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头脑风暴】

《弟子规》与“弟子跪”

2012年2月22日,在武汉市某小学出现了一幕让人难以相信的情景:一位八九岁的小男孩冒着大雨在教学楼前长跪20多分钟不起来。因为他上课讲话被教师批评,怕给父母丢脸,于是,到了最后一节课他偷偷溜出教室,跑到教学楼的露台上,在雨中自行罚跪。校长和班主任劝说半天他才肯起来。小男孩为什么雨中下跪自罚?后来,教师了解到,小男孩的妈妈经常用《弟子规》教育他“百善孝为先”。不但让孩子背诵书中内容,还严格以《弟子规》里面的规矩去规范孩子的行为,动不动就让他面壁长跪。受家庭教育影响,孩子也显得比一般同龄孩子更加懂事和独立,在家拖地、洗碗,还能做几个菜。但对于孩子在学校下跪自罚,母亲表示怎么也没有想到,她说,今后会配合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

那么,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应起什么作用?幼儿园应如何与家庭进行合作呢?

家庭是按血缘和姻缘关系建立起来的包括父母、子女及生活在一起的其他亲属在内的社会经济组织,它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是群婚群居,没有稳定的家庭组织。在私有制出现以后,开始实行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产生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巩固。家庭是一个亲属团体,成员间有着特殊的、密切的联系,相互间或有婚姻关系、或有血缘关系。基于这种特殊性,家庭便承担起了教育家庭成员、培养下一代的特殊职能。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在家庭生活中对未成年子女施加影响的过程,它在人的成长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在物质供养和深厚的亲子感情密切结合下进行的,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亲密无间,内容丰富多样,教育的方式方法灵活多变,其影响是长期的、持久的、连续的,往往要超过其他的教育形式。

一、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意义

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的合作。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幼儿教师要主动与家长合作,激发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兴趣,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做好家园合作工作对提高保教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园合作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幼儿出生后,是父母给他们创造了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不仅给予幼儿先天的遗传素质,而且还给幼儿生长发育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物质环境。幼儿与父母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环境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并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幼儿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环境。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2/3,所以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十分重要。幼儿总是首先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父母在教育子女、与其子女的相互关系中,总是渗入了大量的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的影响。人类最初的幼儿教育是家庭承担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任务转移到幼儿园。家庭和幼儿园都是幼儿重要的生活环境,通过开展有效的家园合作,教师和家长之间互相沟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可以为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例如,在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时,应该在观念上、行动上保持一致,双方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教育环境。这不仅对幼儿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及其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而且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

(二)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力量,家园合作有利于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家庭与幼儿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幼儿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与作为受教育者的孩子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经济关系使得这种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和针对性。家长作为重要的教育力量,与教师携起手来直接参与幼儿园教育对幼儿有良好而持久的影响,能够大大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改善幼儿在家中的行为和密切其与家人的关系,能够使幼儿更积极地投入到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活动中去。因此,家长是幼儿园教师最好的合作者,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好信息源。幼儿园在发挥幼儿教育的主导作用时,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家长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通过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使幼儿园教育计划更加可行、更加有效。如果家园合作开展得好,两者各自发挥优势,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在教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和态度上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就会产生“1+1>2”的效果。同时,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肯定和支持,有助于激发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而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合理建议也有利于幼儿园不断改进工作,共同提高保教质量。

(三)家庭是幼儿园外的重要“课堂”,家园合作有利于提高幼儿家长的教育水平

每个幼儿都从自己家庭的生活中获得了不同于他人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发展了待人处事的能力以及语言等。但家庭毕竟是一个依靠血缘关系而自然形成的生活环境,不是专门的教育场所。不同的家庭背景、物质条件、家庭结构、家庭气氛、家庭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都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家长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各不一样。而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幼儿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了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他们对幼儿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对于家长和教师自身来说,家园合作就是一个共同受教育的过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知识与能力也需要有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家园合作就为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能够帮助家长树立教育好幼儿的信心,获得教育的知识经验。家长可以通过幼儿园教师获得有关幼儿成长变化的信息,对自己孩子每天的新变化、新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引导。同是,幼儿园也可以为家长提供各种有益的教育咨询,让家长分享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指导家长充分认识家庭、社区教育的价值,学会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教育幼儿,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二、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内容

