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社会性学习与发展的特点
幼儿的社会性学习与发展和其语言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的发展相比,表现出鲜明的特点。了解幼儿社会性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科学地看待和实施幼儿园社会教育。
(一)幼儿社会性学习与发展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
幼儿是在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来获得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实现社会性发展的。也就是说,幼儿的社会性学习涉及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中随时都有社会性学习的因素。例如,幼儿在与同伴的游戏玩耍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伴交往、遵守游戏规则;在入园看到老师亲切的笑脸、听到老师贴心的问候时,体会到被接纳的幸福并学会了文明礼貌;在每天的独立进餐、午睡中,体验到了成长的自尊与自豪,养成了独立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所有这些,都有力地说明:幼儿的社会性学习与发展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随机地、甚至是无意识地进行着的。
要懂得这一点,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社会性学习与发展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各种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社会性的教育和引导。例如,在活动室里张贴站姿、蹲姿、递物接物、微笑、握手等图片,幼儿看到了就可能会主动地模仿学习;在进餐前引导幼儿念感恩词,可以启发幼儿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有感恩的心;在两个小朋友发生矛盾争执时,不强行严厉责备呵斥,而是通过巧妙的引导帮助他们学会互相谦让和宽容……
幼儿在生活中随时进行着社会性的学习与发展,这就为教师对其进行社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教师处理不当,也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例如,当幼儿穿衣服拉不好拉链时,教师的一句“你怎么这么笨呀”,可能会使幼儿的情绪瞬间低沉,并产生“老师不喜欢我”“我太笨了”等消极的自我意识;教师偶然随手抛扔纸团的行为,可能会被看到的幼儿视为潇洒漂亮的榜样而加以模仿练习。《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到,教师应“重视自身日常态度言行对幼儿发展的重要影响与作用”。也就是说,幼儿教师应谨慎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免在无意中误导、伤害幼儿,影响其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二)幼儿社会性学习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著名的人格发展学说,在《儿童期与社会》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人的八个阶段”,即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和老年期(成年晚期),每个阶段都有其发展任务。可见,社会性学习和人格的发展是贯穿人的一生的。
人从一出生开始就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环境、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任务,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逐渐建立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幼儿在不同的关系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被要求按照当时当地的情境,正确地做出判断,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在什么场合该怎么说怎么做,这些都是社会性学习与发展的一部分。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各方面有很大的可塑性。这一方面,为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这种不稳定性和可变性也可能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难题。例如,有位大班教师在刚开学时发现,本班幼儿在中班已经养成的良好习惯不见了,午睡起床后不会叠被子,好玩的玩具不愿意和同伴分享,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是暑假期间家长的娇惯、溺爱导致的,新学期还要重新引导和培养。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社会教育要长期地、始终如一地进行。
(三)幼儿社会性学习与发展离不开幼儿自身的实践内化
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就是将社会行为规范、社会文化、社会环境、交往要求等不断实践内化的过程。“要有礼貌”“不能打人”“爱惜物品”“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垃圾要扔进垃圾桶里”等,这些基本规范对幼儿来说并不是生而就有、生而就会的,而是外在的要求。只有将这些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幼儿自身的信念并落实在日常的行为中,社会教育才具有真正的意义。而所有这些都不仅仅是在教师的简单说教中完成的,还必须通过幼儿自身的实践参与才能完成。例如,幼儿通过自己吃饭、穿脱衣服、整理床铺等行为,体验自己做事、克服困难的快乐,体验自己的力量和成长的喜悦,并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协调发展,这样的社会学习与发展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