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幼儿体育
【头脑风暴】
某幼儿园进行全园体操比赛,各年龄班都要参加,并评出一、二、三等奖,比赛时请家长观看。各班老师为了获得好名次,每天花大量时间训练幼儿做操。训练时,老师对做操规范的幼儿进行表扬,对做操不规范的幼儿进行批评,并留下训练,直到做操规范为止。
你觉得该幼儿园教师的做法是否合理?通过本节的学习,希望你可以找到答案。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体育活动,而狭义的体育则专指在教育机构中进行的,以保证受教育者的身体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幼儿体育就是按照幼儿身体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促进幼儿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健康水平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身体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与提高。身体的发展状况可以用“体质”来概括与评价。体质即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在体格、体能、适应能力和心理因素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是身体发展状况的综合表现。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体格:指人体的生长发育、体形和身体姿势。
体能:包括生理机能(人体各器官系统工作的能力,如脉搏、血压、肺活量等指标)、身体素质(身体活动的速度、灵活性、柔韧性、平衡能力、耐力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掷、攀登、钻爬等基本动作)。
适应能力:指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外界环境各种变化(如冷热、风雨等)的应变能力。
心理因素:指情绪、认识能力、意志品质、个性等。
衡量一个幼儿是否健康,应当从体质的各个方面的表现来综合考察与评价。健康的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应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幼儿适应环境和抗病的能力是衡量体质好坏的主要标志。那种以为幼儿胖就是长得好,或认为身体结实、不生病就是健康的观点是不正确、不全面的。
一个人体质的强弱或好坏,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幼儿体育有着不同于中小学体育的特点,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在幼儿阶段,由于抵抗力差、骨骼和肌肉发育不成熟、动作不协调等,不宜进行爆发性肌肉活动,需要设计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需要为幼儿提供合理的膳食营养;需要把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需要创设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等。
一、幼儿体育的目标
幼儿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保护幼儿的生命与健康,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的生长发育速度快,各部分器官与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比较娇嫩柔弱,身体形态结构没有定型,可塑性大。同时,幼儿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差,容易感染疾病,身体易受损害。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差,需要依赖成人来满足自己身体发展的基本需要。他们也缺乏生活经验与安全知识,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需要成人的保护与照顾。因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科学合理地照顾、安排与组织幼儿的生活,保障幼儿的生命与安全,提高幼儿的健康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二)促进幼儿锻炼身体,发展基本动作,增强体质,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幼儿期是幼儿身体活动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奠定幼儿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的重要时期。幼儿体质的增强不仅需要生活护理,还需要积极的身体锻炼。幼儿积极的身体锻炼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体育活动中进行的。通过日常生活和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发展幼儿走、跑、跳、投掷、攀登和钻爬等基本动作,还可以锻炼幼儿身体,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幼儿体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幼儿时期是各种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和道德品质及文明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幼儿适应社会。
幼儿应在成人帮助和指导下,逐步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养成有益健康的行为习惯。例如,穿脱衣服、盥洗、进餐、睡眠、入厕;注意保持个人清洁卫生;养成遵守公共卫生规则的良好习惯等。
需要强调的是幼儿体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让幼儿掌握体育的技能技巧,而在于通过体育提高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幼儿体育三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在幼儿园实践工作中必须全面完成,不能偏爱某一目标。
二、幼儿体育的内容
