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者——后勤工作人员的第三标志

后勤工作人员是研究者?以前,一些幼教工作者甚至园长都没有这样的意识,后勤工作人员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就行了,研究是教师的事情。这些年,从幼儿园后勤工作中的一个个“弯路故事”来看,后勤工作人员一定要参与教育教学,参与研究。因为只有研究了幼儿、课程,才知道如何去为幼儿服务,才会有优质的服务,才会为幼儿园的发展服务。服务是需要能力的。

(一)研究幼儿游戏——会听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互动来获得发展。后勤工作人员既然是为幼儿服务,就该研究幼儿,研究幼儿游戏。做幼儿游戏的“倾听者”,乐于去听,有意识地去听,听幼儿的真实想法,听幼儿之间的交流,思考、分析幼儿的所想所需,是研究幼儿游戏的过程。

案例 大滑梯变样了

以前自由活动时,大滑梯总是孩子们的首选对象,而近两年选择滑梯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是玩具多了孩子们选择的空间大了吗?我们开始倾听孩子们的声音:“这要是能像体能运动场里的滑梯多好啊!”“我上次在游乐场还玩了高空滑道呢,特别刺激!”“还应该安点儿索道,那个好玩。”听到孩子们这样聊天,我们在行政会上讨论:要不要把它换掉?如果换掉它,对孩子们来说价值有多少?如果在旧滑梯上改造,可以怎么改?我们认为滑梯既然是孩子们的,就该由孩子们来决定。于是我们开展了滑梯设计活动。孩子们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此次活动。“如果有个让我们跑上去的坡儿就好玩了!”“如果这里有一个小**桥就有意思了!”“要是有一个能把我运到沙池上的长长的通道该多好!”孩子们的想法真是太让我高兴了,我们一定要帮他们实现心中的愿望。于是滑梯改造开始了。

改造后的滑梯是不是真正能符合孩子们的发展需求呢?我们组织后勤维修人员一起参与了“大滑梯改造”的现场研究活动。大家把教研搬到户外,站在这个大型玩具上,跟环境进行互动研究。

孩子们说:“哇!这么高的坡大家能爬上去吗?我来试一试。”几个男孩子试了试,都是到中间就滑了下来。孩子们想了想说:“要是有根绳子能拉着我就好了,那样我一定能爬到最高处。”于是斜坡上多了一根绳子。“我还想跟他比赛呢,要是有两根绳子就更有意思了,我又不能跟他拽一根绳儿。”于是斜坡上有了两根绳子。两个孩子拉着绳子爬上去了。孩子们成功后拍手击掌的过程,着实让后勤工作人员体会到了感动和欣喜。我们都感到了,让幼儿成为研究的主人,尊重幼儿的意愿,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喜悦,其实这就是研究的价值。

通过与孩子们一起进行现场教研,后勤工作人员也感慨:“孩子们真是了不起,要是领导直接把改造滑梯的任务交给我们,不让我们参与教师的活动,不让我们听到孩子们的真实声音,这个大滑梯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让孩子们觉得这么好玩。看来以后我们得多问问孩子们,他们的想法太多了,要向孩子们学习啊!”

这是一位园长所写的案例,此案例反映了幼儿和后勤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教研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因为是孩子们的玩具,改造时需要听取孩子们的意愿,教研的过程不仅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而且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新的后勤工作的思路。想一想,在幼儿园中,后勤工作人员做的多少事情是在为幼儿服务?结果都令人满意吗?不满意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原因就是后勤工作人员忽略了幼儿发展的特点,做事以自己所想为出发点,结果出现了闹剧。只有把幼儿的需要放在前面,把对幼儿的游戏的研究放在前面,多一些思考,真正的儿童乐园才会实现。

(二)研究幼儿园课程——会想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在幼儿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研究幼儿课程是他们的责任,而后勤工作人员需要研究幼儿园课程吗?答案是肯定的。前面我们说过,后勤工作人员的第一身份就是教育者,研究课程的目的是保持与幼儿园一致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好地为幼儿服务。

