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态度等,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2.5.1 智力
1.智力的含义
智力,一般的共识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包括观察、注意、想象、思维和记忆五种基本心理因素。
2.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
智力对学习有很大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智力影响学习的深浅。具体而言,智力水平高的人可以学习得深些,而智力水平低的人,则只能学习得浅些。不同的智力类型可以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
(2)智力影响学习的速度。智力水平高的人学习得快些,智力水平低的人则学习得慢些。
(3)智力影响学习的方式。智力水平高的人采取发现学习的方式,智力水平一般的人会采取理解的机械学习方式,智力水平较差的人会采取机械的接受学习方式。
智力与学习之间是辩证关系。一方面,智力是搞好学习的基础,它帮助学习者获得知识与形成技能;另一方面,学习是发展智力的条件,它可以促进人们智力的开发。
2.5.2 动机
1.动机的含义
所谓动机(Motivation),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引导该种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历程。学习动机,就是唤起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引导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对此种学习活动加以维持、调节和强化的一种内在历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的规律
动机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在学习中自觉地遵循这些规律,便有助于改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
(1)学习动机由外部客观条件激发而来。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会有许多外部客观条件(即“诱因”)吸引、激励、诱发学习者,形成相应的学习动机。这些能激发学习动机的外部客观条件,既可以是简单的物体,如食物、饮料、物品、金钱等,也可以是复杂的事件和情境,如名誉、威望、竞赛、评优等。它们对学习活动的影响较少,维持的时间也比较短暂。如学习者参加某种竞赛,在准备竞赛和实际竞赛的过程中,其学习的积极性确实会高涨起来,但等竞赛一结束,则这种积极性也就不复存在。
(2)学习动机由内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在学习活动中,能转化为学习动机的内部心理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对学习的需要、愿望、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情感、信念、理想、三心(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三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习动机,从而激励学习者去追求学习目的,改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它们对学习活动的影响较大,维持的时间也比较长久。如一个学习者对某门课程有浓厚兴趣,他就会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地学习这门课程。
(3)外部学习动机与内部学习动机相互交替转化。在学习活动中,有时是外部学习动机起作用,有时是内部学习动机起作用,二者轮流交替,相互转化,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直至达到既定的学习目的。即是说,当一个学习者在获得某种奖励的推动下进行学习时,渐渐地对学习产生了兴趣、热情或责任感,于是便在其推动下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这样外部学习动机便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同样,当一个学习者在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或学习责任感的推动下进行学习时,由于取得优秀成绩而获得奖励,于是又在其推动下增强了学习的劲头,这样内部学习动机又转化成了外部学习动机。
(4)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与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相互结合的规律。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表现为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和爱好,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获得优良成绩、受到某种奖励等,都可以激发起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但容易受一些偶然因素或条件、情境的变化而改变。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不受学习活动本身及其直接结果的制约,而是同学习活动的间接结果,亦即学习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相联系,比如社会对学习者学习的要求,以及学习者个人的前途和志向等都可制约这类学习动机。
(5)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成正相关的规律。按一般推论,学习动机愈强烈,则其对学习活动的影响愈大,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据研究,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其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其学习效率反而会由于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处于力所能及的范围时,其效率的提高更为明显。
