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生儿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新生儿指自脐带结扎至出生后满28天的幼儿。

(一)新生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从胎儿到新生儿期,幼儿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会影响到自己弱小的生命,所以他们就必须学会适应新的生活,而在适应新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

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表明: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的许多本领。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

资料卡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1)吸吮反射:**、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等,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能使新生儿找到食物。

(2)眨眼反射: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

(3)怀抱反射:当新生儿被抱起时,他会本能地紧紧靠贴成人。

(4)抓握反射:又称达尔文反射,物体触及手掌心,新生儿会立即把它紧紧抓住。4~5个月消失。

(5)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会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这样,5个脚趾形成扇形。6个月左右消失。

(6)惊跳反射:又称莫罗反射。以水平姿势抱住婴儿,如果将其头的一端向下移动,或朝着婴儿大喊一声,他的双臂会先向两边伸展,然后向胸前合拢,做出拥抱姿势。此种反射从出生持续到6个月左右。

(7)击剑反射:又称强直性颈部反射。当新生儿仰卧时,把他的头转向一侧,他立即伸出该侧的手臂和腿,做出击剑姿势。4个月消失。

(8)迈步反射:又称行走反射。大人扶着新生儿的两腋,把他的脚放在其他平面上,他会做出迈步的动作,好像两腿协调地交替走路。2个月消失。

(9)游泳反射:让婴儿俯伏在小**,托住他的肚子,他会抬头、伸腿,做出游泳的姿势,如果让婴儿俯伏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6个月消失。

(10)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轻时,他会打呵欠。

(11)蜷缩反射:当新生儿的脚背碰到平面的、类似楼梯的边缘时,他本能地做出像小猫那样的蜷缩动作。

(12)身体直向反射:转动婴儿的肩或腰部,婴儿身体的其余部分会朝着相同的方向转动。在初生到12个月的婴儿身上可见到这种反射,其机能是帮助婴儿控制身体姿势。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有着自己不同的性质:①有些对新生儿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有现实的意义,如吮吸反射;②有些对新生儿的生存没有实际意义,但它们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却有着自己的意义,如抓握反射,因为人类祖先需要抓握、爬树来保护和维持生命;③有许多先天带来的无条件反射,在婴儿长大到几个月时,会相继消失,如迈步反射。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新生儿明显的条件反射的产生,约在婴儿出生后两周左右。由于婴儿的大脑皮质和分析器有一定的成熟度,因而开始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

儿童最初的条件反射是由母亲的喂奶姿势引起的食物性条件反射。在这种条件反射形成以后,每当母亲把他抱在怀里时,他就会积极地去寻找母乳,于是母亲高兴地说:“小家伙知道要吃奶了。”这种最初的条件反射是很低级的,适应性很差。但对婴儿来说却是一个新的事物,是由脑来实现的一种信号机能,它反映和揭示了刺激物的意义,从而使人能根据事物的信号和意义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可以说条件反射的产生是儿童心理发生的标志,也标志着作为个体的人的心理、意识的最原始的状态。

新生儿的条件反射具有一些特点:①形成速度慢,要求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甚至超过百次;②形成后并不稳定,如不继续练习就容易消失;③不易分化,如并非对母亲各种抱的姿势都能产生条件反射。

3.认识世界的开始

儿童出生后就有感知觉。他会看,会听,会尝味道,会闻气味等。新生儿不但会看眼前的物体,而且会对看到的物体有选择性。他们爱看颜色鲜艳、轮廓清楚的东西,还最爱看人脸。家长可以对新生儿进行一些视觉训练:让婴儿保持仰卧,在他胸部上方20~30厘米处,最好用红颜色或黑白对比鲜明的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并训练他的视线随物体做上下、左右、圆圈、远近、斜线等方向运动,这种视觉训练可以刺激视觉发育,发展眼球运动的灵活性及协调性。

新生儿也会听,他们爱听柔和的声音,优美的乐曲,最爱听人的声音,特别是妈妈的声音和提高音调的说话声。出生后2~3天的新生儿,会对某些声音做出把头转向声源的动作,最初的动作是非常轻微的,以后逐渐加强和发展。

资料卡

新生儿的听觉训练

家长可在婴儿周围不同方向,用说话声或玩具声训练婴儿转头寻找声源。母亲的声音是婴儿最喜爱听的声音之一。母亲用愉快、亲切、温柔的语调,面对面地和婴儿说话,可吸引婴儿注意成人说话的声音、表情、口形等,诱发婴儿良好、积极的情绪和发音的欲望。可选择不同旋律、速度、响度、曲调或不同乐器奏出的音乐或发声玩具,也可利用家中不同的物体敲击声,如钟表声、敲碗声等,或改变对婴儿说话的声调来训练婴儿分辨各种声音的能力。当然,不要突然使用过大的声音,以免婴儿受惊吓。

