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的概述

(一)心理现象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人在复杂的自然界和社会中生活,使人产生了各种各样复杂的心理现象。例如,人认识了苹果的色、香、味,会产生关于苹果的记忆并由此引起方形苹果、苹果沙发、苹果小屋等各种想象,继而激发人相关的创造与发明,在整个过程中,也许还会时而让人欢喜让人忧,这些都属于人的复杂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通常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对现实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例如,夏日夜晚,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看着夜空中皎洁的月光,回忆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想象着嫦娥独自在月亮上广寒宫中的生活,思考着如何才能登上月球去探个究竟。感觉和知觉是人类认识的起点和基础,幼儿最初是通过看、听、尝、闻、摸等途径获得对周围世界的初步认识。

(2)情感过程是指人们总是依据自己的某种需要去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并且随着需要的满足与否,产生一种态度上的体验。这种体验,或是愉快的、肯定的、积极的,或是不愉快的、否定的、消极的,不同的体验构成了人的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感。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并非无动于衷、冷漠无情,而总是要对之产生某种主观体验,比如久旱逢甘露的喜悦,错失良机的懊恼,对不道德行为的憎恶,欣赏秀丽风景时的愉悦心情等。在幼儿阶段,幼儿认识周围的事物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情绪的影响。例如,幼儿常因为受到教师的表扬而满心欢喜,并可能因此喜欢这位教师,很愿意接受这位教师对他的教导。有时也会因为玩具被小朋友抢走而哭泣,甚至会因为这件不愉快的事情不愿意上幼儿园。因此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设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情绪,为幼儿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3)意志过程是指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自觉地确定工作或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人的生存与其他万物一样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但是人并不满足于原始状态的生存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人根据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来改造世界满足需求的行动,就是意志活动。

在人们的愿望达成的过程中,必须经历制订计划、选择方法、克服困难,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因此,人们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用坚强的意志来克服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以实现自我人生目标的追求。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增多,幼儿也不再满足于基本的需要,而产生了许多新的需要。例如,要爷爷每天都给他买好玩的玩具,要妈妈给他买电视广告里好吃的糖果,不满足就发脾气,幼儿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幼儿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当幼儿逐步控制或延迟满足吃零食、购买玩具的需求时,说明幼儿已具有一定的意志力。

(4)认识、情感与意志这三者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认识是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只有正确与深刻的认识,才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所谓“知之深,则爱之切”;另一方面,情感和意志又会影响认识活动的进行与发展,情感和意志既在人的认识中起过滤和动力作用,又是衡量人的认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样,情感也会对意志行为产生推动作用,而意志行为又有利于情感的丰富和升华。

2.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个性具有独特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自我意识等。个性倾向性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制约着所有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个性积极性和个性的社会实质。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它反映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如有的人朴实肯干,有的人懒散拖拉;有的人大公无私,有的人斤斤计较。幼儿期的孩子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心理特征差异,如有的幼儿性子慢,喜欢独处,喜欢玩很安静、有秩序的游戏;而有的幼儿性子急,上课总坐不稳,喜欢玩热闹、活动量大的游戏。

虽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心理现象的两个组成部分,但它们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它是在个体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例如,经历了生活的磨难的人深刻认识克服困难的重要意义后,在性格上会变得更加坚强与勤奋。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不断影响着心理过程,使心理过程带有个人的色彩。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时,细心的幼儿与粗心的幼儿同样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观察,但是分析两名幼儿的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时会发现,细心的幼儿观察时会很耐心、细致,能观察到事物的细节部分;粗心的幼儿虽然也能按教师的要求观察,但仅限于对教师要求中指出的观察点或者自身的兴趣点进行快速浏览。

人们复杂的心理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心理与现实的世界有什么联系?接下来,我们将探索心理的实质。

(二)心理的实质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反射式的活动。近代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从科学上发展了反射的概念,把反射的原则推广到脑的全部活动,即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上,并使它成为说明心理现象的基本原则。谢切诺夫在他的名著《脑的反射》中指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生活的一切活动,就其发生的方式而言,都是反射。”巴甫洛夫也对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进行了长期的科学实验研究,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科学地阐明心理现象奠定了基础。从心理本质而言,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心理是脑的机能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进程中,人脑不断地发展进化,结构越来越复杂,机能越来越完善,其中大脑是最重要的心理器官。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储存和发布各种信息。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把得到的刺激信息通过神经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的加工、整理,做出决策,然后发布信息,控制各器官和各系统的活动。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状况又通过信息环路反馈给大脑,以便对活动做出调整。

