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幼儿教育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一、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幼儿教育?
(一)什么是教育
“教育”,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每个人都能从自身的经历中体味到教育的意义。的确,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从一个不谙世事、尚未开蒙的乳婴,到渐懂人事、初步适应社会生活,以致掌握丰富的知识、技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教育的结果。教育使我们能够长大成人。离开了教育,我们只能长大,而不能成人。“人是需要教育的唯一的生命。”[1]“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2]
那么,究竟什么是教育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真要回答却并不容易。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这是必须弄清楚的第一个问题。
对教育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我们先来考察广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广义的教育可视为孩子的一种社会生活经历或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杜威)一个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其弱小的生命就开始与周围环境互动,“从认识自己开始,然后打开与他人的关系,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的旅程。”[3]与此同时,这一经历也是孩子接受来自外部各方面影响的过程。在家里,父母长辈精心地哺育关照、言传身教;在社会上,各种环境设施、大众媒介、人际关系对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学校里,教师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其施加影响,以将其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不难看到,家庭的养育寄托着亲人的期望,周围文化的熏陶渗透着社会的要求,学校的培养既承负着国家的使命,也给生命的旅程以光亮。正是这种带着期望、要求、使命、启迪而进行的人类社会活动唤醒了孩子内在的精神,发展了孩子的潜力,促使孩子朝着符合社会期待的方向发展,把本是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社会的一员,促进个体生命实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从这一意义上可以看到,“教育行为与其他行为(如经济行为、法律行为等)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行为的首要意义和直接目的。”[4]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5]
与广义的教育相对的是狭义的教育,即仅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比较起来,学校教育由专业的教师承担,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很强,是一种可控性很高的、规范的教育,一般来说,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相对较零散、不系统、不规范,因此其效果有很大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学校教育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这里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
一是不论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教育,都是有目的的,不论其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无目的的、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一切社会里盛行的教育,是为了一切社会目的服务的。不管这个事实是令人叹息的,还是令人称赞的。”[6]我国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这是决不能含糊的。
二是所有一切教育的发展都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不可能超越一切,如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而同时,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通过传播知识、技术、观念、文化,通过培养人、造就人,又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教育既可能推动也可能阻碍社会的发展。正因为此,任何国家要发展、民族要进步,都会狠抓教育。
(二)什么是幼儿教育
1.关于幼儿教育的概念
理解了教育这一概念后,再来看看何谓幼儿教育。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两点,一是人的年龄阶段划分,二是教育对象的阶段划分。
人一生按年龄可分为若干阶段,如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幼儿是对3~6岁年龄阶段儿童的总称。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年龄特征、不同的需要。因此,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教育必须分阶段进行(参见图1-1)。
图1-1 教育的分类
什么是幼儿教育呢?如图1-1所示,幼儿教育是对3~6岁年龄阶段儿童所实施的教育的总称。0~3岁阶段的教育称为婴儿教育,与幼儿教育共称为学前教育或早期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后一阶段,前与0~3岁婴儿教育衔接,是婴儿教育的继续;后与初等教育衔接,为幼儿上小学以及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幼儿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说,幼儿教育是能够发掘幼儿自身潜力和可能性,促进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各方面发展,为其现实的发展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基的所有社会活动,包括在家庭中、社会中、各类幼教机构中进行的所有这一类的活动。比如,幼儿在与家人的共同生活中,接受父母长辈的影响,或在成人的带领下参加社区活动,去旅游、参观、看电影、参加节日庆典等,都属于幼儿教育范畴。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仅指幼儿园教育(或其他名称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
2.关于幼儿园教育的概念
幼儿园教育是在幼儿园——幼儿公育的专门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在我国归属于学校教育系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和学校教育一样,幼儿园教育也具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例如,它是由专业、专职的幼教人员实施的,具有其他形式的幼儿教育所不具备的专业性;幼儿园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可控性强、有效性高,等等。不过,幼儿园教育也有自身先天的不足之处。例如,教师与幼儿之间没有亲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教师缺少像家长那样的与幼儿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幼儿园的教育生活与幼儿的实际生活之间的融合度低于家庭与社会,等等。因此,必须重视幼儿园教育与其他形式幼儿教育的联系与配合,而决不能把幼儿园教育狭隘地理解为仅仅是在幼儿园内进行的或仅仅是依靠幼儿园的力量来完成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具有自身的不同于中小学教育的特殊性。由于3~6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与学校教育的对象——青少年是不同的群体,幼儿有特殊的需要,不仅在身体发育方面需要成人的精心照顾和保护,属于“社会上最脆弱的群体”[7],还在学习与发展上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幼儿园教育的形式、内容、方法等与小学完全不同,它具有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与家庭社区紧密配合、重视一日生活等特点,决不能把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幼儿园教育属于正规幼儿教育形式,而其他幼儿教育形式属于非正规幼儿教育(如社会上的各种幼儿学习机构的教育活动,常见的“游戏班”“幼儿塾”等)和非正式幼儿教育(如家庭教育、社会科技文化设施、传播媒介的教育活动等)。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最能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要求,在整个幼教系统中具有导向、辐射作用,对其他各种形式的幼儿教育具有示范、指导、聚合的功能,对提高我国幼教的整体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必须注意,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地位决不意味着能够以老大自居而贬低其他幼教形式。积极地推动各种幼教形式的联动发展、取长补短、协同作战,应是幼儿园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什么是教育学?什么是幼儿教育学?