幼儿教师在家园合作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家园合作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从幼儿教师的角度来看,家园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鼓励和引导幼儿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

开展家园合作,就是要让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来,共同提高保教质量。首先,幼儿园应主动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并就教育观念、保教目标与任务、师幼关系、园本管理等达成共识,从而增强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信赖感和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家长作为幼儿的法定监护人,有权了解并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决策,幼儿园应该鼓励和引导家长了解并参与制订幼儿的个别教育计划与幼儿园的各项管理和决策,让幼儿家长监督和评价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最后,幼儿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为幼儿园提供人力或物力诸方面的支持,如邀请家长主持一些教育活动,为幼儿园提供财、物方面支持或信息服务,或献计献策等,共同促进幼儿园的工作。

(二)指导和支持家长开展家庭教育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要求,“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是幼儿园的重要任务。而且事实上,我国不少家长在教育思想观念上还存在误区,如偏重智力培养和知识灌输,而轻视人格养成和社会性发展;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还存在偏差,过分溺爱、娇惯孩子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帮助幼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养育、教育方法是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园合作中,幼儿教师应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理解家庭教育的意义,明确家庭教育的责任,强化家长“不仅是养育者,也是教育者”的意识;帮助家长营造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与心理方面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方法,指导家长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方案。例如,帮助家长指导孩子在家听故事、看书。[1]

孩子都喜欢在家里听父母给他们讲故事或一起阅读。幼儿园教师如何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的兴趣、提高效果呢?幼儿园教师可以为家长设计一个简单的《幼儿听故事情况记录表》,表上列出关于阅读某本书的一些简单问题,只需家长画圈、打勾即可。比如,是孩子主动要家长讲这本故事书的,还是家长要孩子听的?讲图书时,孩子是否用手指着图书上的文字?孩子听故事时什么地方插话了?说些什么?孩子喜欢书中的谁、不喜欢谁?家长讲完了以后,孩子自己是否还去翻阅那本书?等等。教师看了记录后,和家长一起议一议孩子的情况,让家长了解这些问题的意义,如哪些反映了孩子对图书、文字的兴趣程度,哪些反映了孩子对事物的态度、认识,哪些说明孩子关心什么,其思维水平怎样,等等。然后和家长商量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掌握阅读的方法。这样,不仅能使家长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学会初步的早期阅读指导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还为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因人施教和个别指导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三、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方式

家园合作活动应该贯穿于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之中,但从家园合作活动主体的主导性来看,专门的家园合作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

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的主要目的有:一是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各方面表现、保教活动计划以及教师是如何教育幼儿的,通过观察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幼儿的表现,反思和改进家庭教育;二是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支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具体形式如下:

一是,幼儿入(离)园时的交谈。这是一种以询问、谈话为主要方式的个别交流形式,主要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表现,让教师了解幼儿在家庭里的行为表现以及所处的家庭环境。这也是最常见、最容易实施的沟通交流方式。

二是,家长专栏。幼儿园一般在园里的显眼处或班级门口设立“家长专栏”或“家园之窗”,将家教须知、幼儿园活动计划或食谱等内容登上,供家长了解幼儿园保育和教育情况,宣传科学育儿知识等。

三是,家园联系手册。《家园联系手册》是幼儿园经常使用的与家长联系的一个重要方式,它是幼儿园和家庭联系的桥梁之一,是教师和家长交流幼儿发展状况的一种手段,也是系统记载幼儿成长过程的一种形式。

四是,便条或电话、短信、邮件、QQ联系。这是一种有效的个别交流方式,它往往只需教师的寥寥数语,就可以把幼儿的点滴进步传达给家长。

五是,家访。针对幼儿的实际,教师上门了解幼儿与家庭的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六是,教育活动开放日。教育活动开放日可以是家长在幼儿入园前对幼儿园整体环境设施设备与师资力量等情况的参观、访问,也可以是幼儿入园后的一日或半日活动的参观与听课。关于入园前的开放日,可以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来园,熟悉新教师和新环境,消除陌生感;也可以结合特殊日子和特殊活动(如“六一”儿童节、元旦、亲子运动会、毕业活动等)让家长来园参观或和幼儿一起活动。那么,如何组织家长参加幼儿园的开放日活动?[2]