(资料来源:宝宝树网站,《0~3个月婴儿训练方案》,2007-10-27)

孩子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味觉。据观察,出生1天的孩子,就能分辨出不同的味道。甜的水,他会用力去吸;而味道比较淡的,他的吸吮力量减弱。出生2~3天的新生儿,对蔗糖水吮吸的时间长,吮吸时停顿次数少,停顿时间短。新生儿也能辨别奶的味道。刚出生4天的孩子,在医院吃惯了牛奶,就不要人奶了。如果在医院吃的是某种品牌的奶粉冲成的奶,回家后,只接受这种奶,拒绝别的奶。成人在喂新生儿吃东西时,如果孩子拒绝吃什么东西,必须立即引起警觉,检查食物的质量。

新生儿的嗅觉,比味觉稍有逊色。但从出生起,对不同气味也有反应。新生儿会把头转向发出气味的方向,去闻某种气味,或者把头转向离开发出气味的方向,避开另一种气味,同时心率加快,有时出现全身性运动,如踢脚等。新生儿从出生6天左右开始,就能够敏锐地嗅出妈妈的奶的气味,夜里醒来,还闭着眼睛,就把头转过去,用嗅觉找妈妈的奶。许多孩子白天可以跟别人,但夜里必须找妈妈。

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明显的注意发生,是在满月之前,大约2~3周时。这时孩子可以对出现在眼前的人脸或手注视片刻。再大一点的孩子,会用双眼跟随慢慢移动的物体,但如果物体移动出他的视野,就不再去看。同样在出生后2~3周时,听到拖长的声响,会停止一切活动,安静下来,直到声音停止。到出生后第4周,成人对孩子说话,也会引起同样的反应。

注意的出现,表明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选择性反应,他注意某些东西,同时不注意另外的东西。人生最初的这种选择性反应,正是人的心理对客观世界有能动性反应的最初表现。

4.人际交往的开端

孩子从出生时就表现出和别人交往的需要,这是人类特有的需要。新生儿和别人的交往是通过情绪和表情来实现的。出生后第一个月内,孩子逐渐和母亲“用眼睛对话”,或称眼神交流。在吃奶时,他的眼睛时不时地看看母亲。他看着妈妈的脸,暂时放下了**,小手、小脸也不动了。新生儿对母亲的凝视虽然非常短暂,但十分宝贵,这是充满亲情的交流之始。稍长大些,孩子在吃饱睡足时看见人脸会发出愉快的情绪反应,在困倦或饥饿时,看见人脸也会暂时地发出愉快的情绪反应。孩子最初的愉快情绪反应,并不是像成人或大一些的孩子那样,对人微笑,而是拍动手腿的动作反应。新生儿的笑,更多属于生理性的笑。孩子生后一周左右,吃饱睡足,或听见柔和悦耳的声音时,脸上会有类似微笑的表情,但那是自发性的笑。出生第3~5周,在清醒的时间内,会有诱发性的笑。例如,轻轻地抚摸新生儿的脸颊,他会微笑,这是反射性的笑。新生儿更多的情绪表现是哭,其中大量是生理性的哭,反映他身体的各种不舒适,如饿了、渴了、困了、由于刺激太多而疲劳等。新生儿也会养成一种条件反射,那就是要成人陪伴,要成人抱。这也是他要求与人交往的情绪表现。

新生儿是天生有情的。新生儿找不到母亲,会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有一位母亲,在孩子出生后8天时,患了感冒,于是她戴上了口罩。当她同往常一样抱孩子,要给他喂奶的时候,孩子频繁地看她的脸。妈妈发现,孩子吃奶少了,变得入睡困难,睡觉也不那么安稳,睡眠时间也短了。看来,新生儿发现了母亲的异样,因而心神不定,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二)新生儿的教养

新生儿具有很大的潜力,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这些潜力可以被提早发掘。大量事实表明教育与不教育是完全不一样的。教育应从零岁开始。我国古代史学家司马光曾说,周初的周成王出生以后“赤子而教”,即还在襁褓中就对他进行教育。而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证明:赤子而教非但可行,而且必行。

