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性格与职业

一、性格的定义和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是由各种特征所组成的有机统一体。性格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会经常地、习惯地表现在个人的言行、表现、工作等方面,性格具有可塑性。

性格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它有着各个侧面,并形成一个性格特征系统。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1.性格的态度特征

人对现实的态度主要是指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对劳动以及对自己的态度。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的性格特征,优良的有:爱集体、富有同情心、善交际、直率、温文尔雅、公正和诚实等;不良的有:孤僻、拘谨或粗暴等。对劳动的性格特征有:勤劳或懒惰、负责细心或粗枝大叶、革新创造或墨守成规、俭朴或浮华等。对自己的性格特征有:谦逊或自负、自豪或自卑、大方或羞怯等。

2.性格的意志特征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往往反映了性格的意志特征。属于这类特征的有自觉性、自制性、坚定性、果断性、纪律性、严谨、勇敢,或相反的如盲目性、依赖性、脆弱性、优柔寡断、冲动、草率、怯懦等。对于人的性格的意志特征,只有和道德品质、活动的社会意义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给予正确的评价。

3.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情绪影响人的活动或受人控制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它主要表现在情绪反应的强弱和快慢、起伏的程度,保持时间的长短,主导心境的性质等方面。如有的人情绪体验深刻,易被情绪支配,控制力较弱,对工作影响较大,有的人情绪体验微弱,意志控制能力强,不易被情绪所左右,情绪对工作影响较小;有的人情绪稳定持久,情绪起伏波动较小,有的人则易激动,情绪不稳,在成功面前忘乎所以,在失败面前又可能垂头丧气;有的人经常处于精神饱满、欢乐之中朝气蓬勃,乐观向上,有的人则经常抑郁低沉,无精打采。

4.性格的理智特征

人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过程方面的个别差异,即认知的态度和活动方式上的差异,称为性格的理智特征。例如,在感知方面有主动观察型和被动感知型、详细分析型和概括型、快速型和精确型的差别。

这些不同的性格特征,对个人而言,决定着自己事业能否成功。因此,性格是个人择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性格的分类标准

性格的分类标准至今还未统一。被普遍认同的分类方法有下述几种:

1.按心理机能划分性格类型(机能说)

美国心理学家培因等人根据理智、情绪、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中何者占优势,把人的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理智型的人,通常以理智来评价周围发生的一切,并以理智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动;情绪型的人,言行举止易受情绪左右,情绪体验深刻强烈,好感情用事;意志型的人,具有明确的行动目的和较强的自制力,除了上面三种典型的性格类型,还有一些中间型,如理智—意志型。

2.按心理的倾向性划分性格类型(向性说)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根据人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性格分为外倾型(外向型)和内倾型(内向型)。外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经常对外部事物表示关心和兴趣,性情开朗活泼,情感外露,不拘小节,善于交际,热情、随和;内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心,较少向别人显露自己的思想,沉静、谨慎、顾虑,适应环境困难,交往面窄。多数人并非典型的内倾和外倾,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

3.按个体独立性程度划分性格类型(独立顺从说)

按照一个人独立性程度的大小,可把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独立型的人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应变能力强,易于发挥自己的力量;顺从型的人独立性差,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常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应变能力差。

4.按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划分性格类型(社会文化学说)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斯普兰格根据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及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把人的性格分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和宗教型六种。理论型的人以探求事物本质为其最大价值,哲学家、理论家多属此类;经济型的人以谋求利益为最大价值,实业家多属此类;审美型的人以感受事物的美为人生最高价值,艺术家多属这种类型;社会型的人以善于与人交往、帮助别人为最大价值,社会活动家、慈善家多属这种类型;权力型的人以利用别人、掌握权力为最高价值,领袖人物多属此类;宗教型以追求宗教信仰为最高价值。

5.按性格不同特征的结合划分性格类型(特质说)

按照性格的多种特性的不同结合来确定性格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卡特尔的特质说。卡特尔把性格特征分为经常发生的,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表面特质和隐藏在其后并制约表面特质的根源特质两类。他从表面特质中确定了16种行为的根源特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忧虑性、敢为性、世故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只要测定某个人的这16个因素各自达到什么程度,就能得知他的性格特点。

(2)吉尔福特的特性说。吉尔福特等人认为,性格与人的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性和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有关,他把人的性格分为12种特性。根据这些特性的不同结合,他又把人的性格分为五种类型。

A型:性情急躁、直爽坦率、好胜心强,人际关系不太融洽,其行为常引起人们的注意或议论,又称行为型。

B型:情绪稳定、乐观、温和,能力一般,不善交际,能够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人际关系融洽,社会适应性较好,又称平衡型。

C型:情绪稳定、社会适应性良好,内心封闭、孤僻,好幻想,又称安定型。

D型:情绪稳定、外向,活泼开朗、善交际,与人关系较好,有组织领导能力,又称管理者型。

E型: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较差或一般,内向、自卑、易激怒、多愁善感,也称消极型。

(3)艾森克的特性说。艾森克认为人的性格可以从情绪的稳定与不稳定,内倾与外倾两方面加以描述。他通过测验和统计,找到这两方面特征相互制约的关系,从中得出内倾稳定型、内倾不稳定型、外倾稳定型、外倾不稳定型等性格类型。

三、性格与职业的匹配

1.了解自己的性格

(1)客观分析自己的性格。借助科学手段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分析要恰到好处,既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始终保持一种比较合乎实际的水平。

(2)科学评价自己的性格。就是自己给自己“定格”,根据分析为自己准确、公正地“打分”。通过自我分析和评价,结合自己的价值观和理念,进行一个职业目标的设定以及策划,并进行反馈评估,不断调整,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

