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
【头脑风暴】
图1-1 家长排队为自己的孩子入幼儿园拿号报名
“入园难”(图1-1)已成为一个长期困扰我国人民的教育难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目前,我国幼教机构的现状怎样呢?
研究幼儿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首先就要了解幼儿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将使我们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一、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
原始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所有青壮年都要为猎取食物成天奔波,以勉强维持整个部落成员的生存。因此,社会没有多余的人力、财力专门花在儿童教育上,只能由妇女和年老体弱的成人在驻地周围的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哺育儿童,保证他们存活下来,并向他们传授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的知识经验。因此,在原始社会时期,幼儿教育是完全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幼儿的存活。
在原始社会初期,受群婚制的影响,原始人群中没有固定的家庭,孩子属于氏族内部公有,对幼儿实行的是氏族内部的公共教育。到原始社会末期,幼儿归小家庭所有,幼儿教育逐渐变成了个人的事,这样家庭教育便产生了。整个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生产资料的公有,社会还没有划分阶级,因此,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每个幼儿受到的教育是平等的。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私有财产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出现了与原始社会不同的情况。
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用手中的权力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教育,以便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未来的统治者和官吏。同时他们不允许平民的子女到学校受教育,只允许他们跟随父母学习各种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出现了阶级性和等级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初步读、写、算能力的劳动者来为统治阶级服务,为此出现了招收平民子女的学校。幼儿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了分离。入学前的幼儿教育仍然在家庭中分散地进行,这和封建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形态是相适应的。当时也有人提出了幼儿公共教育和保育的思想,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主张3~6岁幼儿集中管教,但这些主张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当时的社会既没有创办幼儿教育机构的足够物质基础,也没有相应的社会要求。
17世纪中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终于冲决了封建社会的堤坝,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首先在欧洲建立起来。到19世纪初,近代工业革命到来,大工业机器生产在欧洲得到迅速发展,大量小农、小手工业者被迫进入大工厂做工,妇女也被迫走出家庭进入工厂,而不能在家养育孩子,于是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创办幼儿教育机构以收容、教养工人的孩子的需求被提了出来。由于大工业生产创造了比小农经济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使社会具备了创办幼儿教育机构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因此,生产的社会化带来了幼儿教育的社会化,幼儿教育机构由此诞生了。
(一)外国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
1.奥柏林的“编织学校”
法国新教派牧师奥柏林(J.F.Oberlin,1740—1826年)于1776年创设了“编织学校”。在幼儿教育史上,人们一般都把奥柏林的编织学校看作是近代幼儿教育设施的萌芽。“编织学校”是以3岁以上的幼儿为对象的保育所,专门在农忙季节收容幼儿和学童。这所学校有两名指导教师,一名任手工技术指导,另一名任文化、游戏方面的指导,并挑选年龄大些的女孩作“助教”工作。“编织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标准法语、宗教赞美歌、格言和童话故事、采集和观察植物、绘画、地理(本地区的、法国的和欧洲的地理与地图知识)和游戏等。除此之外,“编织学校”还对学童进行缝纫、纺织编织方法的传授,并教给学童历史、农村经济常识等方面的知识。
2.欧文的“幼儿学校”
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罗伯特·欧文(Robet Owen,1771~1858年)于1816年创办的新兰纳克幼儿学校(后改名为“性格形成学园”),是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欧文在改造新兰纳克纺织厂的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教育措施有:为2~5岁儿童设立幼儿游戏场,接收刚会走路的儿童,请热爱孩子的青年女子担任幼儿保姆,帮助幼儿发展健康的体格和良好的品德;为5~10岁的儿童提供免费入小学学习的条件;为10岁以上的童工、青工设立业余学习班;为成人举办实用知识讲座;等等。1816年,欧文将以上各种教育形式加以合并,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教育机构,正式命名为“新兰纳克性格陶冶馆”(也称性格形成学园),而幼儿学校就是其中的一个部门。幼儿学校招收1~6岁的幼儿,分两部分:1~3岁儿童为一部分,3~6岁儿童为一部分。但实际上幼儿学校是以3~6岁孩子的保育为中心的,仅1816年幼儿学校就招收了200多名3~6岁的儿童。
3.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的诞生
1837年福禄培尔在德国的勃兰根堡设立的幼儿学校,专门招收3~7岁的幼儿。1840年幼儿学校正式取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意为让儿童像自然万物在花园中一样自由茁壮地成长,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为此福禄培尔被世界誉为“幼儿园之父”。福禄培尔认为,教育能发挥幼儿内在的生命力。怀着这样的教育理念,他在德国布兰肯堡创办了一个“保姆养成所”。为了保姆们有实习的场所和对象,他集合了村里40名6岁以下的幼儿,同时成立了一所“游戏与作业教育所”。在他的幼儿园里,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制的玩具——“恩物”来学习,幼儿得到体力、语言、认识、想象力、创造力等多方面的发展。福禄培尔创建的幼儿园是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机构。之后,幼儿园的名称被全世界普遍采用,幼儿园迅速传到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
(二)我国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
