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培训与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训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因此对于培训与学习的关系,许多人将其看作是一回事。但在当代人力资源管理中,认为将二者进行区分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从学习的概念、成人学习的特点以及组织学习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2.1.1 学习的定义
中国古人一般是把“学”与“习”分开来说的:“学”主要指获取知识、技能,“习”主要指巩固知识、技能。孔子最先把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了之后经常温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真正把“学”与“习”两个字联结在一起来谈论的是《礼记·月令》,《礼记·月令》篇中有“鹰乃学习”一句话。
学习一词应用广泛,为了描述和研究的方便,一些心理学家把学习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学习,指人和动物的学习,主要探讨动物学习和人类学习。西方心理学受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影响,从动物与人类在进化层次上的连续性认识到动物学习和人类学习也有一定的连续性,于是借助科学的类比与抽象,希望通过对动物学习的研究来阐明人类学习的规律。巴甫洛夫认为,凡是能建立条件反射的有机体,就有学习行为。第二个层次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主要探讨人类学习的本质和规律,了解人类的学习不同于动物学习的独特之处,例如人的学习是自觉的、积极主动的。第三个层次的学习指学生的学习,探讨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的学习与一般成年人的学习的不同之处,找到学生学习的特殊性,以便为指导学校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第四个层次的学习,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人要生活、工作,必须学习和掌握许多知识、技能,以及一些专门的学问。第五个层次,指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主要就是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一般人心目中的学习是第三个层次的学习,即学生的学校学习。
人力资源管理的许多理念和基础知识来源于心理学,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教科书对学习的认识也主要来自于心理学的见解。心理学上的“学习”与人们心目中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是有区别的。对学习下定义时,多数心理学家比较忽视学习活动的层次性,并且学习心理学又有许多流派,不同流派不同偏好的人对于“学习”所下的定义又不同。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华生、巴甫洛夫、斯金纳等人强调外部行为的变化;奥苏贝尔、加涅等人强调认知结构的变化。因此,关于学习的定义很多,其中,金布尔(G.Kimble)从行为主义立场出发所给出的定义影响较大。
金布尔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金布尔关于学习的定义:第一,学习的结果是学习的主体要发生较为持久的改变。通过学习,学习者在知识、技能、行为等方面要发生变化,要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新的行为模式。这些变化是较为持久的,因疲劳或者习惯化等原因造成的动机和反应能力下降等临时性变化不属于学习的范围。第二,学习不仅发生外在行为的变化,也会发生内在心理的变化,例如潜伏学习和无意识学习也属于学习的范围。第三,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例如学生从不理解一个概念到弄明白一个概念的过程,从不会操作一台实验仪器到熟练操作仪器的活动过程,属于学习范围。第四,要受到强化。如果没有强化,就不可能使潜在反应能力发生较为持久的改变,而且会使已经形成的反应能力出现消退。第五,要练习。桑代克、华生、巴甫洛夫、斯金纳等行为主义者都强调练习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强调练习,也可以把有些物种的先天倾向和由机体成熟而引起的变化排除在学习的范围之外。
2.1.2 学习的分类
人类的学习有多种多样的分类方式。按照学习的结果,学习可以分为智慧技能学习、言语信息学习、认知策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和态度学习五大类型。
(1)智慧技能(intellectual skill)学习是指学习者习得“使利用符号成为可能的能力”,包括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问题解决)学习四个由低到高不同层次的学习。
(2)言语信息(verbal information)学习是指学会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包括字词知识的学习、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和复杂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等。
