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赵氏家族由武而文的转型代表元代一部分蒙古、色目等部族进入中原以后,接受儒道文化影响,认同中原文化的价值观的汉化过程。其实,这种转型是一个极其自然的过程,特定的地域和特定的生存方式产生特定文化形态,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农耕地带以后,原有的游牧文化形态不能适应新环境,这必然促使其接受更能和新环境、新生存方式适应的文化形态。儒道文化就是中原农耕文化的产物,经过上千年的积淀,其中积累了丰富的适应农耕环境的生存智慧,进入中原农耕地区的游牧部族几代以后认同新文化是一个极其自然的环境和生存适应过程。当然,这种对中原儒道文化的认同和转型不是在游牧部族中简单、均质地发生,不同部族、不同家族因所处不同地域和传统,其接受中原文化的程度是非常不同的。据萧启庆先生研究,元代四大蒙古家族中木华黎家汉化最深,赤老温家纳图儿一系至元中期后已汉化,博尔术、博尔忽两家全无汉化迹象。这种差别与各家族与汉地渊源深浅有关,木华黎家与汉地渊源最深,博尔术、博尔忽两家长期在草原地区活动,与汉地无密切关系。[89]赵氏家族不同时代、不同家系认同汉文化的程度也不一样,从名字上看,家族前两代达工、按竺迩都使用的汪古部族名字;第三代如黑梓(赵国宝)、铁木儿(赵国安),既有汪古或蒙古的名字,也用汉名;第四代赵世延(达察儿)、赵世荣(那怀),虽有蒙古或汪古名字,但基本用汉名;第五代,除嫁给汉族士大夫的赵鸾以外,基本都用蒙古或汪古名字。而且不同家系使用汉名的情况也不一样,国宝—世延一系较多使用汉名,而车里(阔里,徹里)一系基本不使用汉名。

同样,包弼德先生区分入主中原的民族政权“帝国政府对汉人制度及价值结构的采用”和“作为一个与汉人相异的族群的社会转化”[90],即区分“政府的汉化”和“族群的汉化”,这种思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草原民族对中原文化接受这一问题的不同层次。同时,游牧民族以统治者的身份进入中原,其话语强势是明显的,草原文化也影响了汉人、南人,元代大儒许衡之子许敬仁“颇尚朔气,习国语,乘怒必先以阿剌花剌等句叱人”[91],许敬仁是汉人士大夫学习、使用蒙古语,认同蒙古文化的典型。双方的文化应该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涵化”(acculturation),这其中主要包含了蒙古、色目人的汉化和汉人的蒙古化两个取向,这两个取向从不同方向使草原游牧部族和中原农耕民族在很多层面上趋同。

礼店赵氏家族无疑是进入中原的草原部族中汉化程度较深的,代表了涵化概念中认同汉文化的维度,而赵世延又是其中认同汉文化最彻底的。延祐元年(1314),赵世延迁中书参知政事,朝中大臣以为赵为汉人,仁宗皇帝亲自解释:“世延诚可用,然雍古氏非汉人,其署宜居右”[92]。一般大臣已经不知道赵世延原为汪古人,需要皇帝亲自说明,可见其接受、认同儒道文化之深,以至于平日举止言谈已经完全和汉人士大夫没有差别,所以朝中大臣会认为赵世延是汉人。这与赵氏家族尤其是赵世延长期征战汉地,接触汉文化较多有关。赵世延年轻时候即被元世祖召入宫中学习政务,世祖信用汉人,与朝廷中的汉人大臣交游也给世延深刻影响。这样,色目汪古部赵氏家族到赵世延这一代完成了由武而文的转型,是较深接受中原儒道文化的色目家族的典型,赵世延本人也成为元代中期著名的色目文士。

附:

表1 赵世延(附野峻台、赵鸾)著述、书法系年表

续表

续表

表2 元代礼店汪古赵氏家族世系

图1 赵世延撰文、赵孟頫书《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局部)

图2 程钜夫撰文、赵孟頫书《敕赐雍古氏家庙碑》

图3 野峻台书丹、篆额《大元崖石镇东岳庙之记》(局部)

