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我们生活在由时间、空间这些“先天的感性形式”(康德语),以这些基本感知架构“切割”后形成的可以理解的世界中,无论宏伟的政治抱负还是普通的日常生活,都是在时空坐标的预设中展开的。从政治的层面讲,国家权力结构和秩序安排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这种预设上面,自上古时代起,古人就从星空的运行中寻找世俗权力的基础,并力图证明帝国权力是这种宇宙秩序的一部分,和日月运行、四季更替一样是上天意志的表现,以此神化世俗权力,从而建立起一套解释宇宙生成演变,论证王朝合理性的政治神学。掌控时间划分规则的权力,是一个文明得以成立并保持影响力的基本前提。近代以来,西方世界的伟大成功之一就是消灭了不同文化对时间多元性的理解和感知,以线性矢量时间观念取得了为时间命名的权力,这种时空特性与进步等观念形态紧密相关,现代国家边疆形态就附生在这些现代性的基本架构之上。边疆形态不是现在人们看到的理所当然的那种状况,它们是和某种文明形态联系在一起,是从这种文明形态中生长出来的,是特定文明形态的展开形式之一。尤其是文明形态中具有基层架构的时空观念对边疆形态具有重要影响,归根结底边疆是一种权力位置关系的标识,存在于特定时空之内。反思不同时空文化背景对不同边疆话语形态形成的影响,有利于我们深入认识这些不同边疆形态和边疆话语理论,并探索其交流、对话和理解的可能性,从一个更广阔和深入的视角探讨边疆问题。

[1] 关于时空形态与文明转型关系的讨论参见[德]阿莱达·阿斯曼:《现代时间管理机制的兴起与衰落》,成都,四川大学演讲,2015-12-04;[美]司徒琳主编:《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上卷):从明到清时间的重塑》,赵世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 许宏:《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3] [苏联]Н.茹科夫斯卡娅:《蒙古人的空间观和时间观研究(续)》,树华摘译,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1(4)。

[4] [苏联]Н.茹科夫斯卡娅:《蒙古人的空间观和时间观研究(续)》,树华摘译。

[5] [美]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袁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6] [苏联]Н.茹科夫斯卡娅:《蒙古人的空间观和时间观研究(续)》,树华摘译。

[7] 钟焓:《民族学视角下的古代蒙古人传说——读乌瑞夫人蒙古学论著札记》,见姚大力、刘迎胜主编:《清华元史》第2辑,417~47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塞诺有专文探讨这一情节,参考[美]丹尼斯·塞诺:《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北京大学历史系民族史教研室译,73~77、7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

[8] (宋)赵珙:《蒙鞑备录》,见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第7编,第2册,103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16;(宋)洪皓:《松漠纪闻》,见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第3编,第7册,125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9] [苏联]Н.茹科夫斯卡娅:《蒙古人的空间观和时间观研究(续)》,树华摘译。

[10] [法]路易·巴赞:《突厥历法研究》,耿昇译,526~527、681~682页,北京,中华书局,1998。关于更多蒙古历法论述参见此书第七章“畏兀儿—蒙古历法及其传播”,517~554页。

[11] [法]路易·巴赞:《突厥历法研究》,耿昇译,541页。蒙古历法还可参考[苏联]Н.Л.茹科夫斯卡娅:《蒙古历法研究》,竺林译,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0(2);阿尔丁夫:《13世纪之前蒙古物候历考》,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12] (元)张昱:《辇下曲》,见《可闲老人集》卷二,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2册,540页。

[13] 《吴旗金夏划界碑》,见史金波、陈育宁主编:《中国藏西夏文献》第5编,第18卷,94~96页,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

[14] (清)秦惠田:《朝见》,见《五礼通考》卷一三六,第5册,叶1a,台北,圣环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

[15] 现代线性矢量时间观念的诞生及其与现代性的联系可参考尤西林:《现代性与时间》,载《学术月刊》,2003(8);古代循环时间观念和现代线性时间观念对法律制度、社会秩序的影响可参考熊赖虎:《时间观与法律》,载《中外法学》,2011(4)。

[16] [美]乔伊斯·阿普比尔、[美]林恩·亨特、[美]玛格丽特·雅各布:《历史的真相》,刘北成、薛绚译,52~5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7] [美]斯蒂芬·巴尔·琼斯:《时空背景下的边界概念》,见张世明、王济东、朱昢昢主编:《空间、法律与学术话语:西方边疆理论经典文献》,319~352页,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

[18] [英]乔治·纳撒尼尔·寇松:《论疆界》,见张世明、王济东、朱昢昢主编:《空间、法律与学术话语:西方边疆理论经典文献》,153~194页。

[19] 冯有真:《新疆视察记》,见王晓莉、贾仲益主编:《中国边疆社会调查报告集成》第1辑,第10册,53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0] 郭丽萍:《西北界务谈判与西方地图使用——以光绪年间两次中俄西北界务谈判为中心》,载《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2)。

[21] [美]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见张世明、王济东、朱昢昢主编:《空间、法律与学术话语:西方边疆理论经典文献》,57~93页。

[22] [美]斯蒂芬·巴尔·琼斯:《时空背景下的边界概念》,见张世明、王济东、朱昢昢主编:《空间、法律与学术话语:西方边疆理论经典文献》,341~347页。

[23] [印度]阿希斯·南迪:《巫师、野蛮之地与荒野:论异见之可闻与文明之未来》,见张颂仁、陈光兴、高士明主编:《民族主义,真诚与欺骗:阿希斯·南迪读本》,卢隽婷、彭嫣菡译,8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4] [美]乔伊斯·阿普比尔、[美]林恩·亨特、[美]玛格丽特·雅各布:《历史的真相》,刘北成、薛绚译,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