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教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
幼儿教育学是从人们教育幼儿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一说到理论,你也许会立刻联想到那些艰深的、抽象的、枯燥无味的条文而顿生畏惧之情。其实,幼儿教育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并不深奥神秘,它的理论常常寓于日常生活中,甚至从你身边,从你十分熟悉的现象中,以生动、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只是因为你还不熟悉它,而没有意识到、觉察到罢了。
也许你看到过、听说过、经历过……
情景一:父母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中了一件玩具,而父母认为不适合,就不给他买。于是孩子往地上一躺,大哭大闹起来,父母怎么劝告都无效,场面难以收拾……孩子为什么会变得这样任性?是孩子天生一个犟脾气、不听话吗?对这样任性的孩子该怎么办?如果父母迁就顺从,要啥买啥,或者打骂威胁,强令其服从就能解决问题吗?——幼儿的任性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家庭教育方式一贯不当而逐步累积成的恶果。父母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溺爱”或“专横”等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孩子的任性是难以纠正过来的,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也是不可能的——幼儿教育学关于幼儿性格形成理论如是说。
情景二:孩子们正在沙堆边玩游戏,他们用沙筑小山、挖地道,玩得很开心。可是妈妈们走过来一看,责骂道:“沙子有什么好玩的?只知道玩怎么行?回家去学习!”说完便各自拉着自己的孩子往家里走……幼儿是怎样学习的?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不是学习?玩沙这类游戏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有没有意义?——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的,而不是像中小学生那样主要通过书本、上课来学习。游戏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学习活动。玩沙这一类游戏极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等,是很有意义的活动——幼儿教育学的游戏理论如是说。
情景三:“你看,小军画得多好,你怎么画得这么差?你别去玩了,就在这儿画吧。”老师对小红这样说。小红沮丧地留下来继续画,眼睁睁地看着别的小朋友玩。第二天小红怎么也不肯去幼儿园,后来虽然在妈妈的强迫下去了,但是整天闷闷不乐,做什么事都畏畏缩缩的,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每个孩子都必须画得一样好吗?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孩子对吗?幼儿园的艺术活动只是为了训练画画技能吗?——幼儿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可能表现在某一能力的强弱不同,也可能表现在个人能力的强项弱项各不相同。教育必须尊重这一差异,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幼儿将伤害许多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每一个幼儿,无论其能力强弱与否,都应当受到尊重,其学习、游戏的权利都必须得到保障。幼儿园应当创设有利于幼儿展现与发展其多元能力的教育环境,努力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促进他们自信地富有个性地发展。幼儿园的一切活动,包括艺术活动,都不能仅以技能高低论成败。那种只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只重技能不重情感、态度,把表扬和认可全部奉送给“成果”而不是“努力”的教育,将严重地挫伤那些被误认为是失败者的幼儿,使他们不仅从小就失去自尊、自信,失去学习新事物的兴趣和勇气,形成消极的情感和退缩性行为表现,还给他们未来的人格发展埋下重大隐患。——幼儿教育学的社会性发展理论如是说。
如上所述不难看到,幼儿教育学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科学,而不是远离现实的、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学问。“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每天与孩子说话的情境中,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方式之中。”(马克思·范梅南)我们可以从周围的许多具体现象入手去认识和理解幼儿教育理论的内涵和意义,去发现和捕捉幼儿教育理论最生动的注解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