图4 野峻台篆额《湫山观音圣境之碑》

[1] 关于汪古部及其基督教信仰的研究可参考[法]伯希和:《唐元时代中亚及东亚之基督教徒》,见冯承钧编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1卷第1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日]樱井益雄:《汪古部族考》,潘世宪译,载《东方学报》(东京),第6册,1936;[日]佐伯好郎:《内蒙古百灵庙附近的景教墓石》,载《东方学报》(东京),第9册,1939,译文见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新编第14辑,1980;[日]佐伯好郎:《再论百灵庙附近的景教遗迹》,载《东方学报》(东京),第11册,译文见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文物考古参考资料》第1册,1979;周清澍:《汪古部事辑》,见中国蒙古史学会编印:《中国蒙古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1979,后收入周清澍:《元蒙史札》,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周清澍:《敖伦苏木古城的若干问题》,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盖山林:《元“耶律公神道之碑”考》,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1(1);盖山林:《阴山汪古》,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盖山林:《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元代基督教遗迹》,载《世界宗教研究》,1995(3);周良霄:《元和元以前中国的基督教》,见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1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周良霄:《沽源南沟村元墓与阔里吉思考》,载《考古与文物》,2011(4);邱树森:《元代基督教在蒙古克烈、乃蛮、汪古地区的传播》,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2);Atwood P.Christopher(艾骛德),“Historiography and Transformation of Ethnic Identity in the Mongol Empire:The ?ng'üt Case”,Asian Ethnicity,2014,vol.15,No.4,pp.514-534;赵琦:《河北省沽源县“梳妆楼”元蒙古贵族墓墓主考》,载《中国史研究》,2003(2);何兆吉:《雍古马氏家族源流考略》,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胡小鹏:《元巩昌汪氏非汪古族考》,载《西北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汪受宽:《巩昌汪氏的族属及其与徽州汪氏的通谱》,载《民族研究》,2006(3)。感谢聂鸿音、申万里、辛蔚、Atwood P.Christopher、Anne Gerritsen等师友对本文提供的材料和宝贵意见,感谢The Conference on Middle Period China 800—1400(Harvard University,June 5-7,2014) 、四川大学历史系“10—20世纪社会文化研讨班”提供了听取广泛意见的平台。

[2] 按竺迩等人传见《元史》卷一二一,第10册,2982~2987页;(元)脱脱:《元史》卷一三二,第11册,3207~3208页;(元)脱脱:《元史》卷一八〇,第14册,4163~4167页。礼县碑刻拓片、录文见礼县博物馆、礼县老年书画协会编印:《礼县金石集锦》,89~115页。(元)程钜夫:《赵氏先庙碑》,见《雪楼集》卷五,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2册,56~58页;(元)元明善:《雍古公神道碑铭》,见(明)解缙等:《永乐大典》卷一〇八八九,第5册,4507~4508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今人研究可参考李天鸣:《宋元战史》,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化一:《元代政治家赵世延》,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陈启生:《礼店文州元帅府考述》,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论及赵氏在明代的后裔的研究可参考李克郁:《土族赵土司族系考》,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高智慧、武沐:《〈岷州卫建城碑文〉与岷县〈二郎山铜钟铭文〉考论》,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陈垣对赵氏一门喜文好道的华化取向有较早研究,可参考《元西域人华化考》一书。陈垣先生著述旨在全面展示西域人的华化,涉及众多色目家族,对赵氏一门落墨不多,本文第一部分考订赵氏家系、事功,第二、第三部分将论述范围扩及赵世延上下两代,在陈垣先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材料,更深入展示这一汪古色目家族入元后文化取向的转变。

[3] (元)脱脱:《元史·太祖本纪》卷一,第1册,15页。

[4] (元)脱脱:《元史·按竺迩传》卷一二一,第10册,2982页。

[5] (元)王士点、商企翁编次:《秘书监志》卷九,高荣盛点校,178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6] 《赵氏寿考墓碑》所载世系从按竺迩一直到明弘治年间,其间不乏错误,如国宝误为国瑶。但唯有此文记载赵世荣以后袭职世系,姑且录以备考。《大元崖石镇东岳庙之记》碑阴题名中“前西番达鲁花赤礼店文州蒙古汉军军民元帅亦辇真”“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翔鸮石麟”可能是顺帝时入礼店任职的另一世袭家族,并非赵氏。陈启生《礼店文州元帅府考述》一文认为亦辇真是赵世荣子,似证据不充分。这一时期礼店元帅府发生什么变化人们尚不清楚。

