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皇城城墙的沿革、范围和长度

明清北京皇墙是在元大都萧墙旧址上修成,在南、北、东三面较旧址稍有拓展。朱偰考证云:“明成祖永乐十五年改建皇城于元故宫东,去旧宫一里可许,悉如金陵之制而宏敞过之。宣宗宣德七年展紫禁城东面……始奠今日之基,此二城之起源也。”[8]

图1 清代北京四重城示意图

资料来源:所据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90页,北京,文津出版社,2013)“清北京城(二)·乾隆十五年”绘制。

明初南京宫殿与元大都不同,乃是以“宫城”为“皇城”,宫城之外没有外禁垣。洪武十年(1377)改造南京宫殿,将洪武六年修筑的“内城”改为外禁垣,并将宫城与外禁垣一起统称“皇城”。这一称呼上的习惯一直延续到永乐北京城的营建。弘治《大明会典》时,才正式将北京“宫城”与“皇城”的称呼区分开,并被后来《明史·地理志》等继承,即宫城称“紫禁城”,外禁垣称为“皇城”。[9]皇城西南因有元代大慈恩寺(一说为金代“大庆寿寺”,又名“双塔寺”,建于1186年)[10],永乐十五年建皇城时将其完整保留下来,“东为灰厂,中有夹道,故皇城西南一角独缺”。[11]朱棣去世后不久,皇墙被局部增筑了两次:1.宣德元年(1426),汉王朱高煦谋反失败,御驾亲征的宣宗将其押解回京拘于西苑,后拓展皇墙西垣,在西安门内营造“逍遥城”,将高煦父子囚禁于内;2.宣德七年(1432),“上以东安门外缘河居人,逼近皇墙,喧嚣之声彻于大内,命行在工部改筑皇墙于河东”[12],即上文所引朱偰言“宣宗宣德七年展紫禁城东面”,东移的皇墙将玉河一段隔于皇城之内,于新东垣重建东安门,玉河西旧门址上建东安里门。[13]经过皇墙向南、北、东三面扩展后,紫禁城作为皇城的中心更为突出。清初“定都京师,官邑维旧”,基本上沿用了明代北京城的建筑,只是将位于千步廊南端的“大明门”改称“大清门”,“承天门”改称“天安门”,“北安门”改称“地安门”。[14]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五年(1754—1760)重建长安左、右门,增筑两门外围墙,并在两端增设“东、西三座门”,前者位置大约在南池子南口到北御河桥中间、皇史宬东园墙处,后者位置大约在南长街南口,即中南海东园墙与皇城南墙相接的地方。[15]

乾隆年间的整修,仅仅使天安门南侧“拱卫”部分的皇墙长度略有增加。除此之外,从宣德七年至清末,皇墙的边界和范围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其北垣与今地安门东、西大街南侧平行,东垣在今东城区皇城根南街与东皇城根北街一线(今皇城根遗址公园处),西垣在今西城区西皇城根南街与西皇城根北街一线,南端至灵境胡同东折至府右街,南垣在今东、西长安街北侧(今中南海、中山公园南墙及天安门东菖蒲河公园南墙所在的一线)。[16]其平面图是一个南北短、东西长的矩形,以天安门的所在位置划分,东面占1/3,西面占2/3,东西两面不对称的原因是西面包括有北海、中海和南海。矩形的西南角缺一块,成一曲尺形,即今天的府右街南段,明代这里叫“小时雍坊”。矩形的南面、天安门前又伸出一个很长的头,即千步廊。[17]

皇墙墙体用明代大城砖砌就,内外墙面抹麻刀灰,刷涂为红色,墙顶上覆黄琉璃瓦,略带收分;墙高明制一丈八尺(约6米),墙基厚六尺五寸(约2米),墙顶厚五尺二寸(约1.73米),断面为梯形。[18]皇墙在形制上远不如内、外城墙与紫禁城城墙,其主要作用是将皇家属地与百姓居所予以划分,军事防御功能次之,所以在建筑形式上皇墙最接近于“墙”的概念。又因其墙体为红色。所以历史文献中多称其为“萧墙”或“红墙”。

