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职业咨询

一、职业咨询的概念

所谓职业咨询(Career Counselling)就是指包括求职、就业、创业指导、人才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心理咨询等一系列相关业务的人力资源开发咨询服务。

二、职业咨询的理论系统构成

1.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即基础理论部分。诸如“职业咨询”、“就业准备”和“职业意识”等概念,关于社会职业的意义,职业咨询的原则等理论,编于这一部分。该部分是人们了解职业咨询,进而可能实施这项工作的基础。

2.职业咨询方法的学说

关于职业咨询方法的学说或理论,即职业咨询的方法论。职业咨询的方法是指导者为了让被咨询者达到就业、升学和改业的目标,或在任职中得以发展而采用的各种手段、选用的行为方式及活动途径。职业咨询的方法论便是关于这些手段、方式及途径的学说或理论。而了解及掌握职业咨询的方法论,实为有效、合理地运用其方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3.职业咨询的理论模型

职业咨询指导理论可以划分为职业选择理论、职业与生涯发展理论两大类。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霍兰的人格类型论到博尔丁的心理动力论、萨帕的职业选择发展论等,为职业咨询指导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当前,指导职业咨询基本理论,主要有人格与环境类型理论、工作调整理论、职业自我效能理论。

① 人格与环境类型理论

人格与环境类型理论是霍兰于1959年提出的。霍兰的理论指出人格大致可分为六种不同的类型,他们分别是: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进取型和常规型。相应的,环境和人格一样,也可分为这六种类型。人寻求的是能发挥自己知识技能,并展示自身态度与价值、与自己相适应的职业环境;人一般选择适合自己人格类型的职业道路,不同的人格类型有集中于不同职业群的倾向,即人格类型与环境类型是一种对应的匹配关系。

② 工作调整理论

工作调整理论是对人格与环境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它承认人格与环境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多的是从行为主义的角度看问题。该理论认为,工作取决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要求个人用一定的技术完成具体的任务;个人则要求环境为自己的工作表现和优先的工作条件作出补偿;环境与个人之间必须保持一种相互满足的作用关系,这种满足程度可称为一致性。工作调整就是达到并保持这种一致性的过程,可以通过个人的人格类型与工作环境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来预测工作调整的主要标志任职期限的长短。该理论认为,对工作的不满意感在于工作历程中个人没有得到充分的强化,以致个人的职业需要远远得不到满足。

③ 职业自我效能理论

从20世纪80年代起,Hackett和Betz(1981,1983)开始运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来研究职业领域中的问题,“职业自我效能”一词也应运而生。职业自我效能是班杜拉所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职业自我效能概念实质反映的是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职业的相关任务或行为的能力的知觉,或对达成职业行为目标的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它是一种介乎于个体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中介因素:不但具有动机的行为驱动性质,又具有认知性质,是个体的主观感受、知觉、信心或信念。它影响着个体职业的选择和发展、职业坚持性、职业成就等,在个体的职业行为中至关重要。即使个体具备从事某个职业的能力,其他条件也都具备了,但如果个体觉得自己不能成功地完成该活动,他也可能不会选择该职业;或在从事该职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就轻言放弃,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

④ 职业咨询的理论学说史

这个部分能够充分地反映出职业咨询理论及方法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反映出不同理论和方法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更好地掌握、运用职业咨询的基础理论、方法论和方法,也必须较系统地了解这个部分。

从实施职业咨询工作需要的角度来看,其理论系统还可以分为:

① 社会职业方面的理论

社会职业方面的理论包括职业的概念、特性、社会分工与职业的关系、职业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社会职业结构及其变迁等内容。

② 个人及个性方面的理论

个人及个性方面的理论,是指关于个人的身体状况、个性心理特征,个人的社会关系及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论述。

③ 职业生涯方面的理论

职业生涯方面的理论是指从职业准备期到职业活动结束时的理论阐述,即人的职业生涯方面的理论。

④ 职业咨询与辅导及教育的理论

职业咨询与辅导及教育的理论是核心理论,在上述理论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其他的几个部分是处于从属的地位。

三、职业咨询模式

1.指导咨询模式

这种模式重视了解咨询服务对象或来谈者的生长发展史,重视对其诊断和个案分析。在整个咨询过程中,还注意咨询人员与来谈者双方的合作,注意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提供信息和援助。必要时,便直接向服务对象提出建议。威廉森(E.G.Williamson)是该派的重要代表。通过长期实践,他把职业咨询的过程分为六个步骤:

(1)分析。通过主观和客观的方法,搜集和分析咨询服务对象的态度、兴趣、家庭背景、学历和能力倾向等。

(2)综合。运用个案研究法来整理、概括得到的资料,突出咨询服务对象的主要特点。

(3)诊断。将咨询服务对象的个人情况与职业因素进行对比,找出存在的问题。

(4)预见。以诊断结果为基础进行预测,帮助咨询服务对象选择行动方案或调整职业计划。

(5)磋商。向咨询服务对象解答有关的各种问题,以帮助其了解自身,了解职业和择业准则等就服务对象怎样达到自己的目标,共同进行商量。

(6)重复。当新问题出现时,重复上述五个步骤。

2.来谈者中心咨询模式

该咨询模式的假设前提为:来谈者或咨询服务对象如果能够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求职择业等所遇到的问题,不会把所有的问题带到咨询人员这里来。因此,这一派的咨询人员特别强调在咨询过程中双方能相互理解、相互接受,要求形成一种和谐的交往气氛。他们还认为,主动向咨询服务对象提供职业信息的必要性不大。因而在进行职业咨询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只有咨询服务对象主动提出要求时,才向他们提供职业信息。