[7] 洪武十六年《二郎山铜钟铭》碑阴题名:“礼□□千户所□□将军管军正千户赵□□”,据高智慧、武沐考证当为明初袭职的按竺迩后裔,见高智慧、武沐:《〈岷州卫建城碑文〉与岷县〈二郎山铜钟铭文〉考论》。《二郎山铜钟铭》现存岷县博物馆,县志、《陇右金石录》均未载,高、武文刊布录文。《明太祖实录》卷六九:“洪武四年十一月庚午,置礼店千户所,以孙忠谅、赵伯寿为正千户,石添寿等为副千户。忠谅本文州汉军,为西番万户府正万户。夏主授以副元帅、达鲁花赤。闻颍川侯傅友德征蜀,师次秦州,率所部降,与汉番千户王均谅具从有德,克阶、文二州。至是,蜀平,忠谅率其军民千户、世袭达鲁花赤赵阿南、赵伯寿,东寨千户唐兀不花、达鲁花赤石添寿等入朝贡马。”(《明太祖实录》)此处礼店赵伯寿、赵阿南亦当为按竺迩后裔袭世职者。

[8] (元)脱脱:《元史·赵世延传》卷一八〇,第14册,4163页。

[9] (元)蒲道源:《新修二贤祠堂记》,见《顺斋先生闲居丛稿》卷一四,收入《四库提要著录丛书》集部,第348册,172页。

[10] (元)赵世延:《先氏书岩记》,见(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一六,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1册,203~204页。虞集跋此文:“涼国公勋业闻望著于天下,我国家之蓍龟也。年七十余,闲居金陵,又以文章、学问为吾道砥柱,其得于天而裕于人何其盛哉!读书崖之记,序其源委,博赡考据,乡里晩生后进盖有不及闻者”,至顺元年(1330)赵世延养疾金陵茅山,至顺二年(1331)改封涼国公,至元元年(1335)仍为鲁国公,《先氏书岩记》当写于至顺二年至至元元年间,赵世延是年七十余。

[11] (元)赵孟頫:《赵子敬御史志养堂》,见《赵孟頫集》卷四,钱伟疆点校,105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12]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100页。

[13] (元)脱脱:《元史·程钜夫传》卷一七二,第13册,4017页。

[14] (元)脱脱:《元史·赵世延传》卷一八〇,第14册,4163页;(元)脱脱:《元史·程钜夫传》卷一七二,第13册,4016页。

[15] (元)脱脱:《元史·赵孟頫传》卷一七二,第13册,4021页。

[16] (元)脱脱:《元史·仁宗二》卷二五,第2册,563页;(元)许有壬:《跋首科贴黄》,见《至正集》卷七二,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1册,510页。

[17] 萧启庆:《九州四海风雅同: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与发展》,150~151、175~178页,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

[18] (元)脱脱:《元史·朶儿只传》卷一三九,第11册,3353页;(元)脱脱:《元史·同恕传》卷一八九,第14册,4327页;(元)脱脱:《元史·儒学二》卷一九〇,第14册,4343、4347页;(元)黄溍:《秋江黄君墓志铭》,见《黄溍集》卷二六,第4册,王颋点校,941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19] (元)同恕:《送赵子敬侍御移参浙省》,见《榘菴集》卷一三,季梦生校勘,147页,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20] (元)陈旅:《上赵平章书》,见《安雅堂集》卷一三,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3册,172页。

[21] (清)孙诒让撰:《温州经籍志》卷九,潘猛补点校,397页,北京,中华书局,2011。

[22] (元)程钜夫:《论立鲁斋书院》,见《雪楼集》卷一,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2册,6页;(元)程钜夫:《鲁斋书院记》,见《雪楼集》卷一三,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2册,173页;(元)许有壬:《鲁斋书院记》,见《至正集》卷四三,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1册,312~313页;(元)脱脱:《元史·同恕传》卷一八九,第14册,4327页;(元)张养浩:《奉元路鲁斋书院三先生祠堂记》,见《归田类稿》卷五,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2册,516页。