研究、参与幼儿园课程要求后勤工作人员会想。想什么?想幼儿的年龄特点,想幼儿的发展水平,想幼儿每一时刻的内心独白,想幼儿园课程的理念,想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想自己本职工作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只有想的方向对了,想的思路清晰了,为幼儿所做的服务才能适时、适度、适宜。

案例 小动物主食乐园

9月,幼儿园迎来了新小班可爱的孩子们。幼儿园的工作者都知道,这个月的前两周是充满哭声的,由于分离焦虑,孩子们都变成了泪人,大喊、痛哭、扔东西……看着伤心的孩子们,老师们心里难受极了。上午与下午做做游戏,玩玩儿玩具,孩子们的注意力还能转移一些,可是到了吃饭、睡觉这样的环节,教室里就出现了一片哭声。

“我不吃,我要找妈妈。”

“不吃这个,不爱吃这个。”

“我不要吃饭,我要回家。”

……

进餐环节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多种:有的孩子在家里吃饭时经常有大人喂;有的孩子在家里时吃的饭菜的品种太少,挑食;更多的孩子是想妈妈,思念家人。

食堂老师在进餐环节转班时,看到小班孩子们伤心流涕的场面,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他们开始琢磨,孩子一有好玩的就会好一点儿,幼儿园一直在搞食育课程,食品操作能提高孩子们的很多能力,那对于小班初期进餐时,我们能不能通过食物来减轻孩子们的焦虑,让孩子们快乐进餐呢?食堂老师把这个想法告诉给了保教主任,主任觉得这个想法正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好问题,于是大家一起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出发,回顾幼儿园中已经进行的食育课程经验,最后想出了一个不错的办法。

因为小班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性思维阶段,他们喜欢可爱的形象,各种不同的小动物是非常受他们欢迎的,所以食堂老师利用孩子们的这个年龄特点,为小班孩子们制作了各种不同的小动物主食:背着小果子的小刺猬、胖嘟嘟的小猪、黄色的小鸭子、紫色的小章鱼、红白相间的小金鱼……这些生动的小动物形象的食物一端上餐桌,食堂老师就开始给孩子们讲述有趣的故事。

“动物乐园的小动物们来和大家做朋友了,你们看都有哪些小动物?”

孩子们一听有小动物,都停止了哭泣。

“你想和哪个小动物做朋友呢?”

“小刺猬。”

“小金鱼。”

几个分离焦虑反应轻一点儿的小朋友一说,其他小朋友也跟着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物。

“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放到小盘子里吧,小动物的肚里还有甜甜的豆沙馅呢,你可以咬一口,尝一尝。”

……

这样每天进餐时孩子们都会和“小动物”交朋友,有的孩子甚至不舍得吃下它们。食堂老师还准备了小动物豆沙包,让他们把小动物主食带回家。进餐时孩子们产生分离焦虑情绪的问题解决了,他们爱上了花样主食的故事和与众不同的味道。

在这个案例中,食堂老师主动了解了幼儿园的食育课程。所谓“食育”,就是良好饮食习惯和礼仪的培养教育,是给予幼儿与食物、食品相关的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象力和人文培养上。食堂老师在工作中养成了研究幼儿、研究课程的思维习惯,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积极想办法,而不是忽略、放弃问题或冷漠地处理问题。

我们常说要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研究一行。幼儿园中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在为幼儿的成长服务,那么在工作中就需要了解幼儿的心理,了解幼儿的需要,了解幼儿园课程的理念,这样才能够将自己的本职工作与园所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切实为幼儿发展服务。

案例 树上掉下来的好东西

初冬寒风一阵接着一阵,保安师傅打扫院子的次数也增多了,从树上掉下来的树叶、小树枝真是不少。保安师傅先把它们扫成一堆一堆的,但并没有直接搓到垃圾筒里,而是拿来了一些袋子。这个袋子里装点儿树枝,那个袋子里装点儿树叶,分了好几个口袋。这一过程被园长看见了,园长问道:“您这是……”

“一会儿把这个给班里老师。”

“真好!这是哪个班要的呀?”由于在幼儿园里老师们经常用废旧物制作孩子们需要的材料,所以听说是班里老师要的园长就不感到奇怪了。

“不是哪个班要的,是我觉得它们应该有用!”保安师傅说完,园长笑了,说:“您怎么知道哪个班需要什么呢?”