(2)咨询人员不能用职业信息来操纵和影响咨询服务对象做决定,但应鼓励他们从各种出版物、用人单位、在业人员那里获得职业信息,以便增加其责任感和发挥其创造精神。

(3)在咨询过程中,允许咨询服务对象抒发对某种职业的感受,并针对这些感受进行“治疗性”开导。总的说来,这种咨询模式重视的是来谈者或来访者当时的情绪,当时提出的问题,不重视其他有关情况的了解,不重视诊断和提出具体建议。于是,仅局限于这种咨询模式,整个咨询过程没有一定程序,便会成为一种较简单的双方交谈、讨论的过程。

3.心理动力咨询模式

这种模式以心理分析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人的心理动机、需要和潜在的职业欲望,强调咨询人员要找出咨询服务对象做出决策的根源,即他们是根据哪样的内在动机来做决定的,而不仅仅分析一般的兴趣、态度等因素。待找到这种内在根源后,再用各种手段进行测试与诊断,了解他们的各种素质特性。在要求个体与职业高度一致的前提下,建议咨询服务对象应选择何种职业。

4.发展咨询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咨询人员根据咨询服务对象过去和现在的表现,以及这些表现将意味着什么,即从发展的角度预测服务对象将来可以采取何种行动去求职择业等。该派认为,人既有理性,又有情感。咨询人员要为咨询服务对象提供表现这两个方面的机会。比如,可以向他们提出“我认为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对我自己这种类型的人我怎么看”,“我喜欢成为什么类型的人”,“我的价值观和需要是什么”,“满足我的价值观、需要、兴趣等出路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再让他们回答这些问题。等其充分表现后,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帮助。

5.行为主义咨询模式

这种模式看重咨询服务对象的反应敏感性,学习心理,注重分析他们对环境的反应,以此来确定他们的意向和强项;进而就是了解和分析咨询服务对象的行为弱点;然后建议他们在行为上应怎样扬长避短,还应学得哪些知识技能及别的东西,并引导服务对象自己去解决求职择业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帮助他们去实现职业目标。

6.折中主义咨询模式

在实施职业咨询的过程中应采用何种模式,运用哪些方式、方法,这一派主张不拘一格。认为应根据具体情况,取各派之所长,以便让职业咨询产生更好的效果。因此,该派主张咨询人员除了要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应该让来谈者探究自身,评价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等之外,还应给予其他方面的帮助和引导。而要做到这一切,多方面了解咨询服务对象,进行诊断、预测和提出建议等,均不可缺少。

四、职业咨询的效果及其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

职业咨询的效果取决于职业规划师的人才测评技术与职业规划经验。这二者不可偏废,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和根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和结果。称职的职业咨询师必须既掌握科学高效的人才测评技术,又拥有丰富全面的职业规划经验,否则你的咨询就达不到令咨客满意的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检验人才、技术、科学的唯一标准。

衡量职业咨询是否成功的标准:

1.测评正确到位

这是基础,知人方能善助。咨询师必须精确地测准咨客的人才素质全貌,尤其是咨客的特别才干与素质结构,切不能泛泛而谈、模棱两可,猛听得面面俱到、头头是道,细思量笼统空调、谁都能套。而是必须确切具体言言中的,使咨客真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先生”的钦敬之感,心悦诚服当然愿聆指教。

2.规划精湛实用

这是核心。面对同一个社会现实,不同的人才自然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职业规划,这才真正实事求是。咨询师为咨询所作的设计建议,必须根据对方最主要的优势特长与弱点欠缺辩证研考,面对当前的社会需求与发展趋势,规划出最适合其发展的事业领域、自身角色和步骤举措,使咨客感到确是为他量身定制,充分感兴趣,有信心也有决心做成功。而不能天花乱坠,空中楼阁,听起来一团高兴,做起来一筹莫展,或者将信将疑,白费资金。

3.跟踪反馈良好

这是效益。咨客—咨询师—社会,作为职业咨询的三要素,其效益是密切相关的,赢则全赢,输则全输。咨客越是收到良效,社会的人力资源配置与开发就越得到促进,作为中间环节的咨询师的积极调节作用就越能彰显。因此,职业咨询必须有负责到底的跟踪服务和及时的信息反馈,形成“咨询—实践—反馈—再咨询—再实践—再反馈”的良性机制。一方面,咨询师并非神仙,对社会的形势和咨客的未来遭遇能先知先觉,所以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万能,而是必须根据形势与条件的变化适当调整。另一方面,咨询师的水平也是在不断提高的,通过实践锻炼,咨询师的功夫也日益完善高明更有预见性。我国古代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典范例——诸葛亮为刘备所设计的《隆中对》证明了此点,而当今众多咨询师在实务中的各显神通也说明了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