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秋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癸卯学制颁布后,1904年清政府将其改名为武昌蒙养院,也叫武昌模范小学蒙养院。当时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的呼声响遍中国大地,一些先进人物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的真理,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当时两湖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执掌政务期间,在他的推动下,兴起了创办新式学校的热潮,之后又在长沙、北京、上海相继成立了蒙养院。当时的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点。
二、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国外幼儿教育机构发展
1.幼儿教育机构数量增加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幼儿园数量迅猛增长,尤其是入小学前一年的教育。如法国、日本、美国、苏联等的幼儿园普及很快,入园率都在90%以上。不过,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水平、教育政策、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幼儿入园率差别较大,幼儿园发展速度也参差不齐。
2.幼儿教育机构的类型多样化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世界性的竞争加剧。各国为了出人才,早出人才,普遍重视幼儿教育。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及年龄的不同特点,除了为一般儿童开办的托儿所、幼儿园外,还有专门为照顾、教育和治疗残疾儿童开办的“残疾儿童中心”(加拿大等),为弱智或聋哑儿童开办的特殊幼儿园(德国等),为超常儿童开设的“天才儿童幼儿学校”(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为了满足不同家庭对托幼机构教育与服务的不同需求,除了比较正规的托儿所、幼儿园以外,还有许多因地制宜、灵活方便的社会教育机构,如英国的“游戏小组”“玩具图书馆”,法国的“小小俱乐部”等。根据幼儿在园时间的长短,有寄宿制、全日制、半日制、记时制、季节性甚至临时看管性的各种类型的机构,如日本开办了临时托儿所,家庭主妇临时出门购物,或是母亲突然生病或其他紧急情况发生时,家长可把孩子送到这里寄托几个小时。根据经费来源的不同,有政府提供经费的非营利性的公立机构,也有私人、社会团体或企业创办的符合政府办学标准、经费独立、自己管理的营利性私立机构。托幼机构类型多样化,一方面适应和满足了不同家庭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创造了各种条件,使更多的幼儿接受教育。
3.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日益受到重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国把为家庭和幼儿提供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作为托幼机构追求的目标,一些国家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试图编制出一套评价工具或标准系统,作为相对统一的尺度来评价各种不同类型的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例如,美国早期教育协会(NAEYC)颁布了一个关于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的认证标准(1984年颁布,1991年修改),这个标准以及作为这个标准的核心概念——发展适宜性教育(DAP)在全世界影响相当广泛。在此推动下,各国都加强了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与研究工作。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是幼儿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念到行动转化的一座桥梁,关注托幼机构的质量,已成为当代幼儿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
(二)我国幼儿园教育机构的发展
1.旧中国幼儿园教育的发展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内外战火不断,政治动乱,经济停滞,政府根本不重视幼儿教育,导致幼儿教育发展极其缓慢。据统计,1947年全国仅有幼稚园1301所,绝大部分都附设在小学或师范学校内,分布在沿海大城市。而且,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尖锐抨击的那样,幼儿园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幼儿园完全成了外国文化侵略的工具和富贵人的专用品,劳动人民是不可能享用的。
可喜的是在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里,出现了一批适应战争环境和解放区、根据地政治经济特点的各种类型的托幼组织,如边区儿童保育院和托儿所等,成长了一支新型的保教人员队伍,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以后新中国社会主义幼儿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27年,在陶行知领导下先后在南京郊区燕子矶、晓庄、和平门、迈皋桥等地创办了我国第一批乡村幼稚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实验幼稚园,如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设了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即私立南京鼓楼幼稚园。
幼稚园制度建立后,在陈鹤琴等一大批幼儿教育领域的优秀教育家、教师的推动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探索建立中国化、科学化幼儿教育为中心的实验改革,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幼稚园,如厦门集美幼稚园、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幼稚园、北京香山慈幼院、南京鼓楼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等,从它们各自的办园特色中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幼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形势。
2.新中国幼儿园教育的发展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国家从帝国主义手里彻底收回了教育权,幼儿教育也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借助苏联经验,进行了整顿、改造和发展。首先,在办园方向上,旧型幼儿园逐渐转为向工农子女敞开大门,为国家建设服务,让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成为幼儿园的受教育者。幼儿园在教育幼儿的同时,极大地解放了妇女劳动力,成为支援国家建设、为工农服务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从此,保育教育幼儿、方便家长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双重任务。其次,在教育思想上,新中国幼儿教育改革旧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批判旧教育中存在的封建、买办、崇洋的思想,废除了宗教色彩的内容与活动,学习苏联先进的幼儿教育理论和经验,为建立新教育打下了基础。另外在教育目标上,提出新中国的幼儿园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对幼儿进行初步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幼儿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1951年)。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幼儿园具体的教养目标、各年龄班的教育任务等也都重新进行了规定。
“**”前的17年中,幼儿园数量大增,1965年的幼儿园数量比1950年增加了10倍;幼儿园教师队伍也基本建立起来;幼儿园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大体确立,一个社会主义幼儿教育的新体系基本形成。不过在发展中因为经验不足,也走过不少弯路。如学习苏联的经验时,犯了生搬硬套的错误;批判旧教育思想时,把合理的部分也一起否定了;1958年的大跃进中急躁冒进,盲目发展幼儿园,造成大起大落等。
