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和大众娱乐

尽管大多数开阔空间仅供一小部分统治阶级享用,但普通老百姓仍有他们自己的公共娱乐休闲方式。在封建帝国晚期,许多北京居民光顾定期举行的民间庙会(如佛教、道教或其他宗教信仰场所举办的庙会)。这些庙会在某些方面与今日的现代公园活动类似,融文化、商业、社会和娱乐功能于一体。人们前往庙会购买东西、交换百物、会见亲朋、观看各种各样的表演或传统戏剧、品尝各种各样的地方小吃和土特风味产品。例如,城隍庙的庙会每个月举办三次,分别在农历的初一、十五和二十五。全国的百物都汇集在城市的中心展销。此外,清明节时,在北京西边的高梁桥下,城市居民在为庙会活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观看音乐家、杂技演员和魔术师的表演。

最著名的庙会是在厂甸——琉璃厂中部的一片露天场地上举办的。琉璃厂是一条店铺林立的街道。这些店铺出售古书、古玩古董、珠宝、美术品和手工艺品。从18世纪晚期开始,人们举办长达两周的厂甸庙会(根据附近的灶王庙命名),作为春节庆祝活动的一部分。因为是城里最喜庆的地方,厂甸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居民和游客。除了展销旧书、字画、古董之类的物品以外,庙会也综合了各种各样现场表演、茶馆、地方小吃摊儿、小孩运动场的特色。五彩缤纷的风筝、巨大的玩具纸风车、气球和山楂糖葫芦、糖果,统统都是节日的标志,庙会因此成了通俗文化的博览会和民间艺术的博物馆。

位于北京城西北地安门的什刹海可能是北京夏天最受欢迎的集会地点。每年从五月到七月,什刹海都吸引人们来参观它著名的荷花会。逐渐地,商人把茶馆、酒店、各种各样的娱乐设施,以及小吃摊儿都建了起来,以迎合赏花游客的需要;不久,这个地区就逐步成了一个大规模的市场,近似于厂甸的那个市场和民国时期的天桥商业娱乐区。什刹海独有的节日庆祝活动包括品尝莲子羹、点荷花灯笼,并根据流行的民间信仰,烧纸船寄给近期去世的人。与地位显赫的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出现的中央公园和北海公园相比,什刹海不矫揉造作,有着实实在在、古朴适中的田园风味。游客中有居住在附近宽敞舒适的帝王豪宅里的满族王公贵族,有为朝廷工作的高官权贵,但绝大多数是来自全市的普通居民[9]。

对于那些不喜欢商业庙会的嘈杂和拥挤的人们来说,北京城还提供了另外几处清静的休息、娱乐场所。其中之一是北京城南永定门附近的陶然亭。这里最初是一座辽代的佛教寺院,清初,建了一座为修建皇室宫殿烧制琉璃瓦的窑场。在1685年紫禁城里的太和殿大厅重建之后,工部尚书在此窑附近建了个亭子,称之为陶然亭。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陶然亭几乎成了所有在京工作、旅居的文人们的必游之地。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住在离那里不远的宣武门,所以每日游玩也很方便。渐渐地,这个周围山清水秀,人迹稀少的陶然亭就成了文人骚客们举行诗会、茶会、酒会和其他社交活动的理想场所[10]。

此外,在北京城的西北郊区有座西山。那里有众多的风景点,如静明园、静宜园、卧佛寺。市民全年都可以到这些地方来游玩。人们通常是春天赏花,秋天看叶,夏天在这里避开城市的暑热,冬天在这里享受美丽的雪景。虔诚的宗教信徒也前往西山的古庙潭柘寺或妙峰山朝拜[11]。

尽管陶然亭和西山都向公众开放,但是由于那两处的娱乐设施非常少,人们对它们的使用都相当有限。而且,由于这两处景区都位于相对偏僻,公共交通又到达不了的地方,因此它们从未吸引过数量很多的游客。城市最好的空间仅供统治阶级享用,而普通市民是受到使用限制的,因而普通市民更经常地以街道作为自己的娱乐场所,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他们不得不想办法逃离自己阴暗潮湿的生存空间,躲避酷暑和让人窒息的热浪。总之,20世纪以前的封建帝国的城市规划规定了北京只能是一个给统治阶级提供大量娱乐空间而忽视了普通城市居民娱乐需要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