在幼儿园开放日活动中,通常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家长或漫无目的地浏览或只顾自己的孩子。为了避免这种无序现象,引导家长有效地进行观察,幼儿园应采取一些措施,把活动内容、活动目的以及家长该注意方面等事先告知家长。如果给家长提供一张简单的幼儿行为观察表,供其逐项对照画圈,对每项的意义向家长作适当的解释,活动后一起讨论观察的结果,以便共同制订一个帮助幼儿的个别学习计划,并明确和落实各自的责任,特别是家长在家里要做的事,然后定期再交换意见。这样的观察表既可保存起来,又可作教师的参考,还可让家长与日后的观察再作比较,去发现孩子的进步或变化,不断总结教育经验,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

幼儿园小班的活动是双脚并拢、跳过横在地上的一个接一个的长条积木。如何让家长有目的地观察呢?应该引导家长看:孩子跳时是双脚并拢的呢还是单脚跨的,跳过去后是站稳的呢还是站不稳,跳过一条积木后是接着跳下去呢还是要重新调整一下再跳,等等。这些观察不要求家长很高的文化程度,很容易就能发现孩子动作的发展水平。然后教师与家长沟通下一步回家后如何个别辅导: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的问题是大肌肉发展不好,就与教师商定办法,回家后不再抱孩子上楼梯,而让他自己爬;孩子跳跃后站不稳,是动作协调、平衡不好,教师就指点家长,在接送孩子时让其多自己走,少坐车;回家后可在地上画一条线,让孩子做沿线走的游戏,等等。这样,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活动内容扣在一起,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就大大提高了保教的整体效果。

七是,幼儿学习成果展示与汇报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孩子的成长进步。举办幼儿学习成果展览与汇报会的目的就在于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家长对幼儿园放心,并给他们以教育的信心。

(二)以家长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

以家长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主要是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也就是幼儿园对家长进行的如何成为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在我国台湾称为“亲职教育”,在德国称为“双亲教育”,在俄罗斯称为“家长教育”。在以家长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中,家长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一方面,他们需要向幼儿园教师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另一方面,他们又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中。具体形式有:

家长会。家长会大多由家长集体参加,其内容相对集中于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家长园地或家庭教育专刊。这是以文字的形式定期对家长进行指导的一种形式。

家教现场指导活动。这是一种互相观摩、直接指导的活动方式,常常是由教师通过对幼儿出现的问题或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门的教育活动设计,家长通过现场观摩来学习。

家长沙龙。家长沙龙主要是为家长提供宽松的畅所欲言的交流环境和机会,可以由幼儿园提供场所,也可以由家长自愿在自己家里组织。

家长座谈会。向家长汇报幼儿园工作,反映幼儿情况,发动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

家庭互助组。这是幼儿家庭之间的一种在家庭教育方面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形式。

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讲座。面对面地向家长宣传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等。

【学以致用】

1.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制定一个指导家长为幼儿入园做好准备的方案或一个家访计划。

2.到幼儿园见习,了解如何撰写《家园联系手册》。

【课外拓展】

家长育儿守则

一、做好榜样。家长自身应为幼儿做出良好的表率,凡是对幼儿提出的要求,务必身体力行,自己先做到;家长自身的缺点不宜回避,要不断完善自我,做到道德高尚、举止文明。

二、恪守一致。父母及家庭其他长辈对幼儿应该要求一致、态度一致,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应沟通默契,统一思想。

三、提示在先。针对孩子容易发生的问题和行为,家长要有针对性地提示,变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然。

四、尊重儿童。孩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家长不可盛气凌人,要营造民主的家风,培养孩子主人翁意识和自主意识,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让孩子学会独立体验。

五、善用鼓励。家长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幼儿好的行为或表现做出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培养积极情绪。同时,鼓励的分寸要恰当,场合要因事而宜,要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

六、适当回避。鉴于家长和孩子在年龄、经验、需要和责任等方面的差别,对事物和问题的理解有很大差别,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成人活动和不同意见应该回避孩子。

(资料来源:梁志燊.学前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第290~2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