[23] (元)罗寿:《成都赡学田记》,见(明)杨慎编:《全蜀艺文志》卷三六,刘琳、王晓波点校,1024页,北京,线装书局,2003。

[24] (元)张养浩:《敕赐成都紫岩书院记》,见《归田类稿》卷五,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2册,517页;雷晓光:《绵竹县紫岩书院》,载《四川文物》,1988(3)。

[25] (元)脱脱:《元史·仁宗二》卷二五,第2册,564、571页。

[26] (元)脱脱:《元史·泰定帝二》卷三〇,第3册,683页。

[27] (元)脱脱:《元史·儒学二》卷一九〇,第14册,4347页。陈旅在国子助教任上两考共六年,元统二年(1334)出为江浙儒学副提举,故其为助教是在泰定五年(1328),此时赵世延正“提调国子监”。

[28] (元)赵世延:《〈程氏读书分年日程〉序》,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六七五,第21册,685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9] (元)脱脱:《元史·儒学二》卷一九〇,第14册,4343页。其文曰:“(程端礼)所著有《读书工程》,国子监颁示郡邑校官,为学者式”,《读书工程》就应当是《程氏读书分年日程》,或为其最早的书名。

[30] (元)程端礼:《寿赵平章(六月初三日)》,见《畏斋集》卷二,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9册,635页。

[31] (元)程端礼:《寿赵中丞诗序》,见《畏斋集》卷四,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9册,679页。程端礼为赵世延祝寿的诗还有:《寿赵中丞迂轩》,见《畏斋集》卷二,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9册,633页;《辛酉六月二日寿赵迂轩学士》,见《畏斋集》卷二,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9册,644页。足见二人交游密切。

[32] (元)程端礼:《寿平章中丞迂轩赵公序》,见《畏斋集》卷四,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9册,679~680页。

[33] (元)黄溍:《将仕佐郎台州路儒学教授致仕程先生墓志铭》,见《黄溍集》卷二二,第3册,王颋点校,805页。

[34] 赵世延书《加圣号碑》:额题“皇元加圣号诏”,通高440厘米,宽135厘米。碑上截为诏文十二行,满行十六字;下部跋文三十二行,满行三十字;额题六字,二行,行三字。《关中金石记》《寰宇访碑录》《陕西金石志》《同州府志》《续陕西通志稿》有著录,拓片见高峡主编:《西安碑林全集》第30卷,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录文见《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六六,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感谢陕西师范大学韦俊辰同学为我提供《加圣号碑》拓片照片。

[35] (元)许有壬:《鲁斋书院记》,见《至正集》卷四三,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1册,313页。

[36] (元)危素:《尼山大成殿四公配享记》,见《说学斋稿》卷二,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6册,689页。

[37] (元)脱脱:《元史·泰定帝二》卷三〇,第3册,685页。

[38] (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九,见《四库提要著录丛书》史部,第151册,215页。关于赵世延今存著作目录参考李俊义、庞昊、孙再宜:《元代〈全宁路新建儒学记〉考释》,载《北方文物》,2008(1)。

[39] (元)马祖常:《记御史台题名后》,见《石田文集》卷八,收入《四库提要著录丛书》集部,第254册,435页。

[40] (元)刘孟琛:《南台备要》,见(明)解缙等:《永乐大典》卷二六一〇,第2册。

[41] (清)孙承泽、(清)高埼:《庚子销夏记 江村销夏录》卷七,佘彦焱校点,14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2] 黄文弼:《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复原并校记》,载《文物》,1964(2);党寿山:《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考》,载《考古与文物》,1983(1)。

[43] 李俊义、庞昊、孙再宜:《元代〈全宁路新建儒学记〉考释》;嘎日迪、斯钦巴图、都仁:《元代〈全宁张氏先德碑铭〉蒙古文考释》,载《北方文物》,2017(12)。

[44] (清)阮元主编:《两浙金石志》卷一六,401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45] 武当山志编纂委员会:《武当山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46] (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八,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卷史传部一,437页,香港,佛陀教育基金会印赠,1990。

