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幼儿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头脑风暴】
5岁小神童上一年级3个月后被劝退
5岁的张天宇被人称作小神童,小小年纪认识近1000个字,讲起《水浒》《三国》故事头头是道,小学一二年级的趣味数学题也不在话下,认识他的人都说这个孩子太聪明了。今年9月,张天宇被爸爸提前一年送进了一所热门小学读一年级,原以为这么聪明的孩子早上学肯定没问题,可谁知上个星期小神童竟被学校劝退了,校长建议他回幼儿园再待1年,锻炼一下“秩序感”。[8]
你认为校长做得对吗?
幼儿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实践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其科学依据则是儿童生理、心理发育和发展的规律。幼儿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存在一个相当复杂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的互动过程。儿童在生理或心理发展上的进步,既是其自身潜在因素的现实化,也为更进一步的幼儿教育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简言之,幼儿教育受儿童发展的制约;而科学的幼儿教育又可以进一步地促进儿童发展。
一、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儿童的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与儿童自身的能动性等多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片面强调或夸大某一方面而否认、贬低其他方面都不能科学地解释儿童的身心发展。
(一)遗传是影响儿童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和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生物借助于繁殖行为,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亲代人性状(形态、结构、机能)又在子代表现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特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遗传”这个概念着重表达的是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繁衍的内在机制。
遗传素质是指在遗传机制的作用下,子代个体在母体内已经形成,并从母体降生时就已具有了的包含着发展可能性的新生个体的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这个概念着重表达的是新生个体已经成形、已经具有了的解剖生理特点。
2.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从生物可能性上影响着儿童发展。在遗传基因的作用下,人作为生命个体在母体内孕育成胎儿,胎儿娩出时就具有了遗传素质,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素质正是人的身心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没有这些物质前提,人的身心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2)遗传不能最终决定个体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水平。遗传提供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一种生物可能性,但可能性只是一种潜在的东西,不等于现实性。如果没有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提供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条件,这种发展的可能性本身,也将泯灭。
(3)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遗传素质的成熟水平制约着个体身心的发展水平;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差异。
(4)遗传素质本身虽不能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予以改变,但它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二)环境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是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的总称。对于环境,可按不同的标准作出不同的分类。按环境本身的内容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就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来说,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自然环境中的大气层、重力场、生态、植被等宏观因素,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目前,全球性自然资源的过量开采,工业废气对大气的污染,工业废水对水源的污染,森林的滥伐,生物圈中许多生物已经绝种和濒临绝种等,威胁着人类本身的生存。面对这种情景,基于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乃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因素这样一个客观真理,我们必须确立生态意识,如实地承认自然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在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中,社会环境是更为直接的重大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因为不是专门为人的发展服务而组织起来的,它们对儿童的影响带有随机的、偶然的、零碎的正负交错的性质。但是,这是社会环境中的“大气候”,从宏观上决定着儿童发展的水平和内容。
(三)教育是影响儿童发展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教育(指学校教育)是专门为儿童发展而有意组织起来的特殊活动,它对儿童发展起主导作用。
所谓教育对儿童发展起主导作用,其基本含义,一是从影响力的大小讲,比起遗传素质和自发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力来得大;二是从影响的结果讲,教育能把遗传所提供的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和环境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后天条件充分地运用起来,促进人的身心的发展。这是由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因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专门为人的发展组织起来的,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依据科学原理来进行的。同时,教育活动的进行,由受过专业训练、懂得教育科学规律的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当然,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真正要起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首先,教育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其次,既然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是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新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与已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那么,要使教育起主导作用,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社会和教育的要求成为他们自身的需要,并采取有效手段,引导他们不断解决新的矛盾。最后,教育必须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应当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接触社会,在接触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长对不良影响的抵抗能力,锻炼才干。同时,学校应当努力用良好的教育影响抵制社会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尽可能地把社会的不良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
(四)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是儿童发展的内部动力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是指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对于儿童个体来说,环境和教育,都还只是促进其身心发展的外因,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就是儿童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形态有学习上的进取精神、强烈的求知欲望、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迫切的心理动机和高度的责任感,等等。儿童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表现在:
(1)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2)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儿童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儿童发展的现实。所以,从个人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说,人的身心发展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幼儿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一)幼儿教育影响儿童的发展
幼儿教育通过保育和教育,影响和制约着儿童的身心发展。
1.幼儿教育影响儿童身体发展