幼儿体育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护理幼儿生活,开展幼儿体育活动,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等方面。
(一)科学护理幼儿生活
科学护理幼儿的生活,是指根据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与特点,合理地安排与照顾幼儿的饮食、睡眠等生活起居活动,为幼儿的安全与健康和身体的正常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1.创设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
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是保障幼儿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包括安全卫生的物质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心理环境。幼儿园应当根据勤俭办园、因地制宜的原则,为幼儿创设一个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物质生活环境。例如,活动室应当宽敞、干燥、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幼儿园的家具、盥洗设备等应当符合幼儿的身材;玩具与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如毛巾、水杯、碗、筷等)应经常清洗、消毒,符合安全与卫生的要求;户外场地应平坦、清洁,地面无碎玻璃等杂物,教师应主动消除环境中可能的不安全因素。
良好心理环境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来创造的。教师要尊重与关心每一个幼儿,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重视幼儿的心理卫生,尤其是要关心和了解情绪不安的幼儿,帮助幼儿缓解紧张的情绪与压力。教师要帮助幼儿学习与同伴的交往技能,例如,怎样加入同伴的游戏,怎样与同伴协商玩具的使用方法等,使幼儿喜欢并善于与同伴交往,使幼儿在宽松、自由、愉快的生活氛围中拥有积极的情绪和健康的身体。
2.合理安排与照顾幼儿的饮食、睡眠等生活起居活动
(1)提供丰富的营养
饮食为幼儿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与健康提供了物质材料。营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身体发育状况,尤其是神经系统与大脑的发育。为了保证幼儿获得合理的营养,必须科学地调配幼儿的膳食,使各种食物合理搭配,同时注意食物的烹饪方法,减少食物中营养素的流失。食物的选择与制作还应适应幼儿的消化能力,如食物过硬、过于油腻或饮食过量等都容易使幼儿肠胃功能失调,甚至患病。为幼儿制作的食物还应注意幼儿的饮食心理,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以增进幼儿的食欲。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饮食心理、营养素的特性以及市场的食物供应情况来制定食谱,合理调配每天的食物结构,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营养。此外,还应制定合理的饮食制度,定时、定点组织幼儿进餐,保证合理的进餐间隔时间。在进餐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如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不撒饭、不剩饭等。
(2)保证充足的睡眠
睡眠可以恢复机体的工作能力,是保护大脑的重要手段。保证幼儿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保证幼儿身体正常生长发育与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孩子们睡眠的时间要长,因为他们运动的时候特别多。睡眠可以补偿运动造成的消耗,这两者同样是孩子们所需要的。夜里是休息的时间,这是大自然所规定的。”[1]
幼儿熟睡时比醒着时的生长速度快三倍。因此,幼儿园既要保证幼儿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一天不少于12~13小时,其中午睡为2~2.5小时),又要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如按顺序穿脱衣服,将衣服、鞋袜整齐地摆放在固定的地方,并学习整理床铺等。总之,幼儿园应当保证幼儿有充分的睡眠时间,创设安全舒适的睡眠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
(3)衣着合适
服装可以防止身体过多散发热量。衣服能调节身体温度,当气温低时,适宜的衣着能降低体温的放散。服装的质料应松软、透气,使身体表皮和服装间空气流通,才能保持温暖,有利于汗液蒸发。
幼儿的服装不应追求华丽、高档,应以简朴和宽松为宜。
3.制定与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和卫生保健制度
生活制度是指生活作息安排。制定和执行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生活制度,可保证幼儿各器官组织有节奏地活动,防止神经系统过度疲劳,促进幼儿生活有条不紊。因此,幼儿园要从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和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出发,并依据季节变化和幼儿园场地设备条件及家长的工作需要来制定和执行生活制度,如制定幼儿生活作息时间表、安排幼儿在园生活与活动等。在各项活动安排上要注意将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和幼儿自由选择的活动相结合,动静交替,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更为重要的是,执行生活制度需要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的协调一致,需要幼儿家长的配合,因此,幼儿园应让家长了解建立合理生活制度的必要性,争取家长的支持,使幼儿在园内和在家中都有规律地生活。
正确合理的卫生保健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保证,也是提高幼儿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发病率,防止幼儿园传染病蔓延的重要措施。幼儿园应做好清洁卫生消毒工作,疾病预防及常见病的治疗工作,幼儿身体健康检查工作,营养的调配及膳食卫生的检查等。在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除了由保健人员或医生主要负责外,还要依靠教师、保育员、炊事员等各方面人员协同配合。