1966年至1976年“**”时期,我国幼儿教育遭到了最严重的破坏。在这场历时十年的大浩劫中,幼儿园教育被“左”的路线统治,广大教师受到批判打击,幼儿身心发育受到摧残,教育、教学完全陷入混乱。1976年10月,党中央拨乱反正,掀开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我国幼儿教育在经过了这一严峻的考验之后,也以更成熟、更坚定的步伐,开始进入新的发展历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也出现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入园幼儿大大增加。统计数据表明,1995年我国在园幼儿比率为28.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8年),3~6岁的幼儿尚有71.3%未入园。显然,我国还不能够为高达70%以上的幼儿提供接受正规幼儿教育的机会。1992年,中国政府正式颁布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定,到20世纪末“3~6岁幼儿入园(班)率达到3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地(州、市)和90%的县要有一种以上儿童校外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娱乐等活动场所,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就是说,到20世纪末,即使实现了《规划纲要》的目标,也还将有65%的3岁以上幼儿及大多数3岁以下幼儿不可能在正规的幼儿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我国地域广阔,条件各异,因各地社区、家庭、幼儿园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合作。社区幼儿教育委员会、家庭教育辅导站、牧区儿童游戏点、巡回辅导站、儿童玩具图书馆等多种有效合作形式。
②幼儿教育机构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据统计,2009年,全国幼儿园总数已达13.41万所,其中,民办幼儿园的总数已达到8.34万所,占全国幼儿园总所数的62.2%。到2010年全国幼儿园总数达到15万所,在园幼儿数达到2977万人,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幼儿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1996—2000年“九五”期间,幼儿园数量呈缓慢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18.73万所减少到2000年的17.58万所,减少了1.15万所,下降了6.14个百分点;2000—2001年间,幼儿园数量从17.58万所锐减到2001年的11.17万所,一年间减少了6.41万所,是“九五”期间幼儿园减少总数的6倍;“十五”期间,幼儿园数量呈现缓慢回升的趋势,五年间回升了1.27万所,但2005年的幼儿园数量较1996年仍少6.29万所。
“九五”期间,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呈现缓慢增长态势,从1996年的2.52万所增长至2000年的3.52万所。其中,1996年至1999年持续增长;2000年较1999年减少491所;2001年骤增至5.57万所,较2000年增长了2.05万所;随后四年中,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数量不断减少,2001年到2004年维持在5万所左右,但2005年又出现急剧下降现象,较上年减少了2.19万所。其他部门办的幼儿园数量则呈现持续下降态势,从1996年的2.19万所减少至2005年的0.58万所。“九五”期间,集体办的幼儿园数量持续减少;2001—2004年间数据出现空缺,因而无法得知“十五”期间的变化情况。社会力量办的幼儿园数量总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十年间增加到了4.44万所。
1996年集体办的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60%以上,其他性质分别占总数的10%~15%。“九五”期间,集体办的幼儿园所占比率逐年下降,社会力量办园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十年间,从13%增长至55%。其他部门办园所占比率变化相对较小,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九五”期间,教育部门办园所占比率逐年上升,2001年剧增,占幼儿园总数的49.85%;“十五”期间,其比例逐渐下降,2005年出现骤减,从2004年的40%降至2005年的20%。
总的来说,集体办园、其他部门办园呈现下降趋势;社会力量办园比重日益增加,这是幼儿园发展的趋势。
③幼儿教育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后,为恢复和发展幼儿教育,首先恢复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幼儿教育领导机构;其次,教育部制定颁发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文件,如《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1979),《幼儿园教育纲要》(1981),《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1986)等,使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明确了幼儿教育的方向。1989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制定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草案)》(以下简称《规程》),并于1996年6月正式施行。《规程》在总结我国幼儿园教育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拉开了改革的序幕。《规程》不仅明确地规定了幼儿园的保教目标、任务,而且用专门的章节对幼儿园教育从原则到活动的组织、教育的形式、方法等作了规定,规定中充分体现了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十分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规律,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1989年8月,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管理,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该条例用法规的形式规定了幼儿园的任务、管理以及保育教育工作,并明确了各级地方政府在幼儿园的发展、管理等方面的责任,使我国幼儿教育管理从此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它就《规程》中有关“幼儿园的教育”这一部分内容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这些法规的颁布与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幼儿教育的规范化。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到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2010年11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出了十条意见,又简称“国十条”。
【学以致用】
你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如何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曾记录过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在帕夫雷什中学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领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