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人格与职业
俗话说:“人有千面,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特的关于自己以及对接触的人的行为、品行的看法,不论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潜在的“人格理论”,这种理论帮助你随时随地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并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格呢?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伴随着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心理品质。人格(Personality)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意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面具是用来在戏剧中表明人物身份和性格的,后来心理学家借用这个术语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
实际上,对于人格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一个是大家公认的。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作出了相应界定。总体而言,从心理学角度对人格所下的概念有以下五种。
1.罗列式概念
通常采用“人格是……的总和”的形式来描述人格,显然有助于确定人格的外延,但无法构建外延之间的关系,而且外延的边界有多大也难以说清楚。
2.整体性概念
强调人格是个人各方面属性所组成的整体,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罗列式概念的缺陷。
3.层次性概念
在整体性的基础上,层次性概念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把人格特征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而最高层次的属性或特征具有统合的作用。
4.适应性概念
此类概念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
5.区别性概念
如果说前面四种概念都反映了人们在人格上的共同性的话,区别性概念更多地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更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特性方面。
虽然对人格的定义存在分歧,但众多定义中有一个基本相似的看法,即认为人格是与人的行为风格或行为模式有关的概念。若把诸多解说总结起来,可以概括得出:人格是个体持久的、带有倾向性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概括起来用以解释个体的行为。人格标志着一个人具有的独特性,并反映着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
二、人格的特征
人格具有丰富的内涵,人格的内涵反映了人格的多种本质特征。
1.独特性
人格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独特性,即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天与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人格结构多样性的组合,使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尽管不同人可以有某些相同的个别特征,但他们的整体人格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2.整体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个人的各种个性倾向、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其标准比较一致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决不是偶然性地随机凑合。它不能被直接观察,但却体现在人的行为之中,个体表现出带有个人整体倾向的精神风貌。
3.稳定性
人格是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某种人格,包括它的组成部分,就相对稳定下来了,改变它则会非常困难。这种稳定性具有跨时空的性质,即通过个体人格,各种情境刺激从作用上获得等值,产生个体行为上广泛的一致性。但是这种稳定性也不是刻板的,它是可变的、发展的。因为各种人格特征在某个人身上整合的程度(如稳定性)不同,一个人具有相反性质的特征,在不同情境中可反映出它们不同的方面;暂时性地受情境的制约,表现出来的并非个人的稳定特性。
4.复杂性
人格具有多元化、多层面的特征。个性是由多种心理现象构成的,这些心理现象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别人看得清楚,自己也觉察得很明显,如热情、健谈、直爽、脾气急躁等;有些非但别人看不清楚,连自己也感觉到模糊。
5.倾向性
个体在形成人格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表现出每个个体对外界事物特有的动机、愿望、定势和亲合力,从而反映为各自的态度体系和内心环境,形成了个人对人、对事、对自己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个性倾向。
6.功能性
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之一。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它作为一个动力倾向系统的结构,不是被客观环境任意摆布的消极个体。人格具有积极性、能动性,并统率全部心理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古希腊有句格言为“性格即命运”,性格作为人格的核心,也具有影响命运的功能性,因此了解性格成为个性认知上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人格与性格的关系
人格包含性格(Character)。“性格”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雕刻的痕迹或戳记的痕迹。这个概念强调个人的典型行为表现和由外部条件决定的行为。我国心理学界倾向于把性格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在外界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个人生活实践时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所形成的特有的行为模式,就是这个人的性格。例如,一个人在各种场合总是表现出对同事热情诚实、与人为善,对自己虚心谦逊、严于律己,遇事坚毅果断、深谋远虑。这种对人、对己、对事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这个人的性格。而那些在一时情境下的行为表现则不能视为是他的性格。例如,一个人处理事情通常很果断,偶尔表现出优柔寡断,那么优柔寡断就不能看作是此人的性格特性,而果断则是他的性格特征。同样地,也不是任何一种行为方式都可以表明一个人的性格特性,只有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才能表明其性格特性。例如,一个人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一反机敏之常态,表现为行动呆板,我们就不能把呆板看作是此人的性格特征。总之,作为性格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总是比较稳固的、习惯性的,甚至在不同的场合都会表现出来。