(二)开展幼儿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是幼儿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活动可增强幼儿的体质,发展幼儿走、跑、跳、投掷、攀登、钻和爬等基本动作,培养其勇敢、自信等优良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内容包括:
1.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体育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的有规则体育游戏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促进幼儿机能的发育和发展,还可以丰富幼儿的感觉和动作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性。
2.基本动作练习
基本动作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也是体育运动的基础。幼儿的基本动作包括走、跑、跳、投、攀、钻、爬等。要重视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使他们动作灵敏、协调,姿势正确。幼儿园的基本动作练习主要通过体育游戏完成。
3.基本体操练习
幼儿园体操的练习有徒手操(模仿操等);轻器械操(哑铃操、花操、旗操、球操、棍棒操等);听口令做立正、稍息、看齐、原地踏步、齐步走、跑步走等;听信号走成简单的队形,如走成圆圈、切段分队等。
在组织幼儿开展体育活动时,要尽量减少幼儿等待、排队的时间。应做到体育锻炼与保护幼儿安全并重。由于幼儿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幼儿园不能进行专门的技能技巧训练,更不能以比赛、表演等名义进行有伤幼儿身体的活动。要注意活动量的适宜性,避免活动不充分现象的发生,避免进行过量活动及耐力、爆发力强的身体素质训练。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得少于2小时,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高温或寒冷地区可酌情增减。
(三)开展幼儿健康教育
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也是幼儿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幼儿健康教育内容大致可分为健康生活指导和身体运动指导两个方面,其主要目标是:使幼儿了解健康生活的基本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使幼儿了解安全生活的基本知识,培养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幼儿健康生活的知识技能与习惯的培养和教育,可以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进行。例如,在生活起居活动中,可以增进幼儿对于食物、营养、文明的进餐方式与睡眠卫生知识的认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幼儿园安全教育内容应从生活中常见的与幼儿关系密切的安全知识中选取。教师应向幼儿传授有关安全的基本知识经验,如了解交通规则、安全使用火、电、水的知识及使用各种物品和玩具的正确方法;教育幼儿遵守各项活动的规则,如在马路上不乱跑、不爬窗等;教师还要增强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平时注意幼儿安全,掌握科学的抢救知识;教育幼儿不跟陌生人走,不拿陌生人给的食物,不告诉陌生人自己的姓名、住址等。安全教育应注意正面教育,让幼儿了解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懂得注意安全的简单道理。
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保障幼儿生命安全的重要条件。幼儿独立能力及基本活动能力较差,缺乏相关的知识,对危险的事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不能预见行为的后果,更不会在危险出现时保护自己,但他们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喜欢探索和尝试。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个孩子将手伸到烧开的水壶上,其原因只是想知道壶嘴中冒出的“白雾”是什么;还会看到某个孩子在商店中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而跑离父母身边……在各种活动中常会出现不安全因素,教师应对幼儿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幼儿体育的途径
(一)在幼儿日常生活活动中进行体育
饭后的散步,平时上下楼梯等,都能让幼儿身体得到锻炼。利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引导幼儿掌握健康生活的知识技能,培养幼儿的健康生活习惯。
(二)专门组织幼儿园体育活动
专门组织的幼儿园体育活动大致可分为正规性和非正规性两种形式。正规性体育活动有体操活动、体育教学活动等,而非正规性体育活动有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等。专门组织的幼儿园体育活动是实施幼儿体育的重要途径。
(三)组织幼儿健康教育活动
组织专门的幼儿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培养幼儿健康生活的知识技能与习惯几个方面。
(四)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体育
幼儿体育通常也渗透在幼儿园音乐、语言、科学、社会等领域的教育活动中。例如,社会、语言、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外出观察、参观,音乐活动中的舞蹈、律动等,都是幼儿身体锻炼的良好途径。又如,在幼儿园音乐、语言、科学、社会等领域的教育活动中,要求幼儿注意安全,说话、朗读的声音不宜过大等都渗透了幼儿体育。
【学以致用】
1.案例分析:认真阅读以下案例,思考此教师的做法是否合理?为什么?假如你是这位教师,你会怎样做?
一个小班的女孩午睡时又尿床了,她紧紧地拉住被子不让老师掀开被子。可老师硬生生地扯开被子,一下子把她的身体和褥子全暴露在所有小朋友眼前,同时老师还大声呵责孩子:“又尿了,你快成尿壶了。”
2.分析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哪些内容属于是幼儿体育的?观看幼儿园体育教育活动,写出此体育活动所达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