但是,在明清文献中,关于皇墙长度的记载却显得较为复杂、混乱。由于皇城和紫禁城的名称区分出现较晚,明代中前期志书如《洪武北平图经》《工部志》《北平府图志》等也大多亡佚[19]。因此直到万历十五年(1587)《大明会典》中才首次出现对皇墙长度的记载:“周围长三千三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10643米)[20],清早期的典籍中大多袭用这一数字。乾隆四年刊行的《明史·地理志》粗略记载“周十八里有奇”[21](10368米至10944米之间);乾隆二十五年成书的《大清会典》记为“广袤三千六百五十六丈五尺”(10741米)。[22]乾隆三十四年官修《国朝宫史》首次对皇墙各部分的长度做了详细记载:

皇城外围墙三千三百四丈三尺九寸(10574米),有天安、东安、西安、地安四门。又天安门外东、西、南三面围墙四百七十一丈三尺六寸(1508米)。正南曰大清门,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重建于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五年,工竣,又增筑长安左门外围墙一百五十丈(480米),长安右门外围墙一百六十七丈五尺一寸(536米)。各设三座门。[23]

由于是奉敕编纂,且成书时间比整修竣工时间晚了9年,这些数据很可能直接取材于内务府档案,记载翔实且可信度高。但是,自乾隆五十五年刊行《大清一统志》以降,清代官修书籍并未千篇一律采纳《国朝宫史》的说法,而是往往在照录《明史·地理志》“周十八里有奇”一句的同时,又在万历《明会典》(1587)“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乾隆《清会典》(1760)“三千六百五十六丈五尺”与《国朝宫史》(1769)“三千三百四丈三尺九寸”三种数据中择一抄录。[24]对此,以往的研究者已有诸多不同的解释。[25]由于乾隆二十五年后直到清末,皇墙再未经历任何增筑,且1916年前基本保存完好,因此《国朝宫史》记载的皇墙各部分数据,应该就是皇墙在民国遭到破坏之前的长度。为确定这一点,现以民国初年的北京城测绘地图与《国朝官史》的记载作一比较。1913年,内务部职方司测绘处在今北大医院院内设置大地原点,测绘了1∶8500比例尺、图幅规格为102.5厘米×94.7厘米的《实测北京内外城地图》;1916年,京都市政公所测绘科又将该图改绘为1∶8000的彩色《京都市内外城地图》。[26]二图作为以科学方法绘制的现代地图,对民初皇墙及9座皇城外城门都有清晰的记录和呈现,现将其导入AutoCAD软件后,描出皇墙各段线条,再以其自带的比例尺进行计算,得到了极为近似的结果[27]:皇墙东垣长约2709米,北垣长约2504米,西垣长约3311米,南垣(新华门两侧八字墙处取直,并计入凹进去的天安门及其两侧垣墙)长约2082米,则绕“皇城四门”的皇墙周长约为10606米,折约3314丈,考虑到地图误差,与《国朝宫史》“皇城外围墙三千三百四丈三尺九寸,有天安、东安、西安、地安四门”的记载极为接近,更证明了《国朝宫史》取材的真实。其后清代诸志记载的混乱,除因抄录、引用时不慎加选择之外,主要原因应该是对皇城“周长”的定义不同。因此,按《国朝宫史》,民国初年时皇墙的总长度如下: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四门所在的四垣长为10574米,长安左、右门以及中华门所在的无底“凸”字部分(共7小段)长1508米,东、西三座门所在的部分(共四小段)长1016米,皇墙长度总计约13公里。

19世纪末以前,皇墙受清朝保护,除因年久失修有些剥蚀外,从未遭任何人为损毁。1900年庚子事变期间,西安门南边靠近惜薪司胡同的皇墙上被拆出了第一个豁口,动**时期的清室无暇处理此事,若干年里,住在西安门外的居民都由此豁口斜着进皇城,去光明殿、西什库教堂和后门桥一带。[28]1912年2月,曹锟发动兵变,东安门被焚毁,此后未再修复,成为清代九座皇城城门中最早被毁掉的一座。[29]1913年,袁世凯考虑到设在中南海的总统府没有院门,进出要穿过紫禁城,遂将南海的宝月楼改造为门楼。拆除楼前的皇墙,再新砌两堵八字墙,将宝月楼与两侧皇城墙自然连接在一起,并在宝月楼的底层新开大门,命名为“新华门”。[30]新华门工程很难称得上是“损毁”,1900、1912年发生的两次皇墙破坏事件,也与后来皇墙遭到的有计划损毁不构成承接关系。1915年起,京都市政公所为打破皇城对北京城交通的禁锢,拆除中华门与天安门之间的千步廊,又在皇墙四面大量开辟豁口[31],才是北京皇墙的损毁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