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惟雍古氏,方叔召虎”:赵氏家族世系与人物

自成吉思汗时代赵氏家族几代就随蒙古大军征伐平叛,战功卓著,程钜夫所撰、赵孟頫书丹的《敕赐雍古氏家庙碑》(见后所附图2)赞扬其家族“惟雍古氏,方叔召虎”,把赵氏祖先比为周代的功臣方叔、召虎。赵氏世系及主要人物事迹主要见于三类材料:(1)《元史》中的《按竺迩传》《步鲁合答传》《赵世延传》;(2)礼县为赵氏世袭礼店元帅府所在地,当地保留的《敕赐雍古氏家庙碑》《大元崖石镇东岳庙之记》《湫山观音圣境之碑》《建西江庙记》《礼店东山长生观碑记》《黑池德圣忠惠威显广济王神道碑》《赵氏寿考墓碑》等一组碑刻是赵氏家族世代经营礼店的见证,其中也透露赵氏家族世系信息。由于地处边远,学界对这批碑刻关注不够;(3)文集碑传材料,程钜夫所撰《赵氏先庙碑》(《雍古氏家庙碑》),元明善《雍古公神道碑》。[2]根据这些史料可以勾勒出赵氏家族世系及主要人物的事迹:

(Ⅰ-1)达工:按竺迩外大父,汪古部,姓术要甲,名达工,金群牧使。按竺迩少孤,由达工抚养。1211年(成吉思汗六年,金卫绍王大安三年、宋宁宗嘉定四年),蒙古开始大规模攻打金国,此年“冬十月,袭金群牧监,驱其马而还”[3],达工死于此役。《元史·按竺迩传》称达工“驱所牧马来归太祖,终其官”[4],不实。

(Ⅱ-1)按竺迩:1211年为蒙古收养,年十四,隶于皇子察合台部,是蒙古对金战争中早期的归附者。1214年,成吉思汗九年甲戌,从西征之役。1227年,成吉思汗二十二年丁亥,从成吉思汗攻打积石、临洮、顺德,七月成吉思汗病逝,按竺迩仍在继续攻打巩州府,未能攻下后从秦州撤退。1228年,蒙古拖雷监国,按竺迩受命稳定刚取得的西夏土地,镇守删丹,删丹原为西夏甘肃军司驻地,控扼西北,按竺迩置驿于张掖、酒泉、玉门关,保障通往西域道路畅通。1231年蒙古窝阔台三年辛卯,参与围攻凤翔,负责西南方向进攻,二月破凤翔,杀金守将刘兴哥。同时,在围攻凤翔期间按竺迩已经开始参与“借路之役”,即蒙古借道宋境绕过潼关,从唐、邓二州攻打金汴梁的战略。借路成功后,蒙古大军出现在金后方,按竺迩破邓州西小关子,在蒙金决战的均州三峰山战役中,“先所部摧其前拒”,攻破金军阵地防守工事。1233年,元太宗窝阔台五年癸巳,金天兴二年,金主弃汴梁走蔡州,按竺迩从都元帅塔察尔围攻蔡州,次年正月破城,金哀宗自杀,金亡。1235年,按竺迩随皇子阔端进攻巩昌,说降金余部巩昌汪世显,以功拜征行大元帅。1236年,窝阔台八年丙申,阔端攻打四川,按竺迩从亲王穆直右路军攻下会州,杀金余部兰会洮河元帅郭蝦蟆。十月按竺迩所在穆直右路军与左路军汇合,十月二十一日攻破成都,屠城后撤军。1237年,窝阔台九年丁酉,以都元帅开阃设置礼店元帅府。1238年,从都元帅塔海伐蜀,克隆庆府。1238年,攻重庆。1239年,万州之战,败宋军于夔门。1241—1244年,窝阔台十三年辛丑至乃马真皇后称制三年,按竺迩、汪世显随蒙古都元帅土薛攻四川,攻克遂宁、泸州、资州等地。世祖立,按竺迩引兵出删丹耀碑谷,在亲王阿合马军中,参与平定浑都海、阿蓝达尔。1263年,中统四年癸亥,病逝。延祐元年(1314),赠封秦国公。

