之外,后续对水产、冻品、肉类、家禽、水果、调料等都需要进行配送,不同的产品配送流程是否一致?作为接受服务的高校而言,对于自己的不同需要,服务供应商是否可以满足?这些问题的解答都需要对配送企业内部的作业环节、流程及服务功能有所了解。于是,王某开始着手学习相关资料。
【相关知识】
3.2.1 配送功能要素
配送实际是一个物品集散的过程,这一个过程包括集中、分类和散发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由一系列配送作业环节组成,通过这些环节的运作,使配送的功能得以实现。因此,这些作业环节成为配送功能要素。具体包括备货、储存、分拣及配货、配装、配送运输、送达服务及配送加工等。
1.备货
备货,即是将分散的或小批量的物品集中起来,以便进行运输、配送作业,是配送的准备工作或基础性工作。备货工作包括筹集货源、订货或购货、集货、进货及有关的质量检查、结算、交接等。配送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集中用户的需求进行一定规模的备货。备货是决定配送成败的初期工作,如果备货成本太高,会大大降低配送的效益。
2.储存
配送中的储存有储备及暂存两种形态。
(1)配送储备是按一定时期客户的需求及配送企业实际配送经营要求,形成的对配送的资源保证。这种类型的储备数量较大,储备结构也较完善,视货源及到货情况,可以有计划地确定周转储备及保险储备结构及数量。配送的储备保证有时在配送中心附近单独设库解决。
(2)配送暂存,是具体执行日配送时,按分拣配货要求,在理货场地所做的少量储存准备。由于总体储存效益取决于储存总量,所以,这部分暂存数量只会对工作方便与否造成影响,而不会影响储存的总效益,因而在数量上控制并不严格。
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暂存,即是分拣、配货之后,形成的发送货载的暂存,这个暂存主要是调节配货与送货的节奏,暂存时间不宜长。
3.分拣及配货
分拣及配货是配送不同于其他物流形式的有特点的功能要素,也是配送成败的一项重要支持性工作。分拣即是将客户需求的物品从储位上拣选出来,在指定的发货地点堆放。配货是将拣取分类后的货品经过配货检查,再装入容器,做好标记,运到发货准备区,待装车后发送。所以,不难看出分拣及配货是完善送货、支持送货的准备性工作,是不同配送企业在送货时进行竞争和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必然延伸,所以,也可以说是送货向高级形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了分拣及配货就会大大提高送货服务水平。故分拣及配货是决定整个配送系统水平的关键要素。
4.配装
配装又称配载,是在单个用户由于配送数量达不到运输车辆的有效载运负荷时,利用集中不同用户的配送货物,进行搭配装载以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载重量和容积的问题;和一般送货不同之处在于,通过配装送货可以大大提高送货水平及降低送货成本,所以,配装也是配送系统中有现代特点的功能要素,也是现代配送不同于已往送货的重要区别之处。
5.配送运输
配送运输属于运输中的末端运输、支线运输,这和一般运输形态主要区别在于:配送运输是较短距离、较小规模、额度较高的运输形式,一般使用汽车做运输工具。与干线运输的另一个区别是,配送运输的路线选择问题是一般干线运输所没有的,干线运输的干线是唯一的运输线,而配送运输由于配送用户多,一般城市交通路线又较复杂,如何组合成最佳路线,如何使配装和路线有效搭配等,是配送运输的特点,也是难度较大的工作。
6.送达服务
配好的货运输到用户还不算配送工作的完结,这是因为送达货物和用户接货往往还会出现不协调,使配送前功尽弃。因此,要圆满地实现运到之后的移交,并有效地、方便地处理相关手续并完成结算,还应讲究卸货地点、卸货方式等。送达服务也是配送独具的特殊性。
7.配送加工
在配送中,配送加工这一功能要素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往往是有重要作用的功能要素。主要原因是通过配送加工,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即配送加工是按照配送客户的要求所进行的流通加工,其加工的目的较为单一。
3.2.2 配送的一般流程
1.配送作业的基本环节
(1)备货环节。备货环节包括寻找并筹集货源及存储货物两个具体活动,它是配送作业的基础性环节。
(2)理货环节。理货环节是配送区别于一般送货的重要标志。理货包括根据客户需要对货物进行拣选、并为顾客配货及对货物进行包装等经济活动。可以看出,理货环节是配送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配送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