2.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职业心理学研究表明,性格影响着一个人对职业的适应性,一定的性格适合于从事一定的职业,同时,不同的职业对人有不同的性格要求。因此,我们在考虑或选择职业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更应考虑职业对人的性格要求,从而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霍兰德经过几十年的跨国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职业选择理论。他按照性格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将性格划分为六种类型。这六种类型分别与六类职业相对应,如果一个人具有某一种性格类型,便易于对这一类职业发生兴趣,从而也适合于从事这种职业。这六种性格及与之匹配的职业类型分别是:

R(现实型):性格上有内向、顺应等倾向。富有技术能力,喜爱具体的行动;处理人际关系或与人交涉的技能较弱;重视权利、金钱的价值。对应的职业环境类型有:机械性的、技术性的、实际操作性的、解决具体问题的等。

I(研究型):性格上具有分析性、深思熟虑、合理、内省等倾向。具有较强的科学、数学能力,重视科学性事物的价值,偏爱对事物构成的理解;这类人往往缺乏领导能力。对应的职业环境类型有:需要用科学的、数学研究的能力与智力解决问题的。

A(艺术型):性格上有强烈显示自己的主张,不喜欢规则性、组织性的约束,自我制约能力稍差,情绪表现趋向自由等倾向;具有独创性,想象力丰富,有优秀的艺术能力与感受力,追求美的价值,有创造性,能反省。对应的职业环境类型有:没有束缚的,有必要发挥创造力的。

S(社会型):性格上有善于协调、责任感强、亲切等倾向。有说服教育人的能力,乐于接触人,能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具有保持这种关系的较好技术;重视社会性、道德性活动的价值,这类人往往缺乏机械能力。对应的职业环境类型有:需要服务能力的(对人、对社会)。

E(企业型):性格上有积极的、社交性的、充满自信等倾向。富有表现力与指导力,期望权利和地位,重视政治、经济等方面成功的价值;这类人往往缺乏科学研究能力。对应的职业环境类型有:需要计划、经营等有说服力、统率力的。

C(常规型):性格上有尊重规则、慎重等倾向。具有事务性的、计算性的能力,重视形式与规则,喜欢组织与秩序,但缺乏艺术上的能力。对应的职业环境类型有:需要服从规则与传统,且反复进行事务处理的。性格类型和职业类型是否匹配的结果有三种:第一,协调。指性格类型和职业类型相重合时,如艺术型的人在艺术型的职业环境中工作,常规型的人在常规型的环境中工作,个人会感到兴趣和内在满足,并能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第二,亚协调。指性格类型和职业类型相近,如企业型的人在社会型的职业环境中工作,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也能适应这种职业,并且能够做好工作。第三,不协调。指性格类型和职业类型相斥,如艺术型的人在常规型的职业环境中工作,个人对职业毫无乐趣,并且不能胜任工作。

四、性格与职业的匹配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流行的名言反映了很多单位一种新的选人观念,他们认为,性格比能力重要。其原因是,如果一个人能力不足,可通过培训提高,但一个人的性格不好,要改变起来可就困难多了。所以在招聘新人时,往往将性格的测试放在首位,当性格与职业相吻合时,才会有进一步对其能力进行测试考察的意愿。所以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对其职业选择有重大的影响,性格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考虑的相当重要的因素。

性格与职业相匹配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个人在选择职业以及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性格和兴趣为导向

个人择业时,应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选择合适的职业。借助科学手段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以及兴趣爱好、价值观、理念变得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合理设定职业目标,了解该职业的需求,结合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准确的职业定位,实现性格和职业相匹配,在工作中使自身价值最大化。

2.合理制定职业规划

很多人在工作之后,会怀疑自己选错了职业,于是立刻跳槽。其实这时我们不要盲目急着换工作,要先进行一个自我审视评估、性格测评,了解自己的职业气质、能力,分析自身优劣势,结合自己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在职业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或者在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以及自己的能力水平后,结合自身价值观和理念,进行一个职业目标的设定以及策划并进行反馈评估,不断调整方法,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

3.让性格适应工作

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可塑性,受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通过后期的实践活动,人的职业个性可以随着职业的需求作适当的调整。如果从事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工作方法适当,一样可以很出色。对于内向型的职业人,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性格与职业“匹配”是最佳选择。但目前,随着社会开放度的日益加大,完全独立苦干的岗位已越来越少,适当锻炼一下自己的性格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

4.边工作,边完善性格

人是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成熟的,而性格与职业有着密切和根本性的联系。人的成熟从心理性格角度表现在适应社会,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在适应社会过程中遇到性格与职业选择错位的问题是非常普遍和正常的。关键是如何针对自身的弱点,努力弥补不足,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里的“控制”不是“压抑”自己的个性,而是“压制”那些冲动的、不理智的和盲目的情绪。

5.挖掘隐性性格

隐藏的性格优势在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向周围的朋友了解自己,从不同实践中审视自己的性格特征,清楚自己的性格才能,在实践中发觉自己深藏不露的一面以更好地应对工作。对企业而言,在招聘新员工时,应充分考虑员工的性格与职业匹配的问题。根据员工不同的性格为其安排合适的工作,同时根据不同工作对性格的要求选择适当的人才,真正做到岗有所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组织管理者掌握和了解员工的性格类型与特征,实现员工性格与职业相匹配,对组织提高绩效,实现组织目标以及提高员工满意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在经营运行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与氛围,培养员工良好的性格,引导员工向与职业匹配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