(6)学习动机迁移的规律。学习动机迁移是指把其他活动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或者把这一课程的学习动机转移到另一课程的学习之中。在学习中,找出现有动机与将要形成的学习动机共同的地方,然后强化“共同因素”,最后导向新的学习。
2.5.3 兴趣
1.兴趣的含义
兴趣就是人们积极认识、关心某种事物或积极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有内在趋向性与内在选择性两个基本特点。定向和动力作用则是兴趣的两大功能。
2.学习兴趣的主要规律
(1)学习兴趣发展逐步扩展深化、稳定集中。从人们一生的兴趣来看,最初总是分散的、泛化的,即对多种多样的事物和活动都感兴趣,然后逐步集中到较少的一些事物上;这种状况持续一定的时间后,其兴趣又会有所扩展;当扩展到一定限度后,其兴趣又逐渐趋于集中,以致最后把兴趣集中稳定在一两件事物和活动上,但也并未完全抛开对其他某些对象的兴趣。因此,对学习者的兴趣应顺其自然地加以引导,切不可随意扼杀。
(2)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彼此替代、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凡是与学习者的需要及已有知识经验相符合的事物,就会使他们产生直接兴趣,但当他们一旦遇到困难,感到乏味,不愿再学习时,就需要有间接兴趣参加了。根据这一规律,在学习中,要善于把简单容易的材料和复杂的材料,有趣的材料与枯燥的材料结合起来,交替进行,以促进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彼此交替、相互转化。
(3)中心兴趣和广阔兴趣相互促进。中心兴趣就是对某一方面事物或活动有极浓厚而稳定的兴趣,广阔兴趣就是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都感兴趣。如果学习者只有广阔兴趣,学习便会如蜻蜓点水,流于肤浅;反之,如果学习者只有中心兴趣,学习又会如钻牛角尖,流于狭隘。因此,应当在培养学习者广阔兴趣的基础上,去发展中心兴趣;在发展学习者中心兴趣的前提下,去培养广阔兴趣,从而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好奇心、求知欲、兴趣依次发展。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表现为好问、好动。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欲望,它是学习者积极学习的理智诱因。它们与兴趣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5)兴趣与注意相互依存。当人们对于某一问题有兴趣时,会加以注意;同样,越注意某一问题便愈有兴趣。一般地,直接兴趣与无意注意相联系,间接兴趣与有意注意相联系,同时直接兴趣、无意注意又与学习中的容易性、简单性相联系,而间接兴趣、有意注意又与困难性、复杂性相联系,于是随着学习中难易程度的相互转化,两种兴趣、两种注意也会随之而发生转化。
(6)兴趣迁移的规律。兴趣同动机一样也可以发生迁移,即对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可以转化为对彼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甚至对别种事物或活动的兴趣也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兴趣。例如,对一个贪玩、学习毫无兴趣的学习者,就不要消极地限制他贪玩的一面,而完全可以引导他把玩的兴趣转化为学习兴趣。
2.5.4 情感
1.情感的含义
情感,就是由一定客观事物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波动性与感染性。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种种情感总称为学习情感。
2.学习情感的主要规律
(1)情感与认识相互制约。一方面,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一定的认识,就不可能有什么情感。另一方面,在认识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情感又会反过来推动和加深人们的认识,一个科学家在科学领域方面的造诣,是与他献身科学事业的热情分不开的。
(2)情感的质和量与需要和期望相互依存。需要决定情感的性质,期望决定情感的数量(强度、幅度)等。可用公式表示:情感=需要×期望。
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说,凡是与需要相符合、能使它得到满足的事物,人们就会产生肯定、积极的情感,如满意、愉快、喜爱等;反之,就会产生否定、消极的情感,如不满意、哀伤、厌恶等。同时,当人们有了某种需要,若对满足此种需要的可能性估计过高,即期望值太大,结果未能获得满足,就会感到无比的烦恼与不满意;如果期望值恰当,结果如愿以偿,就会感到相当的愉悦与满意。在学习中,就应当培养学习者对学习的需要,以及调整其对学习的期望值。
2.5.5 意志
1.意志的含义
意志就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目的性和调控性的表现。换言之,人的意志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并对自己的内外活动实行调节和控制。
2.学习意志的主要规律
(1)意志与行动不可分割。人的意志总是在一定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它的发生、发展和形成都离不开行动。在有明确目的并与克服一定困难相联系的行动中,总有意志参与;而没有意志参与的行动,它虽有目的,但却没有任何困难要求克服。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它需要意志的积极参与,这样,学习才会有明确的目的,并能克服妨害学习的种种困难与障碍。由此也可以看出,学习又是锻炼人们意志的最好方式。据此,在学习中,学习者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克服困难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千万不要错过,更不要逃避艰苦的脑力劳动。