(3)送货环节。送货环节就是将为顾客配好的货物提供“门到门”的运输服务。送货是备货和理货工序的延伸,是配送活动的核心。
2.配送作业的一般流程
物流配送的一般流程比较规范,但并不是所有的配送者按下述流程进行。不同产品的配送可能有独特之处,如燃料油配送就不存在配货、分放、配装工序,水泥及木材配送又多出了一些流通加工的过程,而流通加工又可能在不同环节出现等。
配送的一般流程如图3-1所示。
由流程图不难看出,配送作业是配送企业或部门运作的核心内容,配送作业流程的合理性,以及配送作业效率的高低小到会影响配送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到会直接影响整个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对于配送企业的正常运行流程是否合理,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及配送的一般作业流程进行正确判断。
对于图3-1所示的流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配送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为了有货可送,必须有进货作业。
进货作业的基本流程包括接货、卸货、验收入库,然后将有关信息书面化等一系列工作。在进货阶段要注意,对货物进行有效编码,以便后续作业准确而高效地进行,并使货物品质及作业水准得到妥善维持。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及数量,对所进货物要进行验收检查;最后,货物验收入库后,要对有关入库信息及时完善并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以便及时更新库存商品的有关数据。
图3-1 配送的一般流程
(2)为了能够保持稳定的服务水平,则必须有储存作业。
储存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整个配送工作的稳定性及服务水平,但较高的储存水平也会给配送企业带来一定的库存压力及风险,所以,储存作业需要在库存周转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库存水平。储存作业的前一个环节是验收货物,这就要求企业专职管理人员或仓管员必须依据进货计划或移库指令对新进货物的重量、质量、数量、外观、尺寸、封口条或包装物等进行详细的核对,发现与验收标准有差异的就必须根据差异处理流程进行处理。最后,盘点工作也是储存作业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盘点可以证实并掌握准确的库存存量,可以检验库存管理水平,确认库存盈亏、确认呆滞品、确认废品,为进一步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3)订单处理
从接到客户订单开始到着手准备拣货之间的作业阶段,称为订单处理。通常包括订单资料确认、存货查询、单据处理等内容。订单处理的基本流程如图3-2所示。
订单内容确认不仅包括对货物名称、数量、日期等基本信息的确认,还应对客户信用、交易价格及加工包装方式等内容进行确认。
图3-2 订单处理流程
(4)拣货作业和补货作业
拣货作业是依据顾客的订货要求或配送中心的作业计划,尽可能迅速、准确地将商品从其储位或其他区域拣取出来的作业过程。拣货作业因其工作量大,工艺复杂,而要求作业时间短,准确度高,服务质量好等特点而成为影响配送效率、顾客满意度等的关键工作环节。
补货作业是将货物从仓库保管区域搬运到拣货区的工作,其目的是确保商品能保质保量按时送到指定的拣货区。补货的及时性,准确性决定了拣货的连续性,所以,补货工作是保证拣货工作高效的基础。
(5)配货及送货作业
配货作业是指把拣取分类完成的货品经过配货检验过程后,装入容器和做好标志,再运到配货准备区,等待装车后发运。在物流行业,“送货”有时候也被很不专业地叫作“配货”。为了保证配货的时效,配货作业基本上采用机械化设备,主要采用播种及摘果两种方法。
送货作业是配送的末端环节,是利用配送车辆将用户订购的物品送到用户手中的过程。送货是以服务为目标的,主要考虑安全、快捷、时效、可靠、便利、经济及服务态度。送达卸货是送货作业中的关键,由于末端客户的卸货地点往往是卸货器械或场地条件非常有限,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或导致客户投诉,所以应提前联系客户、落实卸货事宜。送货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明确订单内容、掌握货物性质、明确配送地点、适当选择配送车辆、选择最优配送线路及充分考虑各作业点装卸货时间。
