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的教育活动指导
基数是表示物体数量的自然数。认识10以内基数是最简单的初步的数学知识,是幼儿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幼儿园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
一、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的教育目标
(一)小班
1.会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数量并说出总数,初步理解5以内基数的含义。
2.能用比较的方法体会5以内物体数的多少。
3.能按数(5以内)取物。
(二)中班
1.能够正确点数10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正确认识10以内数的实际含义。能按数(10以内)取物。
2.知道10以内相邻数多“1”和少“1”的关系。
3.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或排列方式等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4.认读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会用数字表示物体数量。
(三)大班
1.大班幼儿能进行10以内的倒数、顺数;学习按数群计数。
2.能正确区别10以内的单数、双数。
3.认识10以内三个相邻数的关系。
二、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的教育方法与步骤
(一)按物点数
教师可使用讲解演示法教幼儿点数物体。教师先把物体排成一排,再从左往右,一边点着物体一边说着数词,在示范时,教师可以采用边出示实物边数,也可以采用边移动物体边数的方法。在幼儿学会手口一致地点数后,要使幼儿知道数到最后的一个数,就是物体的总数。因此,教师注意提醒幼儿,在每次点数完毕后,说出物体一共是多少个。
(二)运用各种感官计数
运用听觉感知物体数量,即让幼儿边听声响(如响铃声、拍手声、跺脚声等)边数数。
运用触摸觉感知物体数量,即让幼儿通过用手触摸物体,在不用眼睛看的情况下来确定物体的数量。
运用运动觉感知物体的数量,即让幼儿数自己动作的次数。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教幼儿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来感知物体数量。如按声响次数跳相应几下。
(三)按物取数
如教师可以在桌上分别摆着小熊、小猫、小狗等玩具若干个,然后请小朋友按教师要求轮流取出相应数量的玩具,如2只小熊、4只小猫、3只小狗等。
(四)认识10以内相邻数多“1”和少“1”的关系
教师可以运用教具演示对相邻的两个数进行比较来学习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教师先出示两组数量相等或者数量相差为1的教具,启发幼儿用“添上”(加上)和“拿走”(减去)的方法使两个数由相等变为不等,或由不等变为相等,使幼儿理解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多1”和“少1”的关系。
(五)数的守恒
在教学活动中,可先用改变同样大小、形状、颜色物体的排列形式来学习数的守恒。然后再用不同计数对象、对象的不同大小、不同颜色和不同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进行守恒练习,使幼儿正确地判断物体数量,掌握数的守恒,真正地理解数的意义。
(六)认识三个相邻数
在学习三个相邻数之前,一般应该先复习两个相邻数的比较,从直观入手并结合数字进行。运用启发探索方法,可以使幼儿运用相邻数的规律去认识新的相邻数,幼儿知识的正迁移和推理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三、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的教育活动示例及分析
续表
(示例引自:徐苗郎《我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