“这几天总是看见大一班的孩子们来园时带着各种树枝、树杈子,我问过孩子们,孩子们说这是他们的研究成果,我想这树枝大一班可能需要吧。我再问问中二班是不是需要这些树叶,昨天户外活动时丁老师就带他们班孩子捡树叶来着。要是他们不用,我就放到美工坊,保不齐哪个班会用上。”

看了上面这个案例你是不是从心里对保安师傅有了新的认识呢?园长对这样的保安师傅是不是也会跷起大拇指呢?保安师傅说这只是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其实,他在工作中多了一双会观察、会发现的眼睛,把幼儿的行为看在眼里,在思考中了解幼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具有时刻为教育服务、为幼儿发展服务的意识,让自己的行为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

(三)研究幼儿个性发展——会玩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要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后勤工作人员为幼儿服务时也需遵循这样的教育原则。教师只有和幼儿玩到一起才能观察、了解幼儿的心理和所需,后勤工作人员同样也需要和幼儿玩到一起,在玩中发现每个幼儿的个体发展,发现幼儿的个性需求,这样才能保证后勤服务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

案例 新玩具也需要加工

今年小班新增了两个班,孩子多了,户外玩具一下子就不够了。几个班的老师商量半天,列出了几种需要购买的玩具:高跷、轮胎、皮球、吸力球。两天后,后勤羡老师把班中老师需要的玩具买了回来。真不少,虽然只有四类,但每一类都有好几种。大大小小的皮球,轻重不同的吸力球,宽宽窄窄的轮胎,就高跷的样子还比较一致。卸车时两个家长看见了,热心地帮忙往下拿东西。

“您也够不容易的,给孩子们买玩具得跑好几个地方吧?”

“是呀,给孩子买东西跟哄孩子一样得有耐心。”

“刚看这一车花花绿绿的,以为多少种呢,其实就这几种,但每种又都不一样。您这是把每个玩具店给包圆了吧?”

“还真是,光小皮球就好几样,您这是根据孩子的需要特意买的吧?”

羡老师向家长竖了一根大拇指说:“够棒的,您能当老师了!”

“特意买这么多种,可够费劲的。”

聊着聊着就把玩具卸完了。

“这高跷就一种,是不是没拿下来啊?”家长手里拿着最后几个高跷看看地上的东西问。

“没有了,就这一种,”羡老师说,“这个就得我们自己再加工一下了!”

“新买的还加工啊?”家长有些疑惑。“呵呵,等我们加工完你们就知道了。”羡老师有点儿自豪地解释着。

家长半知半解地走了,羡老师把其他玩具送回玩具房后,把那100个高跷带到了木工坊。

叮叮当当,没多久,新高跷出炉了!先来看绳子,原来一个长度的白绳子现在换成了长长短短、粗粗细细、五颜六色的绳子;再来看高跷的踩面,高跷的踩面上垫了高矮、宽窄不同的木头。

户外活动时羡老师把这些高跷拿给孩子们,孩子们都在选择:

“我要那个黄绳子的,那个好看。”

“老师,我想试试那个木头的。”

“你看,这个绳子比你的长吧,我都能把它拽到这儿。”

……

孩子们探究着自己选择的玩具,并与其他玩具做着比较,开心极了。学习在这里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案例中的羡老师是在幼儿园工作20多年的老教师,一直负责后勤采买工作。以前在买玩具时羡老师也是不想太多,班中老师让买什么他就买什么,后来园里组织了几次后勤工作人员参与教研的研讨活动,羡老师等一些后勤工作人员在思维方式上有了新的转变。后勤虽然是为前勤服务,但是仅仅简简单单“听话”只能算完成工作,只有用心去思考、去研究,才算是把工作做好了。

不管是后勤管理者,还是后勤工作人员,都应具备“立足服务、参与研究”的意识,在不断完善部门业务的同时适当参加教研学习,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现状,耐心听取教育组对后勤组的各种声音,细致部署,及时调整。只有这样,后勤组、教育组这两个相对独立部门的工作联系才会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