[47] 相关研究参考傅申:《元代皇室书画收藏史略》,台北,“故宫”博物院,1981;姜一涵:《元代奎章阁及奎章人物》,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萧启庆:《九州四海风雅同: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与发展》,219~341页。

[48] (元)许有壬:《瞻绿亭记》,见《至正集》卷三九,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1册,279页。

[49] (元)柳贯:《跋郑左丞所藏中朝诸老手帖》,见《柳贯集》卷一九,魏崇武、钟彦飞点校,509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50] (清)卢文弨:《复邹忠公墓记》,见《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三七,光绪十六年刻本。

[51] (明)宋濂:《吕府君墓志铭》,见《宋濂全集》卷六,第4册,1223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52] 此图现存日本,见大和文华馆《元时代之绘画》;2010年北京瀚海秋季拍卖会(2010-12-12)展出一立轴水墨绢本《紫竹庵图》(可能为一仿本)。(清)莫友芝:《郘亭书画经眼录》卷三,见张剑、张燕婴整理:《莫友芝全集》第4册,372页,北京,中华书局,2017,著录此画及赵鸾题诗录文。

[53] (元)虞集:《朱文公白鹿洞赋草跋》,见《道园学古录》卷一一,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7册,167页。

[54] (元)脱脱:《元史·按竺迩传》卷一二一,第10册,2987页。

[55] (元)赵世延:《悟空赞跋》,见(明)杨慎编:《全蜀艺文志》卷二三,刘琳、王晓波点校,630页;杨镰主编:《全元诗》第19册,341页,北京,中华书局,2013。

[56] (元)脱脱:《元史·燕铁木儿传》卷一三八,第11册,3333页。

[57] 达工或为突厥语tarqan的音译,也译作“达干”,是突厥的一种官职,按照罗新关于北族称号演变的理论,原先尊贵的称号会逐渐降格,最后也可用于人名,如暾欲谷和阙特勤之“阙”,均为此例。罗新的研究可参见《中古北族名号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此点承王立博士提示,特致谢。

[58] “术”字本读直律切(今音t?u35),《说文解字》以为“秫”省形,则又读食聿切(今音?‘u51),《中原音韵》只收后者(叶110)。按直律切属澄母,澄母(*d?-)在元代已清化为t?-,以此知“术”字当与《中原音韵》“逐”“轴”二字同读为t?iu。此处音韵学方面的论述承蒙聂鸿音教授教诲,特致谢。

[59]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110、146、15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60] 王力:《汉语史稿》,131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

[61] 参考[法]伯希和:《唐元时代中亚及东亚之基督教徒》,见冯承钧编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1卷第1编,56页;[法]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第三章第九节“临近中国边境、成吉思汗与汪古人”,龚钺译,175页注解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2] 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

[63] (元)周夔:《大元崖石镇东岳庙记》,见礼县博物馆、礼县老年书画协会编印:《礼县金石集锦》,129页。此碑立于顺帝至元五年己卯(1339),现存礼县崖城乡街道村,碑高221厘米,宽108厘米,厚28厘米。记文称丙申(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按竺迩开阃西汉阳天嘉川,其实据元明善《雍古公神道碑铭》,开阃实际是次年丁酉(太宗窝阔台九年,1237)。

[64] (元)赵世延:《悟空赞跋》,见(明)杨慎编:《全蜀艺文志》卷二三,刘琳、王晓波点校,630页;又见杨濂主编:《全元诗》第19册,341页。车里攻克云顶为蒙哥汗七年(1257),赵世延自述五十三年后过繁县,当为至大二年(1309),此时赵世延在四川肃政廉访使任上,故跋文称“按部过繁”。

[65] (清)汪元纲:《岷州志》卷一一,见张羽新主编:《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26册,78、108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66] (元)牟守中:《湫山观音圣境通济善惠王碑记》,见礼县博物馆、礼县老年书画协会编印:《礼县金石集锦》,146~152页。

[67] (元)蒲君美:《黑池德圣忠惠威显广济王碑记》,见礼县博物馆、礼县老年书画协会编印:《礼县金石集锦》,269页。

[68] 此字或有误。

[69] (元)张仲舒:《建西江庙记》,见礼县博物馆、礼县老年书画协会编印:《礼县金石集锦》,265页。王仁裕,秦州长道人,历仕五代,墓及神道碑在今礼县石桥乡斩龙村。

