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气质
气质是人类心理活动中关于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幼儿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气质会使幼儿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染上特殊的色彩。
气质影响幼儿身体健康。例如,易抚养型气质的幼儿,较容易受成人的忽视而挨饿甚至死亡;难抚养型气质的幼儿,容易受到意外损伤和虐待。
气质类型容易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研究发现,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幼儿解题速度比抑郁质和黏液质的幼儿要快很多。黏液质和抑郁质的幼儿善于进行自我反省,控制力较强。
不同性别的幼儿气质各不相同。男孩与父母之间的交往总是不同于女孩,男孩多表现出抗议、不顺从,女孩多表现为积极互动。
2.性格
性格是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的表现。例如,性格活泼开朗的幼儿,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并自动接受来自环境的影响,易于受到幼儿园及其他场所中人们的欢迎;而沉默少语的幼儿,参与社会交往的主动性较差,较容易被忽略。
3.能力
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结构,它是人类个性心理特征的表现之一。幼儿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身社会性发展水平。例如,观点采择能力能够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并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也有利于形成亲社会行为。
(二)环境因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家庭
家庭结构及类型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人口较少、规模较小的家庭中,幼儿的交往对象往往比较单一,不利于其形成较强的交往能力。而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家庭中,幼儿可以同时和几代人交往,学习与长辈相处的方法,锻炼自身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并促进个体社会化。
家庭生活环境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农村长大的孩子,物质资源相对较为匮乏,居住场所较为广阔,游玩的空间比较大,同村的儿童也常在一起玩耍,因此有利于同伴间的交往。而城市中的孩子,他们往往接触的事物较多,视野也比较广阔,而且还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多种多样的传媒文化,这些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亲子依恋关系也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积极的依恋容易让幼儿形成自信、好奇且富有同情心的性格,并在自我控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中有较好的表现;消极的依恋则容易导致幼儿焦躁、孤独和敌对,并在日后的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缺乏信任感。积极依恋的幼儿容易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并有较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相反,消极依恋的幼儿对幼儿园有强烈的排斥反应,对幼儿园生活适应性较差。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有影响。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要求往往是严格而合理的。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中成长的幼儿,往往更成熟、更独立,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成就倾向。宽容型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要求往往有更多的自由。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中成长的幼儿社会适应性较强,但缺乏社会责任感。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往往对幼儿保护过度,从而限制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幼儿园
幼儿除了在家庭外,在幼儿园的时间最多,幼儿园的环境对其社会性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整洁、自然的幼儿园环境,容易使幼儿情绪安定,心情愉悦,亲社会的行为增多;反之,复杂无序的幼儿园环境,容易使幼儿产生烦躁、消极的社会性行为。良好的师幼关系容易使幼儿建立起安全感和自信心,促进幼儿与他人的交往,使幼儿在活动中精神愉悦,行为积极主动,有利于社会性的发展。同时,这种关系也能够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和环境适应能力。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去自我中心,在同伴交往中掌握交往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和行为规则,为社会适应打下良好基础;也有助于幼儿增强归属感。
3.社会
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电视和网络的信息拥有量给幼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冲击,他们能够从中比较全面真实地了解到各种各样的社会事件,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幼儿对社会性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能力,并且有利于扩大幼儿的视野。例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动画片以一种有利于幼儿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为幼儿展现出社会的不同角色及其行为方式、价值标准,这些都有利于幼儿思考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发展。
拓展阅读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埃里克森。
核心概念: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性欲阶段、原型、社会性心理需要、信任对不信任等。
(一)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第一,人格完善、儿童内在的动机与情感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第二,各种需要的满足与冲突的解决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三,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连续并有阶段性的。
第四,儿童早期的生命经验对其终身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第一,社会教育应致力于完整人格的培养。
第二,尽可能给予幼儿良好的早期生命经验。
第三,尽可能妥善满足幼儿的各种生理与心理需要,帮助他们面对种种成长冲突,促进其发展。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班杜拉、沃尔特斯。
核心概念:替代性强化、自我效能感、直接学习、观察学习。
(一)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第一,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
第二,自我认知在儿童的社会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直接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本途径。
第四,观察学习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
(二)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第一,重视恰当的行为强化。
第二,为儿童提供展示自我能力与成就的机会与舞台。
第三,为儿童提供值得模仿的环境与榜样。
三、认知发展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柯尔伯格。
核心概念:自我中心主义、前道德阶段、角色承担、前习俗水平。
(一)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观点
第一,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的机制就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和改组。
第二,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分别提出了道德发展三阶段和三水平六阶段论。
第三,道德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儿童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建构着自己的道德经验,形成和改变着自己的道德认知结构。
(二)对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第一,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的发展水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接受儿童不成熟的思维,也要为他们走向成熟搭建桥梁,帮助他们向更高的理解水平发展。
第二,道德经验的丰富是儿童道德认知结构变化的基础。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积累道德经验的机会,并引导儿童从对这些经验的反馈中学习。
四、现代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劳伦兹、威尔逊、凯恩斯、布朗芬布伦纳。
核心概念:习性学、发展心理生物学、发展生态学。
(一)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观点
第一,儿童的健康发展与早期依恋的形成有重要联系,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人类行为有生物基因的继承性。
第三,在社会性发展中,生物成熟引起并保持经验,同时,经验的变化又会改变有机体的行为、生物状态和行为潜能。有机体在其整个一生中都具有适应性和主动性。
第四,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影响。
(二)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第一,重视建构儿童良好的早期依恋与同伴关系。
第二,引导儿童社会行为发展时,要考虑到成熟水平与经验的匹配性。
第三,注意建构有教育意义的教育生态环境。
内容回顾
思考与练习
简答题
1.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
2.在游戏中幼儿的交往行为有哪几种水平?
3.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