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职业心理分析
3.1 兴趣与职业
一、兴趣的含义、分类及特征
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掌握、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一个人对一定的事物所抱的积极态度。它由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生,它和需要相联系。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兴趣是暂时的兴趣,需要一旦满足,兴趣即消失,它不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稳定的兴趣是后天形成的。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更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
现实生活中,兴趣是多种多样的,大体有三种分类方法。
第一,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物质兴趣主要指人们对舒适的物质生活,(如衣、食、住、行方面)的兴趣和追求;精神兴趣主要指人们对精神生活,(如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知识)的兴趣和追求。就中学生来说,由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无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都需要师长进行积极的引导,以防止在物质兴趣方面的畸形发展,在精神兴趣方面的消极发展和追求。
第二,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兴趣。例如,有的中学生想象力丰富,富于创造性,喜欢制作各种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全神贯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间接兴趣主要指对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的兴趣。有的中学生业余喜欢绘画,每当完成一幅画,他都会对自己取得的成果表现极大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如果没有直接兴趣,制作各种模型的过程就很乏味、枯燥;而没有间接兴趣的支持,也就没有目标,过程就很难持久下去,因此,只有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持之以恒,目标明确,取得成功。
第三,个人兴趣和社会兴趣。个人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社会兴趣指社会成员对某一领域的普遍兴趣,或社会某一领域对社会成员的普遍需求。
兴趣具有以下特征:
1.指向性
兴趣的产生和发展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它总是针对一定事物,并为实现某种目的而产生。一个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优先地、积极地把注意力指向并集中于该事物。
2.情绪性
“兴趣是产生快感的心理状态”,人在从事其所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会处于满意、愉快、兴致淋漓状态。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有了兴趣,就想去获得它,去接触它,去探索它,并且使活动变成一种乐趣,因而无须强迫和督促。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有兴趣,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8%,并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相反,对工作没有兴趣的人,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而且容易疲劳。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许多是在强烈兴趣驱动下取得事业成功的。如达尔文,起初因无兴趣去学医、数学、神学,曾变为慢班的学生,但对打猎、旅游、搜集标本却兴趣盎然,以至后来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
二、兴趣的作用
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例如,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对化学感兴趣,就可能激励他积累各种化学知识,研究各种化学现象,为将来研究和从事化学方面的工作打基础,做准备。
第二,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
第三,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
由此可知,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发,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
三、兴趣与职业的关系
兴趣在职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一个人从事自己有兴趣的工作,这会成为他事业成功的强大动力。兴趣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1.兴趣对职业的影响
(1)兴趣可影响人们的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
在求职中,人们常会考虑到自己对某方面的工作是否有兴趣,从有趣开始,逐渐产生乐趣,进而与奋斗目标相结合,发展成为志趣,表现出方向性和意志性的特点,使人坚定地追求某种职业,并为之尽心竭力。
(2)兴趣还可以开发人的能力
兴趣还可以开发人的能力,激发人们的探索和创造精神一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会激发起他对该事物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促使他充分调动整个身心的积极性,使情绪饱满,使智能和体能进入最佳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施展才华,挖掘潜力,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十分有助于成功。
(3)兴趣可提高人的工作效率
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有兴趣时,枯燥的工作也会觉得丰富多彩、趣味无穷。兴趣使工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广泛的兴趣可以使人善于应付多变的环境,即使变换工作性质,也能很快熟悉和适应新的工作。
(4)兴趣是行动的动力
“一些对某一职业有浓厚兴趣的比那些勉强为了维持生存需要的人更有活力,更能抵挡住困难。他们在职场内更具有竞争力。”[1]在学校里被人骂为“低能儿”而被勒令退学的爱迪生,在发明的王国里却显示出了杰出的才华。在课堂上“智力平平”的达尔文,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显得异常敏锐,成为进化论的创始人。是什么使他们由“愚蠢”变得聪明了?是兴趣。对一个人来说,对工作感兴趣,就有钻劲,有钻劲就会出成绩。谁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谁就等于踏上了通向成功的道路。
2.兴趣的类型及相应的职业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有的人兴趣倾向于情感世界,活跃于人际关系领域;有的人则倾向于理性世界,等等。正是这种兴趣上的差异,构成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下面将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中的10种职业兴趣与职业的相关性做一简要介绍。
(1)愿与事物打交道。相应的职业如制图、勘测、工程技术、建筑、机器制造、精算师、会计等。
(2)愿与人接触。相应的职业如记者、推销员、服务员、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
(3)愿干有规律的工作。相应的职业如图书管理、档案管理、办公室工作、统计、文字录入等。
(4)愿做领导和组织工作。相应的职业如行政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辅导员等。
(5)喜欢研究人的行为。相应的职业如研究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从事人事管理、思想工作等。