性格是个人社会行为的特征,主要包含:性格的意志特征,如目的性、主动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等;个人对社会、对集体、以及对他人的态度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如善交际、孤僻、正义感、正直、诚实、狡诈、虚伪、同情心等;个人对自己的态度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如自信、自强、自尊、自负、自卑等;个人对待学习、工作、劳动的态度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如勤奋、懒惰、认真细致、马虎、粗心大意、首创精神、诚实、墨守成规、勤俭节约、挥霍浪费等。性格特性取决于特定的文化模式和社会环境。
人格是一个人的存在方式,是个人生物遗传素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人格中的气质是先天的,是体质和遗传的自然表现,很难改变,无好坏之分;人格中的性格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有好坏之分。
人格中的气质和性格又是密切联系的。先从气质对性格的影响上来看。
(1)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因为性格特征直接依赖于教育和社会相互作用的性质和方法。气质作为性格形成的一种变量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就表现出来,从而会影响父母或其他人的不同行为反应,形成不同性质的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
(2)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例如,同样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多血质者在助人时往往动作敏捷,情感明显表露于外,而黏液质者则可能动作沉着,情感不表露于外。
(3)气质还会影响性格特征形成或改造的速度。例如,要形成自制力,胆汁质的人往往需要作极大的努力和克制,而抑郁质的人则比较容易形成,用不着特别抑制自己就能办到。再从性格对气质的影响上来看,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例如,侦察兵必须具备冷静沉着、机智勇敢等性格特征。在严格的军事训练的实践活动中,这些性格特征的形成有可能掩盖或改造着胆汁质者易冲动和不可遏止的气质特征。
总之,气质和性格是密切联系的。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心理学文献中,都很难把气质和性格这两类心理特征严格区分开来。这是因为人具有生物社会性。人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排除生物因素来看待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也不能排除社会因素来看待人的气质。不过,为了研究工作的需要,把气质和性格适当加以区分还是有必要的。
四、人格与职业匹配
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工作,对人格都有着特定的要求,要选择和从事某一职业工作就应该具备这一职业所要求的人格特征。人格本无好坏之分,它被认为是价值观、兴趣、需要、能力、态度和学习风格的综合体,其中价值观、兴趣、能力是人格中更为重要的部分,是匹配人格与职业的依据。人格与职业类型的匹配程度,却成为影响组织的效益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成为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1.职业价值观应与职业相匹配
由于人的身心条件、家庭影响、教育状况、兴趣爱好和人生经历等不同,又由于各种职业在劳动性质和内容上,在劳动难度和强度上,在劳动条件和待遇上,在所有制形式和稳定性等诸多问题上都存在着差别,再加上传统观念对各类职业声望好坏地位高低之分的影响,就形成了人的不同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是推动并引导一个人对择业目标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念等,是人择业的动机和行为模式的统率。职业价值观建立在需求基础之上,一旦确定则反过来影响调节人进一步的需求活动,激励人们工作。因此,澄清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可以帮助识别个人适合的工作环境,而又可以反过来满足个人职业价值观。因此,个人的职业方向和具体职位确定,应该与个人的职业价值观相匹配。
2.职业兴趣应与职业相匹配
职业兴趣反映了个人对职业的偏好,是个人从事职业的内在驱动力之一。
职业兴趣在人们的职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职业兴趣会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人们常常以是否对某工作有兴趣作为选择职业的参考条件之一,一旦对某种职业有浓厚的兴趣,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坚定的追求这一职业,尽心尽力地工作,努力为之付出,甚至穷尽毕生精力去探索和追求。第二,职业兴趣可以使人更快地熟悉并适应职业环境和职业角色。实际上,绝大部分成功者都是那些既具备一定的技能,又对所从事的工作真正感兴趣的人。因为从事与自己兴趣吻合的职业更容易获得职业满足感,满足感本身就是激励人们努力工作的动力。第三,职业兴趣能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出潜力,在职业活动中取得新的发现、新的成果,促进个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3.职业能力应与职业相匹配
人要从事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活动,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能力。人们的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大类。一般能力又称为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是人们顺利完成各项任务都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从事各项专业活动的能力,也可称为特长,如计算能力、音乐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态知觉能力、手指灵活与灵巧度等。每个人由以上多种能力组成的能力系统发展是不平衡的,常常是某方面的能力占优势,而另一些能力则不太突出。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职业,对人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对个人而言,选择职业、规划职业生涯时应主要考虑自己的最佳能力,选择最能运用其优势能力的职业。在根据能力类型确定了职业类型后,还应根据自己所达到或可能达到的能力水平确定相吻合的职业层次。对组织而言,在人事安排中,应注重一个人的优势能力并安排相应的工作,更好地发挥其个人的作用。
综上所述,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无论是对于个人寻求理想职业方向、充分实现自身价值,还是对于组织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提高效率与业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