[70] (元)虞集:《四川顺庆路蓬州相如县大文昌万寿宫记》,见《道园学古录》卷四六,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7册,652页。

[71] (元)赵延之:《文昌帝君行祠记》,见《清河内传》,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第5册,44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72] (元)虞集:《河图仙坛之碑》,见《道园学古录》卷二五,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7册,360、365页。

[73] 此图今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据虞集《河图仙坛记》:“今上皇帝以特进上卿吴公全节年七十,用其师故开府仪同三司神德张真君故事,命肖其像,使宰执赞之,识以明仁殿宝而宠之,赐宴于所居崇真万寿宫,近臣百官咸与,大合乐以飨,尽日迺已。”(《道园学古录》卷二五,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7册,369页)虞集所言命宰执所赞的画像就应当是《吴全节十四画像赞》。吴全节生于咸淳己巳(1269),年七十当在1238以后,赵世延卒于1236年,吴全节尚未七十,虞集所记为画像、题赞完成后用宝锡宴之时情景,此为赵世延卒后事,画像、作赞当在此前。赵世延至顺二年已归养,至元元年(1335)再除中书平章政事,为宰执,次年即去世,作像赞就当在1335—1336年,完成后虞集所记盛况赵世延已不及见。

[74] (清)卞永誉纂辑:《吴闲闲诸画像》,见《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三,1991页,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75] (清)李光暎:《孙公道行之碑》,见《金石文考略》卷一六,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4册,441页。碑文全名《皇元特授神仙演道大宗师玄门掌教辅道体仁文粹开玄真人管领诸路道教所知集贤院道教事孙公道行之碑》,见《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二八,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76] (元)程钜夫:《均州武当山万寿宫碑》,见《雪楼集》卷五,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2册,62~63页。

[77] (元)赵世延:《藏御服碑》,见《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六二,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此碑今存陕西省鄠邑区重阳宫。

[78] (元)赵世延:《昭德殿碑记》,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六七六,第21册,696~697页。

[79] (元)赵世延:《云岩子道行记》,见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市志 崂山志》,15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80] (元)赵世延:《赠张洞囦祈雨歌》,见(清)王概:《太岳太和山纪略》卷七,乾隆九年刻本。

[81] (元)赵世延:《〈茅山志〉序》,见(元)刘大彬编:《茅山志》,(明)江永年增补,王岗点校,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82] (元)虞集:《寄赵子敬平章》,见《道园学古录》卷三,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7册,36~37页。

[83] (元)赵世延:《许长史井》,见(元)刘大彬编:《茅山志》卷一五,(明)江永年增补,王岗点校,473页。此卷所收赵世延咏茅山诗尚有《玉晨观怀古》《览苏后湖待月南轩墨迹白云观即景用韵》《华阳道院石亭》《出茅山宿青元观》。

[84] (元)赵世延:《华阳道院石亭》,见(元)刘大彬编:《茅山志》卷一五,(明)江永年增补,王岗点校,473页。

[85] (元)陈旅:《故鲁郡夫人赵氏墓志铭》,见《安雅堂集》卷一一,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3册,144页;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114页。

[86] (元)陈旅:《故鲁郡夫人赵氏墓志铭》,见《安雅堂集》卷一一,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3册,144页。

[87] (元)赵世延:《〈净明忠孝全书〉序》,见《正统道藏·太平部》第41册,481~482页。

[88] (元)赵世延:《〈茅山志〉序》,见(元)刘大彬编:《茅山志》,(明)江永年增补,王岗点校,1页;《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第9册,94页。

[89] 萧启庆:《元代四大蒙古家族》,见《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572页。

[90] Peter K.Bol,“Seeking Common Ground:Han Literati under Jurchen Rul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7:2,1987.

[91] (元)孔齐:《敬仁祭酒》,见(元)杨瑀、(元)孔齐撰:《山居新语 至正直记》,李梦生、庄藏、郭群一校点,14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2] (元)脱脱:《元史·赵世延传》卷一八〇,第14册,41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