一般情况下,随着送货作业的结束,配送工作也画上了句号。但有时因分拣错误与订单不符、或商品有质量问题或产品过期失效、或运输过程中造成了意外损害等原因而出现客户退调货物的情况,此时,就会出现退货商品处理工作环节。同时,整个配送工作的过程中,信息系统起着中枢神经的作用,通过信息系统对信息处理,从而使整个配送系统能够整合起来,协调一致,指挥、控制各种物流设备和设施高效率运转。
【任务实施】
步骤一 了解配送作业流程
王某查阅了大量资料后了解到:配送实际上是一个物品集散过程,包括集中、分类和散发3个步骤。这3个步骤由一系列配送作业环节组成,这些环节组成就是配送流程。合理的流程可以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效率,降低服务成本。
步骤二 特殊物品所需配送功能及作业流程的处理
对于一般物品在配送过程中需要的基本功能,在配送的服务的过程中都可以得到满足。但由于物品的特殊性及客户的特殊要求,在配送过程中其服务功能、流程有可能会有些差异。如学校餐厅需要的海产品在配送的过程中需要冷冻处理以保证其新鲜度;家禽、肉类产品想通过配送服务进行简单的切割、洗剥等处理以提高餐厅作业效率等。
王某通过对企业内部的服务功能及流程了解到,对于学校的特殊要求,水产品配送过程的冷冻处理配送中心可以通过专门的运输、储存设备完成;对于肉类、家禽类物品在配送的过程中如果需要进行切割、洗剥等处理可以通过配送加工作业完成。了解到这些,王某更加坚定了采用蔬菜配送模式的决心。
【知识拓展】
阅读材料——配送合理化与否的判断及合理化可采取的做法
对于配送合理化与否的判断是配送决策系统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外尚无一定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和判断方法,按一般认识,以下若干标志是应当纳入的。
1.库存标志
库存是判断配送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志。具体指标有以下两方面。
(1)库存总量
在一个配送系统中,库存是从分散于各个用户转移给配送中心施行一定程度的中转库存。在实行配送后,配送中心库存数量加上各用户在实行配送后库存数量之和应低于实行配送前各用户库存量之和。
(2)库存周转
由于配送企业的调剂作用,以低库存保持高的供应能力,库存周转一般总是快于原来各企业库存周转。此外,从各个用户角度进行判断,各用户在实行配送前后的库存周转比较,也是判断合理与否的标志。
2.资金标志
总的来讲,实行配送应有利于资金占用降低及资金运用的科学化。具体判断标志如下。
(1)资金总量
用于资源筹措所占用流动资金总量,随储备总量的下降及供应方式的改变必然有一个较大的降低。
(2)资金周转
从资金运用来讲,由于整个节奏加快、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同样数量资金,过去需要较长时期才能满足一定供应要求,配送之后,在较短时期内就能达此目的。所以资金周转是否加快,是衡量配送合理与否的标志。
(3)资金投向的改变
资金分散投入还是集中投入,是资金调控能力的重要反映。实行配送后,资金必然应当从分散投入改为集中投入,以能增加调控作用。
3.成本和效益
总效益、宏观效益、微观效益、资源筹措成本都是判断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对于不同的配送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判断侧重点。例如,配送企业、用户都是各自独立的以利润为中心的企业,不但要看配送的总效益,而且还要看对社会的宏观效益及两个企业的微观效益,不顾及任何一方,都必然出现不合理。又例如,如果配送是由用户集团自己组织的,配送主要强调保证能力和服务性,那么,效益主要从总效益、宏观效益和用户集团企业的微观效益来判断,不必过多顾及配送企业的微观效益。
由于总效益及宏观效益难以计量,在实际判断时,常以按国家政策进行经营,完成国家税收及配送企业及用户的微观效益来判断。
对于配送企业而言,在满足用户要求,即投入确定了的情况下,则企业利润反映配送合理化程度。
对于用户企业而言,在保证供应水平或提高供应水平(产出一定)前提下,供应成本的降低,反映了配送的合理化程度。
4.供应保证标志
实行配送,各用户的最大担心是害怕供应保证程度降低,这并不简单是个心态问题,更是可能要承担风险的实际问题。配送的重要一点是必须提高而不是降低对用户的供应保证能力,才算实现了合理。供应保证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判断。
