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幼儿体育
一、幼儿体育的概念
广义的体育是整个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强人民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高生活生产力的重要手段。狭义的体育仅指学校体育。幼儿体育是指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幼儿体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儿体育有着不同于中、小学的诸多特点,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比如,由于幼儿骨骼、肌肉发育不成熟,不宜进行爆发性肌肉活动;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需要为其提供合理的膳食营养;幼儿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发展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被放在了重要位置。
二、幼儿体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幼儿体育的目标
幼儿体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具体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是保证幼儿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前提。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是指幼儿各个器官、组织的生长发育正常,没有生理缺陷,具有健康的体态,如身高、体重、头围等形态指标正常,坐、立、行走姿势正确等;身体机能协调发展包括机体组织、器官以及各生理系统的协调发展,生理机能和身体运动机能的协调发展,动作的协调发展等;幼儿适应环境和抗疾病的能力强弱是体质好坏的主要标志,增强幼儿体质就是要提高幼儿适应季节气候、生活环境变化的能力,能有效抵抗各种急、慢性疾病等;增进健康是指增进幼儿身心两方面的健康,既身体强壮,又性格开朗、情绪安定愉快;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增进幼儿健康的必要条件。生活习惯包括有规律的生活以及良好的饮食、睡眠、排泄等习惯;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习惯及在公共场所应有的卫生习惯;基本生活能力包括了解必要的生活常识,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与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等;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力。培养幼儿从小喜欢体育活动,将有利于幼儿一生的幸福。
(二)幼儿园体育的内容
1.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1)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心理环境。
(2)制定、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和卫生保健制度。
(3)提供合理均衡的膳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4)开展丰富适宜的体育活动,锻炼幼儿身体,增强幼儿体质,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2.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
基本动作主要指走、跑、跳、平衡、投掷、钻爬、攀登等。开展丰富适宜的各种活动,促进以下身体机能的发展:
(1)基本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
(2)身体的平衡、协调和一定的动作技能。
(3)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3.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1)配合家长,让幼儿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生活习惯。
(2)结合盥洗、就餐、午睡等生活环节,培养幼儿饮食、睡眠、卫生等方面的良好习惯。
(3)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发展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4)结合生活、活动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发展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幼儿体育的实施
(一)实施幼儿体育的途径
1.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因地制宜地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为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即一方面为幼儿提供合乎要求的(在卫生、安全、绿化、面积、数量等方面)房屋、设备、场地、器材等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团结友爱的同伴关系,着力创设自由宽松、温暖愉快的活动氛围和充满安全感、信赖感的幼儿园生活环境,让生活于其中的幼儿既能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又能体格健壮地成长。
2.各种体育活动和日常生活相结合
幼儿园体育活动是幼儿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幼儿体质,强体健身的有效途径。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如有广播体操、专门组织的体育课、可自由选择的体育活动、体育游戏、运动会等。这些体育活动的功能不尽相同,组织方式、活动开展的频率、长短也各有不同。如有的体育活动是教师预设或安排的,有的是比较开放自由的;有的一学期或一年一次,有的需要每天进行,甚至一天不止一次,如户外体育活动时间就要求每天不少于2小时。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需要和实际条件,精心地灵活地安排,创设丰富的体育环境,提供多样化的足够数量的运动器材,让幼儿能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不仅获得身体的、体能的、运动技能的发展,还获得情感的、社会性方面的发展,变得更加坚强、勇敢、主动、乐观、不怕困难、友爱合作等。
但是必须看到,幼儿园体育的某些目标,如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等,仅仅依靠“体育课”或其他体育活动是不能完成的,还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健康教育。幼儿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从根本上来说,是提高幼儿期的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为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打下基础。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幼儿生活的全部范畴,应当与盥洗、进餐、清洁、睡眠、物品整理、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结合起来,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那样:“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实现幼儿体育的目标。
(二)实施幼儿体育应注意的问题
1.树立正确的幼儿体育观
要正确地实施幼儿体育,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观念指引。《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这是实施幼儿体育的座右铭。拥有生命健康是每一个幼儿的权利,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为目标的幼儿体育正是以维护与保障幼儿这一权利为己任。幼儿体育的真谛是“树人”,是培养强健、阳光的幼儿,这是实施幼儿体育所必须牢记的。对身体的关心和培育不仅具有外在的意义,而且具有更深刻的内在意义(福禄贝尔)。因此,在实施幼儿体育时,不能把体育孤立化而与德育、智育、美育分裂开来,不能把目光只盯在技能技巧的训练上,更不能允许为比赛、表演、为幼儿园争名次、争荣誉等目的而进行有伤幼儿身体和心灵的任何活动与训练,这些做法都违背了幼儿体育的宗旨。
2.实施幼儿体育必须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
幼儿体育是为了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但这并不等于说幼儿的健康发展过程是一个仅由外部来“促进”的过程。必须看到,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幼儿主动发展的过程。健康的生命并非完全由外部给予,还需要个体的积极参与。即是说,体育的效果与幼儿自身的因素密切相关,幼儿是否喜欢、是否投入,直接关系体育活动的成败。幼儿体育把培养幼儿参与的兴趣作为一个目标,反映了对幼儿主体性的尊重,必须重视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实施体育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开展丰富有趣、形式多样、难度适宜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与。可以说,幼儿园实施体育的主要形式不是预设的“体育课”,更不是某单一动作或技能的专门训练,而是幼儿的运动性游戏。绝不能把幼儿只作为训练的对象或被动地按教师的指令行动的对象。否则,“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是难以实现的。
3.教师的指导应随体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在不同的体育活动中,教育的重点、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方式都不尽相同,所以,教师的指导方式要灵活地变化,而不能千篇一律。如在早操活动中,教师的示范很重要;在体育课上,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必须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以适合幼儿特点的方式来实现活动目标;体育游戏中则要充分保证幼儿的自主活动,户外体育活动中则重在保证幼儿的自由选择、安全地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