(2)意志与认识相互制约。认识指导意志,意志主导认识。一般来说,人的意志总是在认识的指引下展开的。意志的目的性与认识有关。认识愈清楚,则目的愈明确;离开了认识,就很难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支配、调节认识活动。在很多的情况下,认识活动是一种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它往往要求人们有坚强的意志参与,才能有效地达到认识的目的。一个意志薄弱的人,是不可能完成复杂而困难重重的认识活动的。
所以,在学习中,学习者就应当提高认识,以指导其意志活动。同时,也必须培养意志,以支持他们的积极认识,克服消极认识。这样,即可使意志与认识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3)意志与情感相互制约。情感激励意志,意志调控情感。一方面,高尚、稳定、强烈的情感,特别是道德感、理智感与审美感,是一个人意志活动的强大推动力,而种种低级、动摇、委靡的情感,则是一个人意志活动的障碍。另一方面,意志在情感的激励下产生之后,它又会反过来调节和控制情感。意志越坚强,就越能使积极的情感持续下去,越能使消极的情感得到克制,反之,一个意志薄弱的人,就会成为情感的奴隶。
因此,学习者应该培养健康的情感,以激励形成坚强的意志,同时,也要培养坚强的意志,以维持其积极的情感,克服其消极的情感。这样,就可发挥意志与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
(4)意志的强度与克服困难的大小、多少成正比例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意志越坚强,就越能克服更多更大的困难,反之,意志如果软弱,就只能克服较少较小的困难,甚至于不能克服任何困难。同样,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则意志越会锻炼得更坚强,反之,克服的困难越少越小,则意志越会变得更软弱。
这条规律的启示是:学习中,学习困难要有一定的限度,必须是学习者经过一定的努力所能完成的,这样,就可使学习者始终保持学习进取的信心与学习成功的喜悦。如果学习者经过一次次地努力,总是克服不了学习困难,完成不了学习任务,就会使他们丧失对学习成功的信心,从而削弱其意志。
2.5.6 态度
1.态度的含义
所谓态度,就是个体习得的并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反应倾向。一般认为,它是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三者组成的互相关联的统一体。
(1)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认知不仅包括对某人某事之所知,还包括对某人某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心理学家常用“一致性需要”的理论来解释态度认知成分的产生。所谓的“一致性需要”,就是假设个体总是保持自己在思想、信仰、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一致性,当出现不一致或不协调的情况时,个体就会力求获得一致,此时,态度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2)情感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常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如喜欢与讨厌、尊敬与轻蔑等。研究表明,在人的态度变化中伴随着情绪的变化。
(3)行为倾向成分。即意向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就是行为的准备状态。意向与需要的关系很密切。
2.学习态度的作用
由态度的定义可知,学习态度就是指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学习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通过交往,接受别人的示范、指导、劝说而逐渐形成的。它在学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学习态度的认知功能。学习态度为学习者的行为反应提供具体信息,它能使学习者有选择地接受有利于自己、合适的信息,拒绝不合适的信息,也可能接受错误信息而产生错误的认识,形成偏见。
(2)学习态度的满足功能。学习者的某种态度决定了自身的某种期望、某种目标,与其态度相一致的学习内容将会带来满足感,相反,则只能引起失望或不满。
(3)学习态度的动机功能。这一功能将会驱使学习者趋向或逃离某些学习。学习动机是学习态度最直接的制约因素,学习动机的发展会引起学习态度的改变。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一样,对学习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则会对其产生消极的影响。
因此,一个学习者若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就是说他对学习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中能够不断体验到取得进步的愉悦心情,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各种其他分心的事情时能够主动克服,坚持完成既定学习任务或目标。而一个具有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的学习者就认识不到学习的意义,在遇到困难时会采取逃避或抱怨的态度,而不去主动寻求解决办法,学习无法给他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学习态度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成效,而且直接关系学习者个性与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每一个学习者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