(Ⅲ-1)车里(阔里、撤里、徹里):按竺迩之子,袭职为元帅。1257年,蒙哥汗七年,随元帅纽璘攻四川,攻云顶山,宋将姚德降。南下攻重庆,渡马湖江,在马老山击溃宋军。世祖即位为奥鲁元帅,又改征行元帅。以病废,卒。

(Ⅲ-2)黑仔(黑梓,赵国宝):按竺迩之子,继车里后袭职为元帅。中统元年从父攻阿蓝达尔有功,擒阿蓝达尔余部火都于点西岭。袭职后将元帅府重点从进攻陇蜀转向安定文州等地吐蕃,招文州吐蕃降勘陀孟迦、扶州羌呵哩禅波哩揭,使其入觐。国宝被授三品印,为礼店蒙古汉军元帅兼文州吐蕃万户府达鲁花赤。1267年,世祖至元四年,卒。延祐元年(1314),赠封梁国公。

(Ⅲ-3)铁木尔(赵国安):按竺迩子。国宝将卒,子幼,令铁木尔袭职。前至元十五年(1278)讨伐叛王吐鲁于六盘山。辞世职,还授国宝子世荣。以六盘之功为昭毅大将军招讨使,后为随路拔都万户,镇重庆。

(Ⅳ-1)步鲁合答:车里之子。前至元二年(1265)代父领军,四年(1267)授管军千户。前至元九年(1272),宋将万寿攻成都,签省严忠范派步鲁合答迎击,败之于沙坎。前至元十一年(1274),隶汪良丞部攻嘉定(今四川省乐山市),克敌于九顶山。攻重庆,克敌于广羊坝。前至元十三年(1276),夺回泸州的战役中,攻克宝子寨。前至元十六年(1279),以克重庆之功为征行元帅。前至元二十一年(1284),征金齿蛮,平之。从都元帅蒙古歹征罗必甸。从征八百媳妇,攻至其酋长所在地车里。授怀远将军云南万户府达鲁花赤。

(Ⅳ-2)赵世延:赵国安子,弱冠蒙世祖召见,入枢密院、御史台习官政。前至元二十一年(1284)授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前至元二十六年(1289),擢监察御史,劾丞相桑哥不法。至大四年(1311),中奉大夫陕西行台御史。皇庆二年(1313),由浙江行台参知政事召回拜侍御史。延祐三年(1316)劾右丞相帖木迭儿,迁翰林学士承旨。元仁宗死后被重掌大权的帖木迭儿报复,入狱几遭不测。泰定元年(1324)为集贤大学士。泰定四年(1327)为御史中丞,旋又迁中书右丞。文宗天历二年(1329)加奎章阁大学士,八月拜中书平章政事。至顺元年(1330),主修《经世大典》,加翰林学士承旨封鲁国公,旋归隐茅山养疾。至顺二年(1331),改封涼国公。后至元元年(1335),仍除奎章阁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中书平章政事。后至元二年(1336),卒,年七十七。

(Ⅴ-1)野峻台:赵世延子。由黄州路总管擢四川行省参知政事,与平章咬住讨伐叛军,死于江陵,追封涼国公。

(Ⅴ-2)月鲁:赵世延次子,浙江行省理问官。

(Ⅴ-3)伯忽:赵世延三子,夔州路总管。天历初,囊加台据蜀叛,死于难,追封蜀郡公。又作“巴哈”,泰定元年(1324)曾入为秘书监丞。[5]

(Ⅴ-4)霍立台(深持):世延兄世荣之子,袭世职。

赵氏第五代野峻台、霍立台已近元末,《赵氏寿考墓碑》记述了深持以后入明的赵氏世系,一直记录到弘治年间。[6]至今《雍古氏家庙碑》旁边居住的赵姓人仍称是赵世延子孙。洪武年间,礼店分为礼店前千户所和礼店后千户所,隶属岷州卫,据《二郎山铜钟铭文》赵氏子孙仍世袭为礼店前(后)千户所千户。[7]赵氏世系见后附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