(3)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学习是指学会调节自己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等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技能,包括注意策略、编码策略、记忆策略、检索策略和思维策略等方面的学习。
(4)动作技能(motor skill)学习是指学会为完成有目的的动作而协调自身骨骼和肌肉活动的能力。
(5)态度(attitude)学习是指学会某种相对稳定的影响个人选择行动的内部状态。
在学习过程中,信息靠感官刺激传递进入大脑。人的五种感官,即嗅觉、触觉、味觉、听觉和视觉是人类获得信息的途径。经心理专家实验证明的,人体五种感官所传递的信息量见表2-1。
表2-1 人体感官传递信息量表
上表显示,在人的五种感官中,有83%的信息是经过眼睛传递的,即视觉在感官中是最强有力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多采用视觉刺激,包括多种手段的视觉刺激,如资料、笔记、实物、图示及各类视听教材等。同时也不应忽略其他感官的刺激。
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尽可能利用多种途径的信息传递方式,使感官刺激方式多样化,使学习者对所学的知识有全方位的了解,从而加深印象。
2.1.3 培训与学习的差别
理解了学习的概念之后,我们再来探讨培训与学习的联系和区别。从上面介绍的学习的概念可以看到,培训也关心知识、技能的获取与改进,因此可被看作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学习。培训与学习的区别表现为:
(1)态度上的区别。一般认为,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在信息收集、坚持学习的过程中,心态是正面的,是“我要学”。相对于学习来说,培训是组织让成员参加的活动,作为成员来说,内心要认同组织要求的技能、价值观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相对于学习来说,被培训者的心态显得消极、被动,是“要我学”。
(2)行为的发起上的区别。一般的学习概念中,学习主体是学习者,也就是学习内容的接受者,但并不强调学习行为是由内容的提供者发起,还是由内容的接受者发起的。而我们通常谈到培训,总是由培训内容的提供者——组织发起的,培训的目标也总由组织设定,培训的成功往往可以为组织带来一定的绩效。
(3)个体和群体。一般的学习行为主要是一种个体的行为,但培训首先是一种群体的、带有群体目的性的行为,接受培训者往往是同一个或一类机构中的成员。
(4)目标和内容的设定。学习行为都会带有一定的目标和内容设定,但这种设定常常是不太严格的,但培训的目标和内容都是明确设定的,取向直接。一般情况下,培训的提供者并不要求受训者广泛了解与培训内容相关的周边知识,有时甚至有意地不提供或禁止受训者了解相关的周边知识。
(5)成本和收益。普通意义上的学习通常不带有详尽的成本和收益方面的考虑,而培训很可能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培训的成本,并通过其成本与培训后短期和长期的收益的比较来决定培训是否有必要举办、以何种方式举办、培训的内容限定,等等。许多机构希望在评估培训效果时,最好能够把投入产出计算清楚。
2.1.4 成人学习的特点
教育学家诺斯(Malcolm S.Knowles)提倡学习应划分为儿童学习和成人学习两种,指出训练儿童和训练成人应有很大的分别。因此,了解成人学习的特点,对于我们提高培训的效果是有帮助的。
显然,如果我们把成人当儿童来训练,很可能会令他们感到窘迫或尴尬,甚至破坏人际关系,培训就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儿童因为阅历浅,分辨力差,他们对所学的内容就像海绵吸水一样不加选择,不管水清洁与否,照收不误。成人却不同,由于人生经验较为丰富,思想较复杂,对学习的要求,无论是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习目的以及能否达到与怎样达到学习目的等,都要经过仔细的辨别和思考。成人对学习的要求和期望较高。
概括来说,成人学习有以下特点:
(1)成人对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结果尤其关注,他们常问的一句话是:“学习之后有什么用?”所以,成人需要知道学习的目的和原因才会去学。
(2)成人感觉学习有现实或迫切的需要,会更愿意去学,他们对感兴趣的内容会自发地、乐意地学习。
(3)成人对和现实联系密切的知识或信息较为注意。他们重视应用及成效,注重技能。他们要求即学即用,对理论性、学术性和抽象性的知识不感兴趣。
(4)成人喜欢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进度学习,并期望知道学习的结果。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注意及时地反馈(feedback),说明其学习表现,如成绩、错误、进步和退步等。
(5)成人渴望成就感,希望在培训过程中有表达个人意见和见解的机会,使人感觉到其存在的价值。
(6)成人拥有丰富的经验,喜欢将新的知识与旧的经验作比较;年纪越大对新生事物的接受态度就越审慎。
(7)成人比小孩的自尊心更强,更讲“面子”,在众人面前喜欢听到积极和肯定的评价。如果当众遭到贬低或轻视,他们会选择避而远之或者对抗的态度。
(8)成人喜欢受到尊重和重视,在轻松、愉悦和友爱的环境下学习,效果更好。
(9)年纪越大,对于复杂动作的协调性就越差,年纪大的人学习操作技能,如操作复杂的机器、驾驶汽车等,需要花更长的时间。
(10)成人喜欢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独立性。他们喜欢在培训过程中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时间,喜欢自己找到答案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