身体发展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现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身体素质不仅包括儿童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没有身体缺陷,而且包括开朗、乐观、坚强等健康的心理品质以及对环境条件及变化的较快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对幼儿来说,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迅速、旺盛的阶段。3~6岁的幼儿正是机体组织和器官都在不断发育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骨骼中的软组织、水分和有机物含量较多,弹性大,但坚固性差,易弯曲变形。肌肉中水分也较多,蛋白质和无机物较少,富有弹性但力量弱,耐力差。由于胸廓狭小,呼吸肌力量弱,因此呼吸表浅,频率快,肺活量小。然而,幼儿期的大脑发展迅速。他们好奇、好动、好模仿,什么都想去试一试。可是,由于身体的其他方面的发育还不成熟,他们在模仿和运动中常常缺乏灵敏性和协调性。同时幼儿的心理发展还很不稳定,意志较薄弱,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言语能力都相对较低,社会性较差,兴趣爱好、特长表现不明显,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差,容易出现注意力不易集中做事不能持久等情况。因此,必须为儿童发展提供特殊的教育环境,适宜的环境对幼儿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幼儿园的体育启蒙教育更是适合幼儿心理特征,且能设置适宜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体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幼儿教育通过专门性户外体育活动发展学前儿童身体。所谓专门性户外活动指以提高单个体育技能为目的所开展的户外活动。通过这种目标专门化的体育活动来一步步提高幼儿的体育技能,增强幼儿的体质,使幼儿身体得到健康的发展。
(2)幼儿教育通过综合性户外体育活动发展学前儿童身体。以提高一个体育技能目标为中心,其他各项体育项目参与其中,就是所谓综合性户外体育活动。比如,户外体育活动“小兔摘柿子”就是以练习幼儿立定跳远,提高幼儿双脚的力量为主要目标,而在活动过程中,又设定了钻、爬、双腿跳等一系列活动,从而让幼儿在全身都得到运动的基础上,开展目标活动“立定跳远”。通过综合性户外体育活动学前儿童的身体各部分得到了运动和锻炼,身体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
(3)通过户外区域体育活动发展学前儿童身体。户外区域体育活动是以区域化的形式将户外专门体育活动和户外综合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即将各种体育技能像室内区域活动一样划分成不同发展目的的区域。在户外区域体育游戏活动开展后,幼儿通过钻爬区提高钻爬能力;通过投掷区,投掷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跳跃区,跳跃能力得到了发展等,而各项能力的提高又让幼儿的健康体格得到了增强,为健康体魄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础。
2.幼儿教育对于儿童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幼儿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表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比如,婴儿在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1岁婴儿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期还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同时,幼儿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处于幼儿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
(二)幼儿教育要受儿童发展的制约
幼儿教育能影响儿童的发展,但是,幼儿教育要发挥这种作用,必须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幼儿教育是不能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的。
1.幼儿教育要以儿童为主体
儿童是教育的对象。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施加影响,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教师的作用对幼儿来说是外部影响,幼儿要通过自身的活动来接受这些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以幼儿为主体,以儿童为中心。
首先,教师要尊重幼儿。一方面,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听取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另一方面,幼儿在智力结构、发展速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各不相同,教师要平等地对待他们,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其次,把幼儿看成教育的主体,并不是放任幼儿自由地发展。教师要明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对幼儿施加影响,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2.幼儿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比如,幼儿在出生后第一年中身高和体重增长最快,身体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也处在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中。此时,婴儿的身体虽然在快速生长,但十分娇弱。在教养过程中,成人要精心呵护,合理喂养。三岁的儿童身心都开始成熟和充实起来,个性也逐步开始发展。这时的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多种方式,如游戏、日常生活和多种操作活动来锻炼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创设条件鼓励儿童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交往,并教育他们学习与他人交往和相处的方法;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帮助他们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其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
3.幼儿教育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
儿童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和条件,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扩展和延续,阶段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连续不断的演进过程。学前教育必须遵循这个规律,符合儿童的生理特征和接受水平,善于选择儿童身心发展的最佳期进行,促进儿童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如思维发展的阶段和顺序以及每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在大体上是稳定的、共同的。但由于环境和教育在儿童身上起作用的情况不尽相同,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是可变性。儿童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教育既要以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为依据,又要考虑到个别差异性,对不同儿童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学以致用】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半岁婴儿去读“早教班”?
王娟今年27岁,6个月前生下女儿后,辞职在家做全职妈妈。几天前,王娟和朋友聊天得知,许多朋友都把襁褓中的孩子送到专业早教机构,希望在科学的教育方法下,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被送去“上学”的孩子中,大的两岁,小的才5个月。王娟丈夫闻讯后,不顾各种早教机构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的高额收费,强烈要求送6个月大的女儿去“上学”。
王娟想让女儿随性成长,又担心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女儿会输在起跑线上。为此,她犹豫不决。
如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很多家长的座右铭,你是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如果你是王娟,你会送6个月的孩子去读“早教班”吗?
【课外拓展】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东西教给人;另一方面还要使某些东西靠其自身发展出来;因此人不可能知道,在他身上自然禀赋到底有多大”。“有些父母为他们的孩子说话早熟而感到高兴。但一般说来,这样的孩子后来就不会有什么大成就。一个儿童的聪慧必须是孩子式的聪慧,而不能是对成人的盲目模仿。如果一个儿童满口成年人的那种道德说教,那就完全超出了他的年龄的规定,而是一种纯粹的模仿。他只应该具有儿童的知性,而且不能过早地表现出来,这样一种早熟的孩子决不会长成一个真正有见地的、具有开明知性的成年人。”
(资料来源:[德]依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39~40.)
[1] [美]贾珀尔·L.鲁普纳林等主编.学前教育课程.黄瑾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
[2] Georffey Scarre,Children,Parents and Polit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25。
[3] 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
[4]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335。
[5] 周作人.艺术与生活——儿童的文学,转引自刘晓东著.幼儿教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49页。
[6] [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8页。
[7] 郑晞.小议儿童观.文教资料.2009(11),155~156。
[8] http://edu.sina.com.cn/zhongkao/2009-12-07/16012290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