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他去做公益了。”
这不是空穴来风,我将信将疑。
那时,他和几位朋友成立了一个公益组织,鼓励爸爸妈妈去给孩子讲故事,听说在全国影响很大,他们的努力改变了很多家庭的教育观念,至少,让更多的妈妈知道自己的孩子需要看些什么书,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看什么书合适。对我们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参加了他参与发起的每年一度的绘本剧大赛。每年我们都要选择一个很棒的绘本故事排练成舞台剧,轰轰烈烈华丽丽地上台去表演。记得第一次参赛时,我们才一年级,进小学也就一个月时间,全班四十个孩子都上场表演,拿了好多大奖。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每年一个剧,每年一个大奖……我的自信就是从那里开始建立起来的。随着年级升高,能力渐强,我们可以自己组成小剧组排剧了,这是后话。年龄渐大,我们对这个世界也逐渐由好奇到疑惑,我们不知道除了学习还可以做些什么,除了参加各种兴趣班还可以参加什么,只觉得浑身的劲儿没处使。幸好,他一直鼓励我们利用假期去做公益,去各类公益组织做义工,感受另一种生活,尝试着用自己的努力去影响另外的人,用自己的真诚与热情去改变哪怕一个小小的世界。
“这样,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
他这么说的时候,总是很坚定的样子,听得我们一个个热血沸腾。
哦,对了,我记得那时他一直在坚持写博客,每天都要记录点什么,博客的名字就是“种树的男人”。
“种树的男人”来自于一个法国作家书写的故事,他带着我们读了这个故事,还专门看了一个视频。
他总是这样,但凡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好书、好的音乐、好的电影、好的活动……像宝贝一样和我们尽情分享,毫不吝啬。你绝对不会想到,因为他喜欢民谣,喜欢台湾的民谣之父胡德夫,我们不仅在教室里听《匆匆》、听《美丽岛》,和他一样喜欢上这样动听的旋律,胡德夫来大陆开讲座,我们这一群大小胡粉们还跟着他一起去广州追过星呢。
他带给我们的都是很美妙的东西,这一点我们心知肚明,所以很自然地都会喜欢上他额外带来的这些“福利”。你要知道,这比在语文课上学课文有趣多了。课文总是面目单一索然无味,故事总是新鲜活泼亲切可人。
那个一直在普罗旺斯高原上种树人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强烈的震撼——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在荒原上选种、播种、培植、护林,直到绿树成荫,这需要多么了不起的勇气和毅力!这简直就是造物主般的神迹。有时,我觉得他俩身上还真有一些相近之处,除了都是男人,都在做着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的事情之外,他俩做事时都有着一种特别宝贵的品质,那就是心无旁骛。我也就是从这个故事里,第一次听说“心无旁骛”这个词。都过了这么久了,直到刚才听说他可能去专职做公益了,我才算真正懂得了这个词的意思。
我进入初中、高中以及大学之后,一直记得他多次跟我们说的这句话:“我们自身的意义是通过对别人的价值实现才得以实现的”,正如他多年来的努力实践一样。我想,如果他真的选择专心去做公益的话,这也是一件好事。那是他的所爱,能做自己喜爱的事,是幸福的。只是不知道,他发起的那个公益组织过了这么多年后,现在做得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