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的时候,总是最为艰难的

那时,你总是跟孩子们说,阅读与书写,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的人生。可是他们整日忙碌,你自己也终日忙碌,实在无法拥抱这样的人生。于是都只能是说说而已、想想而已。这样一件单纯美好的事,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你的心一度落空。每次走进教室,你会望着那些闹哄哄忙碌碌的孩子们发呆。一门又一门功课堆在他们面前,一位又一位老师轮流上台念着紧箍咒。哪怕是五天一遇的双休,也会有一个接一个的培训班在等着他们。小学如此,中学尤甚,任谁都会在它面前低头。面对这样的现实,那时你的心里只会涌起巨大的悲哀。你曾经读着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老师的《女儿的故事》,书中那些看起来很好笑的故事,你读着读着实在笑不出来。分数分数分数……这简直是全中国孩子的紧箍咒,在最该玩耍的时候,家长孩子都在为分数奋争,好像今天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要考上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等到进了大学,在原本最该努力的时候,孩子就像终于等到解放似的迫不及待地放任自己。这就是一个畸形的现实、无望的将来,难怪每年总会有很多孩子逃离,跑到国外去读书。更多的时候,你看着教室里一张张彼此相似的木然的脸,不由得想:分数、成绩固然可以吸引住一部分学生奋斗在教室或培训班,那些已经对成绩失去信心的孩子呢?他们的未来在哪里?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处处被否定的现在,在苦口婆心声色俱厉皆无功而返的情况下,我们要将他们推向何方?每个孩子都该有一个灵活的身体、生动的灵魂,如果生动的灵魂栖息在麻木的身躯上,这教育一定疯了。

你听到过一些老师的抱怨:“我带着孩子读书,举行各种活动,他们可以过得很开心很精彩,可以摆脱束缚和包袱,可是一旦进入评比,那些平时死抠书本反复操练的孩子,他们就是考得好,你看他们的笑脸、老师的神色、家长的夸耀哦,我还能这样做吗?我是不是走在一条孤单寂寞的绝路上?不行啊,我得掉过头去走那条老路了。”

是啊,你们是不是走在了一条绝路上,不仅孤单寂寞,而且吃力不讨好,以为栽下一粒饱满的种子,开出的定是一朵鲜花,可是后来才发现结出的是一颗苦果!

挣扎太辛苦,纠结太磨人。

于是,很多人实在忍不住了,只好离开理想之路,继续在题海中折腾。

于是,你们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固然可以考出很高的分数,但想象力殆尽灵气全无。最可怕的是,他们心中只容得下自己,不懂分享、不会合作,他们所谓的成功就是别人的失败,当然,他们也容不下自己一点点的失误。

一心追逐分数追求成绩,大概只能得到这样的结果。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看到了将来的悲剧,却无力改变一步步接近的现实,人们总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自己当初反对的那个自己。所以康德说:“父母希望孩子适应这个世界,哪怕这是一个堕落的世界。”

你曾经不断追问自己:如何做真教育?

这是功利化的时代,分数至上,考试第一。你却那么迫切地想推进儿童阅读,憧憬着要打造一间彩色的阅读教室,总显得另类,显得不合时宜,这些思想这些举措,究竟该如何深入人心?

你每个学期都要认认真真地开家长会,每次你都做很精心的准备、很诚恳的思考。在一次家长会上,你和他们讨论了这样一个话题——“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当你在黑板上写下这行字,心里其实很敞亮。

自从你接手做孩子们的导师以后,心里很多的想法,不仅仅在涌动,而且执意要化作具体的行为,生长在教室的每个角落,渗透在孩子的行为之中。

这个过程比人们想象的难多了,所以很多人只会说说而已,不会真的用心用力去做,因为太累了。

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长成什么样子?

如果按照卓越的理念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去做?

大家总会把很好的理念挂在嘴边,往往却失去行动的毅力与勇气。

一个好的教育理念谁都会说,就像一朵美丽的花,必须结出具体的果实才有意义。一个好的教育思想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孩子身上,在他具体的生活中得到体现才行。

你跟大家说了你的想法和做法,这其中,有很多是跟家长七嘴八舌聊出来的建议,这些建议比许多教育专家的滔滔不绝要强很多倍。

你还是想从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分别说说在各方面的培养目标以及一些具体的做法。

德,主要是指公德养成。

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大气、宽容、乐观、向上、有责任心、恒心,勇于担当,有爱心,同时自立自重,有着自我情绪的管理能力。

回到生活里,公民素养,就要从基本的做起,如餐桌礼仪、公共场合里的言行举止、同学之间的交际交往等,这些都不是说做就能做到的,还需要在每一天的每个细节里去慢慢勾勒、细细打磨、提出规则、实景演练,然后才能知道如何去做。也就是说,孩子好的行为习惯是从大人那边得到的,我们得有意识地用好的行为方式去影响和规范孩子。例如,说话声音多少分贝为宜,去图书馆看书如何借书、还书、交流,如何引导孩子上台发言……这里有很多学问,不是一句口号一声令下就可以简单实现的。

