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就清晰地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师从事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民族通过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它是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是构成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的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一)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涵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培养人的统一的质量要求,但由于社会所需要的人是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也各有特点,所以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提出了特殊的具体的要求,即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要求,是我国所有幼儿园必须要遵循的。没有目标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没有任何幼儿园教育是没有目标的。
根据《规程》《纲要》《指南》的精神,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完成幼儿园教育任务、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管理。
(二)制订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
1.教育目的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并结合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提出来的。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要求,体现了各相关教育法规的基本精神,符合国家与社会对幼儿园教育的要求,符合《规程》对我国幼儿园任务的规定与《纲要》总则对幼儿园教育的要求。
2.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可能性
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人,所以教育目标是否合理除了符合国家、社会的要求之外,还要看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成年人画一个菱形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很困难的。3岁的孩子即使照葫芦画瓢,要临摹一张菱形图样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说,幼儿的发展有一定的年龄特征和规律,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发展的过程。教育目标如果不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不符合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教育目标就不可能变成现实。因此,教育目标的制订必须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年龄特征。
(三)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
图2-1 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大致结构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宏观层次的目标。要实现这一宏观目标,必须将它层层分解,逐步转化为低一层次的、可操作的具体目标,才能成为教师制订活动计划的有效依据,并通过各种活动,最终落实到幼儿的发展上。目标的层层分解就形成了幼儿园教育目标的金字塔结构。这一结构从上到下由如下几个层次构成(参见图2-1):
1.教育目的。它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标,是金字塔的顶端。
2.幼儿园教育目标,即幼儿教育阶段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表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就属于这一层次。
3.各个幼儿园的具体教育目标。幼儿园的具体教育目标是每个幼儿园根据国家对幼儿教育的要求,结合本园的具体情况制订的。它体现了国家对幼儿园教育的一般要求,又适合本园的实际,具有本园的特色。
(四)制订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1.教育目标分解的方法要恰当
制订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国家的教育目的、幼儿园教育目标层层分解,逐步具体化,并落实在幼儿发展上的过程。第三层次的具体教育目标如何确定,各个幼儿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分解方法。
如果按时间的范围划分,那么,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学年教育目标;
第二层次:学期教育目标;
第三层次:一个月或一周的教育目标,也可以是单元活动目标;
第四层次:幼儿园一日活动、一个活动或一节作业课的教育目标。
如果从教育目标指导的范围来划分,则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可分为这样四个层次:
图2-2 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具体结构
第一层次:指导本园的教育目标;
第二层次:指导一个班级的教育目标;
第三层次:指导不同活动小组的教育目标;
第四层次:指导每个个体的教育目标,即根据每个幼儿发展情况确定目标。
这几个由抽象到具体、由统一到多样的层次组成了幼儿园教育目标的阶梯式结构(参见图2-2)。
从图2-2可以看出,最上面两个层次基本上是固定的,下面四个层次,根据每个幼儿园对目标的分解方法不同而不同。由上往下看,最高层次的教育目标体现了社会的要求,之后每一层目标都是上一层目标的具体化,最后转化为促进每个幼儿发展的可操作的具体教育目标。由下往上看,每一层次的目标都是受上一层目标制约的,各层次的目标由低到高,共同构成一个达到总目标的阶梯。
2.教育目标的涵盖面要全面
将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层层具体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将教育目标的内容逐步具体化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不论分解到哪一层次,都要保证教育目标的整体结构不受损害,其内容的涵盖面一定要全面,即包括幼儿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每个方面的全部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制订具体教育目标的指导思想常常出现偏差,如在德、智、体、美四育中,或重德轻智,或重智轻德。在每一育中也有这种情况,如在智育中重知识的掌握而轻智力的培养;在体育中重动作的发展而轻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在德育中,重社会常识的掌握而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在美育中重艺术技能的掌握,轻想象力、创造性的培养等。教育目标内容的不全面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
3.教育目标要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它由若干不同的阶段来完成。每个阶段性目标之间要互相衔接,体现幼儿心理发展的渐进性和连续性,体现实现教育效果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同时,下层目标与上层目标之间、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之间要协调一致,以保证每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都朝总目标前进一步,都成为实现上层目标的有效环节。
(五)幼儿园教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幼儿园教师是按照国家的要求去促进幼儿发展的,是将教育目标落实为幼儿发展的设计师与践行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正确、清楚、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涵,并将这种“外在”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内在”的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其次,必须掌握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发展的技术;最后,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依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选择与确定适宜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活动方式、组织形式、指导方法等去促进幼儿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这种努力,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不可能的。
不过,教师即使明确了教育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也未必一帆风顺,或多或少总要受到外来的干扰或影响。如来自家长的影响,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要求幼儿园教授小学的读、写、算知识和技能;又如社会的影响,社会上流行的以上小学为名的应试训练,各种功利的、甚至是伪科学反科学的所谓早期教育宣传等,都可能干扰教师按教育目标组织教育活动,诱使幼儿园教育有意无意地偏离目标。因此,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自觉地排除一切干扰,坚定地按照教育目标来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以保证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