(6)喜欢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相应的职业如研究生物、化学、工程学等。
(7)喜欢抽象的和创造性的工作。相应的职业如社会调查、经济分析、各类科学研究工作、新产品开发等。
(8)喜欢操作机器的技术性工作。相应的工作如驾驶员、机械制造、建筑、矿业开采等。
(9)喜欢具体的工作。相应的职业如园林、美容、手工制作、机械维修等。
(10)喜欢从事社会福利和助人的工作。相应的职业如律师、咨询人员、医生、护士等。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能调动整个身心的积极性,积极地感知、观察事物,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情绪高涨,想象丰富,并具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之所以能对人类做出贡献,无不是由于他们的创造兴趣和他们对事业的责任感相结合的力量推动他们不懈地努力而取得成功的。
3.职业兴趣及其测评
职业兴趣的定义是人们对某种职业活动具有的比较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职业产生兴趣时,他就能精神处于兴奋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孜孜不倦,引以为乐,即使面对困难,也绝不退缩,而是努力进取,排除万难,直到成功为止。在一个人的求职过程中,兴趣所起的作用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受它影响。大家都希望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自己的职业生涯结合起来,这样,即使工作辛苦一点,心情也总会保持愉快,而且还更容易成功。但是,人们大部分时间并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也许他们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也许他们会为某个职业的报酬或前景所吸引,但大多数人并不很明确他们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未来努力的方向在哪里。这时,通过职业兴趣测验就可能帮助他们找到职业兴趣点。
目前国内外职业兴趣研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人物是霍兰德,在职业兴趣测评中,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959年,霍兰德在长期职业指导和咨询实践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自己的职业兴趣理论,他认为“职业兴趣就是人格的体现”。霍兰德的理论特征是,从事同一职业的人存在着共同的人格,并能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职业类型的4个假说。霍兰德于1959年首先提出了6种职业环境:现实的、研究的、艺术的、社会的、企业的和常规的。环境的性质是其所属成员典型特性的反映,它给相应人格类型的人提供了发挥其兴趣与才能的机会,并能强化相应的人格特质。基于这一理论,他提出了4个假说:
(1)多数人都适用于上述6种类型中的某个类型。以上6种人格类型是在个人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2)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同样可以划分为带有上述6种特征的环境模型。各种环境是由同一人格类型的人所占据。例如,现实的环境是由现实型人格类型的人所支配;研究的环境是由研究型人格类型的人所支配。
(3)人们寻求能发展自己技能和能力的环境,而且要寻求能发展他们态度和价值观的环境。这也就是人们求职时的主要目标之一。
(4)人的行为是由个人的人格和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根据霍兰德的假设,人格与职业适配性的高低,可以预测个人的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
霍兰德为体现其职业兴趣理论的特点,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作为职业兴趣的测量工具,该量表是反映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构想的量表,可以对职业兴趣的个体差异做出有效评估。我国学者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于1993年开始以霍兰德的理论为框架研制了中国职业兴趣量表。
四、兴趣的培养
个人的兴趣、爱好只是职业设计和职业决策的重要依据,而非全部的依据,因为只有把它们建立在一定能力的基础之上,并且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兴趣、爱好才会获得现实的基础,也才有实现的可能。我们知道,兴趣虽然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随着生活条件、自身努力而发生变化。所以,大学生应该努力培养良好的兴趣品质,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并注意培养自己的中心兴趣,努力发展自己的专长,从而使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明确的针对性,在进行职业选择决策时可以既有一个较广的适应范围,又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培养优良的兴趣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培养广泛的兴趣
广泛的兴趣是成才的基础。一个人的兴趣越广泛,思想就越活跃,求知欲就越强,涉猎的范围也就越宽,越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而也可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应多参与校内外各种有益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有人评论《红楼梦》时指出:曹雪芹在写大观园的建筑时,表现出他是一个精通建筑学的建筑师;写大观园的花草树木时,他又像颇有研究的植物学家;在给病人开的药方当中,又显露了他的医学才能;而描写人物内心冲突和刻画典型性格时,他又是一个造诣很深的心理学家。没有广泛的兴趣是不可能写出这样不朽的著作的。在世界科学史、哲学史和教育史上声誉盛隆的笛卡儿,也正是由于其广阔的探索兴趣,才使其获得“百科全书”式天才的成就和美名。
2.要注意培养职业性的中心兴趣
兴趣具有指向性,因此在培养广泛的兴趣的同时要注意引导树立与职业兴趣相结合的中心兴趣,否则将会变得样样通,样样松,最后一事无成。马克思兴趣广泛,被称为“科学巨匠”,但“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曹雪芹兴趣广泛,知识博厚,但他主要还是个小说家。只有在广泛兴趣的背景下确立能决定活动基本倾向的中心兴趣,才能使人获得宝贵的知识,使职业活动充满乐趣。
3.要培养兴趣的稳定性
兴趣的稳定性是指兴趣保留于某一事物上的时间长短。兴趣越持久,则兴趣的稳定性越好。有的人兴趣一旦形成就稳定不变,有的人兴趣则波动多变,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对某一职业很容易发生兴趣,但很快会被另一种职业兴趣所代替。这种人见异思迁,很难适应长期、稳定的职业。一个人只有具备持久而稳定的兴趣,才能对工作全身心地投入,遇到困难才能迎难而上,最后取得事业的成功。
4.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强化专业兴趣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够认识社会,了解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前景与意义,明确自身价值,激发自豪感,进而巩固和强化自身的专业兴趣,保证自身的职业发展。
另外,与每个人的兴趣息息相关的就是他的特长,大多数人因为自己的兴趣而爱好某种活动,慢慢地这种活动便成了他的特长,只有少数人的特长非自己所好。但无论怎样,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和在职业选择中的主观倾向,从而在纷繁的职业机会中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避免职业选择中的盲目行为。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和缺乏职业经验的人,霍兰的职业兴趣理论有助于他们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成功地进行职业调整,从整体上认识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最终实现职业成功。
[1] 雷恩·吉尔森,彭书淮译.选对池塘钓大鱼.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