(1)缺货次数。实行配送后,必须下降才算合理。
(2)配送企业集中库存量。对每一个用户来讲,其数量所形成的保证供应能力高于配送前单个企业保证程度。
(3)即时配送的能力及速度。即时配送的能力及速度是用户出现特殊情况的特殊供应保障方式,这一能力必须高于未实行配送前用户紧急进货能力及速度才算合理。
特别需要强调一点,配送企业的供应保障能力,是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概念,而不是无限的概念。具体来讲,如果供应保障能力过高,超过了实际的需要,属于不合理。所以追求供应保障能力的合理化也是有限度的。
5.社会运力节约标志
末端运输是目前运能、运力使用不合理,浪费较大的领域,因而人们寄希望于配送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
运力使用的合理化是依靠送货运力的规划和整个配送系统的合理流程及与社会运输系统合理衔接实现的。送货运力的规划是任何配送中心都需要花力气解决的问题,可以简化判断如下:社会车辆总数减少,而承运量增加;社会车辆空驶减少;一家一户自营运输减少,社会化运输增加。
6.用户企业仓库、供应、进货人力物力节约标志
配送的重要作用是以配送代劳用户。因此,实行配送后,各用户库存量、仓库面积、仓库管理人员减少为合理;用于订货、接货、供应的人减少才为合理。真正解除了用户的后顾之忧,配送的合理化程度则可以说是一个高水平了。
7.物流合理化标志
配送必须有利于物流合理。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判断:是否降低了物流费用;是否减少了物流损失;是否加快了物流速度;是否发挥了各种物流方式的最优效果;是否有效衔接了干线运输和末端运输;是否不增加实际的物流中转次数;是否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及技术手段。
物流合理化的问题是配送要解决的大问题,也是衡量配送本身的重要标志。
国内外推行配送合理化,有一些可供借鉴的办法,简介如下。
(1)推行一定综合程度的专业化配送
通过采用专业设备、设施及操作程序,取得较好的配送效果并降低配送过分综合化的复杂程度及难度,从而追求配送合理化。
(2)推行加工配送
通过加工和配送结合,充分利用本来应有的这次中转,而不增加新的中转求得配送合理化。同时,加工借助于配送,加工目的更明确和用户联系更紧密,更避免了盲目性。这两者有机结合,投入不增加太多却可追求两个优势、两个效益,是配送合理化的重要经验。
(3)推行共同配送
通过共同配送可以以最近的路程、最低的配送成本完成配送,从而追求合理化。
(4)实行送取结合
配送企业与用户建立稳定、密切的协作关系,配送企业不仅成了用户的供应代理人,而且承担用户储存据点的作用,甚至成为产品代销人,在配送时,将用户所需的物资送到,再将该用户生产的产品用同一车运回,这种产品也成了配送中心的配送产品之一,或者作为代存代储,免去了生产企业库存包袱。这种送取结合,使运力充分利用,也使配送企业功能有更大的发挥,从而追求合理化。
(5)推行准时配送系统
准时配送是配送合理化重要内容。配送做到了准时,用户才有资源把握,可以放心地实施低库存或“零”库存,可以有效地安排接货的人力、物力,以追求最高效率的工作。另外,保证供应能力,也取决于准时供应。从国外的经验看,准时供应配送系统是现在许多配送企业追求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6)推行即时配送
作为计划配送的应急手段,即时配送是最终解决用户企业担心断供之忧、大幅度提高供应保证能力的重要手段。即时配送是配送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的具体化,是配送企业能力的体现。
即时配送成本较高,但它是整个配送合理化的重要保证手段。此外,用户实行“零”库存,即时配送也是重要手段保证。
(资料来源:http://wenku.baidu.com/view/4e529817650e52ea5518981e.html)
【任务总结】
通过本任务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配送的功能要素、基本作业环节与配送流程,能够根据各个配送功能要素的基本工作内容了解配送系统具有的基本能力。通过对配送流程的了解,学生能够对配送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合理优化,从而达到配送效率的提高、配送成本的降低、服务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