如前所述,教育是一种纷繁复杂的、以育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但是,怎么保证教育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呢?显然,必须对所育的对象——“人”有深入的研究,掌握这一复杂活动的规律。因此,可以说,教育学就是这样一门研究学生的学问,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由于教育的复杂性,教育学出现了许多分支,分别研究教育的不同方面。如根据研究对象的年龄段不同,分为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研究初等、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等;根据研究的范围不同,分为学校教育学、社会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分为教育原理学、教育管理学、教学法学、教育史学等。因此可以说,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总称。
不难看出,幼儿教育学是学前教育学的一部分,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幼儿教育学就是专门研究3~6岁幼儿,研究其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理解上述概念时,无论是教育学还是幼儿教育学,其概念的核心都是研究教育的对象,具体地说,就是研究儿童。关于这一点,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地指出:“教育,这首先是人学!”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也说:“教育学就是迷恋儿童成长的学问。”这样来理解教育学、幼儿教育学概念的话,有利于避免把教育规律理解为一套可驾驭一切教育实践的锦囊妙计、一套据此就可以教育好一切儿童的僵化不变的宝典;有利于明确教育学、幼儿教育学决不仅是研究“教”的规律,而更应当研究充满不确定性的、发展变化着的儿童。
三、幼儿教育的意义
幼儿教育对幼儿个体成长、对幼儿家庭的幸福、对国家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成为有健康的身体、发达的智能、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等良好素质的社会成员,这个变化主要是靠各阶段的教育来实现的,其中幼儿教育的奠基作用至关重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01年世界儿童状况》中指出:“固然任何时候增进孩子的健康和发育的行动都不是徒劳之举,但是如果孩子出生后没有一个好的开端,那么他们可能永远也不会充分挖掘或实现自身的潜能了。”从婴儿期到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大脑发展最快速的时期(参见图1-2)。
图1-2 人体各部分的发展速率
因此,幼儿阶段成为人生重要的启蒙期,是人的语言、认知、情绪情感等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如果人的终生学习是一个旅程的话,早期学习对决定这一旅程的方向具有重要作用”[8]。陈鹤琴先生说:“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习惯、言语、技能、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在这一阶段接受科学的幼儿教育,不仅能为幼儿开启良好的人生开端,还能够为其未来——近则为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远则为其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教育的主要基础是在5岁前奠定的。你们对5岁前儿童所做的一切,就是整个教育过程的90%。而以后是继续教育人、造就人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福禄贝尔说:“幼儿园是儿童圆满的个人生活、快乐的社会生活、自由的公共生活和和睦的人类生活的真正源泉。”
幼儿教育承载着无数家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向早期教育延伸,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优质的幼儿教育,获得健康的成长。于是,幼儿教育便与千家万户的幸福连接在一起,与无数家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息息相关。同时,在培养幼儿的过程中,紧密的家园合作传播着科学育儿的先进理念与方法,提升着家庭的文明程度与教育水平,这一切都使幼儿教育成为十分重要的民生工程和社会公益事业。
幼儿教育关系着国家的兴旺与民族的未来,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在世界各国,幼儿教育都被作为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无论美、英等发达国家,还是巴西、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都实施了大力普及幼儿教育的国家行动计划,以助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人才,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根本途径。幼儿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民教育的第一阶段,对振兴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在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中,幼儿教育居于重要位置是不言而喻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所指出的那样:“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在社会中,教育被誉为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幼儿教育事关幼儿的受教育权利,事关幼儿接受教育的公平机会,事关消除贫困的代际传播和推动个人发展的起点公平,承载着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使命。同时,一些研究还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儿童早期教育上每投资一美元,未来就可节省政府七美元的开支。因为接受过较好早期教育的儿童较之未受过教育的儿童在其成年后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更好的表现,从而使得各级学生的辍学率、社会福利开支和犯罪率都下降,所以节省了政府的开支。即是说,幼儿教育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安康,能降低社会治理的成本,让社会的投入获得高效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