你做导师以后,给孩子的第一道紧箍咒就是不许迟到,早上七点四十分准时到校,迟到一分钟罚跑一圈。规则制定以后,迟到拖拉的人变得越来越少了,你能从家长的反馈里知道孩子再也不敢随便拖拉了,有的甚至主动将手表时间拨快五分钟……

第二道紧箍咒紧接着进行,那就是要求每天早上到校后必须及时交作业……

很小的事很细的要求,却关系着孩子的良好发展势态,如果不抓,或者不执行,执行以后不坚持,以后就别想把其他事做好。

智,聪明地应试,这是最基本的前提,同时还需要广博的知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语文学科的学习,如果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孩子基本的语文素养如何,那就无法用一张试卷来测定了。说话是否大方,朗读课文是否清晰流畅,书写是否工整。这是三项最基本的目标。你当然不忽视测试,但是,你更强调朗读与背诵的语感训练,以后还会加强演讲与辩论能力的训练。

体,野蛮其体魄,这是最响亮的口号。

之前你们尝试过每天下午用半个小时完成作业,家长义工参与执勤,作业过程中表现好的可以去操场锻炼。每周日下午是小精灵剧团时间,其他社团可以进行集训。后来操作上困难很大,加上学校的时间安排发生变化,你们下午阳光体育的时间用来跳绳——短绳、长绳、花样跳绳……没想到会成为全校最亮丽的风景线。

美,书法课要组成书法社团,邀请能干的家长或者书法老师时不时来指导。

劳,每一个人都是清洁工,每一天的劳动分为“擦”“扫”“拖”“摆”

“倒”“护”,都有专人负责,每天值日组长检查,养成的不仅是卫生习惯,还有责任感以及自我认同的意识。

……

教育就是由一些细枝末节组成的,完善每一处,需要又宽容又严厉,心要软,口要硬,就像《正面管教》一书里强调的那样——和善而坚定。如此,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来吧。

即便你如此坚定地去推行你的教育创新,也总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生活里会有各种负面的因素试图阻挠你,班上也会有各种声音干扰你,这样的经历曾经困扰过你很久,你之所以在乎,是因为你用了心力。你不懂得隐藏自己,难免会通过情绪显露出来,就像你在家长会上偶尔流露的伤感。

大家晚上好!感谢在座的各位准时来到家长会现场。

站在你们面前发言,我想到一个问题:正在发言的他是不是有些分裂?

不然,为何此时,面对此地的你们,脑子却不由分说地想起从前,想起一年级、二年级的时光?

我们一起走过了三年,不出意外的话,还想跟大家多相处一些时光,少则三年吧。也就是说,从相遇相识相知到分离,此时正好过完小学一半的时光。毫无疑问,与过去相比,我们走得逐渐沉重,有些东西,正在远离。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站在现在的你们面前,却无比想念过去的你们的原因吧。

他的人生也刚过半,加上或许是身体或许是学校环境或许两者都有的原因,你能感觉到,他的勇气和热情正在消退,他在拒绝很多东西——外地几所学校的诱人邀约,本地两所名校的热情延请,某家教育机构伸来的橄榄枝。可是他舍不得,舍不得离开这帮孩子,还有面前这些家长,你们正在构成他的生活本身,是他呼吸的空气,行走的骨肉。也常有人请他出去讲课讲座,他也多次拒绝,他只想守住这一亩三分地,只想安静地读点书,写点东西,他有太多话想说,他想用文字对过去的三年做个表述。就在此刻,一位喜欢他文字的出版社编辑正在来深圳的路上。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怀疑自己的信念,他虽然没有怀疑,但很显然,他可能在向某种生活屈服,向某种顽固的力量妥协。所以你可能会看到四年级以后会发生如下变化:

第一,绘本剧可能不再排练了;第二,班级活动急剧减少;第三,他与大家一起高谈阔论信马由缰不分你我甚至抱头痛哭的景象已成追忆……

这就是我们即将迎来的变化吗?

这就是我们当初祈愿的结果吗?

因为最近在整理一些文稿,让他得以一遍遍重温过去的时光,在他几十万字的记录里,他一次次被感动,他真想一直停留在那个时候。可是还得往前走啊,走到了今天,还要继续前行。

他很想请教大家的是,在你的想象里:前方到底是什么模样?我们要怎样做才是走在正确的路上?

这条路注定充满崎岖,幸好总有正能量的人出现,总有你的拥趸挺身而出,给你及时的鼓励,给你坚定的支持。你自己也想明白了,一切苦厄都是你的信仰,不动摇、不懈怠、不放弃。围绕阅读,你们矢志不移地做了很多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