1.教育应从零岁开始

大量的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即使是新生儿,已经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了。首先,新生儿一出世就能进行某些视觉活动。刚生下来的宝宝对光线已有反应,虽然还不会双眸同时盯住一个物体,但是他确实会随着移动的灯光转移视线。出生后2周的孩子看妈妈脸的时间比看生人脸的时间要长。其次,新生儿听觉能力也发展起来了。刚出生后几个小时的孩子就能感觉某些声音,对不同强度的声音有不同的反应。

不要以为对婴儿只有生活照料的义务,其实,孩子在不断地学习,在与周围事物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地建立条件反射。孩子在生活中学到的东西,对于他将来的发展会起什么作用,孩子是不知道的,这个责任应由父母来承担。例如,每天用温水轻柔地给孩子洗脸,他会安静、愉快地和大人配合;如果采取粗暴、强迫的方式,几次后,他就会怕洗脸,只要发现准备洗脸,就会大哭起来。

2.正确对待孩子的哭

作为父母要经常抱抱新生儿,并尽量及时地对他的哭作出反应。随时检查孩子哭是否有造成孩子烦恼的明显的原因,如果找不到也不要惊慌,可以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年人或专家检查。新生儿的哭看上去很普通,大家司空见惯,但其中也有不少学问,年轻父母不可不重视。

多数情况下,婴儿的哭声是一种复杂的听觉刺激,强度有大有小,从哼哼唧唧的啜泣到声嘶力竭的大哭,报告着婴儿不同程度的痛苦。当孩子哭起来时,首先应该根据哭声的大小寻找原因。饥饿、尿湿尿布、想要抱和因为清醒的时间过长引起疲劳的哭声一般不太大;剧烈的、声嘶力竭的哭声则往往由疼痛引起。生理需要是导致婴儿啼哭的重要原因,如饥饿、冷、热、突然发生的巨大响声、导致疼痛的刺激等。婴儿在光和声音刺激时的反应并不总是相同的,当他们处于安静的清醒状态时,对色彩鲜艳的东西或玩具喇叭的反应可能是感兴趣和愉悦,但是当他们感觉不舒服时,朝他们摇摇棒会使他们大哭一场。

资料卡

孩子哭时该怎么办?

把孩子抱起来摇动或来回走动。这种办法可以使孩子与亲人身体接触并获得身体直立姿势和身体运动的机会,是安抚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用襁褓包裹孩子。由于这种方法限制了孩子的运动,使孩子感到暖和,常可制止啼哭。

给孩子含一个奶嘴。吸吮可以降低婴儿的生理激活水平。

以温和的口气和孩子说话,或让孩子听有节奏的响声。持续、简单、有节律的声响,如摇棒、带响声的玩具和悠扬的音乐,比断续的声响更有效。

把孩子放在小车里摇动。有节律的摇动可促使婴儿睡觉。

按摩孩子的身体。用连续、轻微的动作按摩婴儿的躯干和四肢,这种办法在一些东方国家很流行,它可以使孩子的肌肉放松,使他们感觉很舒服,从而停止啼哭。

(资料来源:陈会昌,《0~1岁婴儿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空间,2010-06-18)

3.帮助孩子发展特定的技能

每天让孩子俯卧几次,有助于他抬头。如果总让孩子仰卧,就不利于练习这个技能,由于视力受到限制,使他产生兴趣的视野只限于一个狭窄的空间。因此,应经常把他抱起来,为了适应各种位置的变换,他的身体对各方面的反应会得到锻炼,还可激发孩子对外界环境的兴趣。此外,继续定时放胎教音乐和一些舒缓的儿童音乐,有助于孩子听力和音乐能力的发展。父母应经常利用换尿不湿、喂奶等时机与孩子交谈,虽然他听不懂,但他会很乐意听,并感到非常愉快,有时甚至会向你微笑。

4.激发婴儿对外界环境的兴趣

新生儿已表现出能与人简单交往的迹象。第一,他从出生第一周开始就会看抱他的人的眼睛。第二,当他看人脸或人的照片和图片时,他会露出微笑。为了发展孩子的探究兴趣,鼓励他的好奇心,最好在孩子摇篮周围提供几个好的脸谱玩具,或用一天变换几次孩子位置的办法,给他换换景物。悬挂脸谱玩具应在孩子床的左侧或右侧,最好两侧都有,不应悬在孩子的正上方。另外,当孩子快满月时,清醒时间相对长些,可以给孩子手、脚套上宽松的松紧带,用细绳将松紧带与悬挂在孩子上方的铃铛相连,当孩子运动手脚时,就会牵动铃铛发出声响,这时孩子既可以感知自己与外界事物的联系,发展其最初的思维能力,又可以激发他活动手脚,增加探究外界事物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