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教育活动指导

平面图形的教学在小班和中班进行,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要让幼儿充分的感知和比较,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教育目标

(一)小班

认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能正确配对、指认、命名。

(二)中班

1.认识长方形、椭圆形和梯形,能正确说出名称和认识图形的基本特征(如长方形有4个角,4条边,4个角一样大,2条边长,2条边短,对着的2条边一样长),能从周围环境中取出和图形相似的物体。

2.能不受颜色、大小及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辨认和命名图形。

3.初步理解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如1个正方形可以分成2个长方形和4个小正方形等,并能运用图形按要求或自由拼搭。

二、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教育方法与步骤

(一)初步认识平面图形

根据幼儿心理和认知发展的特点,认识平面图形(以下简称“图形”)的教学,首先要让幼儿感知图形,获得有关图形的感性经验,再进行配对、指认、命名等认识活动。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让幼儿运用观察、触摸等感知觉对图形进行感知,感知对象的选择应尽量接近幼儿的生活,选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在幼儿有了一定的感知经验后再采用标准的图形进行教学。通过感知认识图形对幼儿园各年龄班均十分重要,尤其在小班应主要运用这种方法认识新的图形。例如,小班幼儿认识圆形,教师先让幼儿观察飞盘(或圆盘子、圆盒盖等),提出“这飞盘是什么形状的?”并让幼儿用指尖沿着圆形边缘和面触摸,让幼儿感知到飞盘的面是平的,边缘是光滑的,它是圆形的。接下来,分发给每个幼儿一个圆形硬纸片(或塑片),让他们反复充分地观察和触摸,在获得清晰体验的基础上,再让幼儿描述自己对图形触摸后的感受并说出名称。

(二)进一步比较认识图形

当幼儿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的时候,就可以让幼儿运用比较法来认识图形。通过对新图形和已经认识的图形之间的观察比较,找出两个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新的图形,掌握新的图形名称及其特征。这种方法多用于中班认识新图形的教学,例如,认识长方形,可以把长方形和已经认识的正方形进行比较。应使用长方形的宽和正方形的边一样长的两张图形进行重叠比较(长方形在下面,正方形重叠在上面),这样可以明显地看到长方形有两条相对的比较长的边,这是长方形的主要特征。这时,再让幼儿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都有4条边和4个一样大的角)和不同点(正方形的4条边都一样长,长方形有2条对着的边长,有2条对着的边短),从而认识长方形的基本特征。同样也可用圆形和椭圆形的比较来认识椭圆形及其特征。

(三)抽象概括图形基本特征

在幼儿对图形有充分感知和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让幼儿认识图形的基本特征。图形的基本特征主要指图形的边和角的数量。例如,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4条边一样长,4个角一样大等。对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是对图形认识的进一步抽象概括,它不仅是感知和命名图形,而且是能理解图形特征的一些简单规律。教学时,应告诉幼儿图形的边是指什么,什么是图形的角,让幼儿数一数有几条边,有几个角,它们是不是一样长或者一样大。然后再让幼儿观察不同大小和颜色的同一种图形,分别讨论它们的边和角的数量,巩固对图形基本特征的理解,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四)理解图形守恒

对图形的分类操作活动,是感知集合的重要教育内容,也是帮助幼儿巩固对图形的认识,理解图形守恒的基本方法。图形守恒是指幼儿能不受图形的大小、颜色和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辨认和命名图形。幼儿对图形守恒的理解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因此,在图形分类的活动内容上,应视不同年龄班和幼儿已有的知识水平有所区别,并逐步增加难度,提高要求。例如,最初对相同颜色的不同图形分类,让幼儿进行操作分类,然后讨论操作分类的结果。讨论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并说出理由。例如,教师取出1个钝角三角形和1个等腰三角形,问幼儿“这两个形状看上去不一样,它们大小不一样,样子也不一样,你为什么把它们分在一起呢?”这类问题,能引导幼儿从基本特征上确定形状的名称,得出“它们都有3条边,3个角,所以都是三角形”的结论,达到不受外部因素(颜色、大小及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辨认图形的目的。继而对相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图形分类,即同类图形中有大的和小的;然后再增加颜色的干扰因素,即同类图形都有大小和颜色的不同;最后让幼儿对不同颜色、大小的不同图形自定分类标准自由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

(五)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

幼儿对图形进行分割和拼合的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其对图形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帮助幼儿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起到培养幼儿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促进思维灵活性发展的效果。进行分割和拼合的活动时,内容上应从简单到复杂,先等分,后不等分;先2等分,再4等分。步骤上,先分后合。方法可先由教师讲解演示,说明如何分合图形,后让幼儿操作练习,也可先启发幼儿自己探索如何分合图形,教师再做必要的解释或示范。但不论用何种方法,均应通过分合的操作活动,重点让幼儿理解一种图形和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并让幼儿知道整体可以分成部分,部分合起来还是原来的整体,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体。

例如,在进行二等分内容的活动时,教师可用一张正方形纸,上下边对折成两个长方形并剪开,让幼儿清楚地看到一个正方形可以分成两个一样大的长方形。再让幼儿看一下两个长方形拼合起来,是否还是原来的正方形。继而可发给幼儿每人一张正方形纸,请他们用折叠的方法分成两个部分,鼓励他们探索和老师不同的新方法来分割图形(对角折成两个一样大的三角形)。最后讨论操作结果,明确两种不同的分割方法,都可使正方形变成两个一样大的不同的图形,并用拼合的方法验证结论的正确性。以上的教学过程,也可改为先由幼儿操作探索,但教师要明确地提出要求:用折叠的方法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一样大的图形,引导并鼓励幼儿为此做出思维上的努力。此后,可让幼儿自己探索长方形、圆形等的2等分、4等分。还可以发给幼儿每人4块同样大的直角三角形,请他们拼出正方形、长方形和梯形。

(六)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游戏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其更好地投入到游戏中。对图形的认识离不开具体的操作材料,对于幼儿认识图形的活动而言,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游戏和操作活动。

涂色游戏。按教师口头要求或范例,将不同的图形涂上各种颜色。

拼图游戏。给幼儿提供各种图形卡片或七巧板,让幼儿按照范例图或者自由发挥拼图。幼儿自由拼图,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活动,它不仅起到了复习对图形认识的知识,理解图形之间关系的作用,也是发展幼儿想象力的有效手段。

折叠游戏。给幼儿提供几何图形纸(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让幼儿折叠分割成各种几何图形,以巩固对图形之间关系的理解。

寻找图形游戏。即根据教师说出的图形名称或特征,找出相应的图形。还可以提供给幼儿由各种图形组成的图样,让幼儿从中找出什么图形有几个。图样的简繁程度,应在幼儿已经认识的图形及数的范围之内。

三、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教育活动示例及分析

(一)示例一:有趣的图形

续表

续表

(示例改编自:江西教师网,http://www.jxteacher.com)

(二)示例二:图形王国中的梯形

续表

续表

(示例改编自: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