人脑的发育成熟制约着人的心理的产生、发展,人脑的发育成熟和神经系统机能的不断完善,为心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如果人脑在发育成熟过程中受到损伤或由于病毒引起病变,会引起人的部分心理机能的丧失。如19世纪的法国医生布罗卡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一些病人大脑左半球额下回的一个区域受损伤后,不能说出复杂的语言,也不能自由地表达思想。后来人们把这个区域叫做布罗卡区,也称运动语言中枢。

幼儿的脑正处于快速发育的阶段,需要丰富的环境刺激和充足的营养支持。成人一方面要为幼儿的脑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做好幼儿的保育工作,避免其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受到病毒侵害或外力的伤害;另一方面,要为幼儿创设安全、富有童趣的成长环境,促进幼儿大脑的健康发育。

2.人的心理活动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

客观现实是独立于个体之外的事物,它包括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类的各种活动,这些都是不依赖于人的心理而存在的客观事物。人在与客观事物的接触中,通过感知觉获得信息,使人的心理有了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思维的加工,人的心理内容变得日益复杂多样。因此,没有客观现实,人脑也不可能产生心理。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对涉世未深的幼儿来说是陌生、充满新鲜感的,因此也引起了幼儿浓厚的探究兴趣,看见什么新鲜事物都要问一问、都想上去摸一摸,希望能获取关于这个世界的更多信息。幼儿教师和家长要顺应幼儿的这种探究需求,引导幼儿学会在周围熟悉的生活世界里发现有趣的新事物,通过深入探究来满足心理发展的需要。此外,还可以借助带领幼儿外出旅游、参观的机会,利用新环境的丰富刺激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创设必需的条件。

3.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人心理反映的对象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与动物不同,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而是根据人在实践中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反映客观世界的。例如,研究发现,在婴儿早期,他们能够辨识一群猴子中不同猴子的脸,但不能清楚辨别他的妈妈和其他成人的脸。但到了婴儿后期,在适应人类生活的过程中,婴儿这种辨识动物脸谱的能力逐步退化,而选择性发展了专门辨别人脸的能力。

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个人的需要、情感、态度、经验等方面,使人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样的事物的认识,在不同时间、地点和心境下,也会有很大差异。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人能根据既定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和改造世界,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例如,同样看到路边的一棵苹果树,喜欢吃苹果的路人想的是怎样才能摘到树顶的苹果;而农业技术员会考虑这是什么品种的苹果,如何提高其挂果率、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园林设计师则考虑这种苹果树是否也可以用来做路边的景观树的问题;如果是幼儿园的孩子们,他们会趴着看树干上排队爬行的小蚂蚁,想法弄清楚小蚂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由于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选择使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了差异性,因此,每个幼儿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心理世界。幼儿教师和家长不仅要了解幼儿的心理规律,还要深入了解不同幼儿的不同想法,为幼儿创造条件满足不同幼儿心理的选择性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4.个体的活动是实现主体同对象世界联系的中介和桥梁

人作为一种高等社会性动物,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起到制约作用。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辽宁农村的一个猪圈里发现了夹在猪群里和小猪们一起挤在母猪身上吃猪奶的9岁女孩王显凤。因为从小就无人照看,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长期与猪群为伴。这个女孩被发现后,心理学家对她的心理发展情况进行了测查,发现虽然9岁的王显凤各项遗传指标正常,但是由于她缺少了与人的交往,她的心理发展明显异常:她不辨男女,不识颜色、不分大小、不懂高低、词汇极为贫乏,无羞耻感、孤独冷漠、不与人交往。智商测试为39,成为比较典型的智残儿童。心理学家对双生子的比较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即使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双胞胎的兄弟或姐妹也会由于个人实践活动的不同,在世界观、价值观、创造力等方面都会有很大差异。

幼儿园教育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是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特设环境,在幼儿园中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科学设计适合幼儿参与的活动,通过创设有吸引力的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心理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