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语文素养是学识修养的基础

我们说语文素养是一切学识修养的基础,主要是指学识的建立离不开语文素养,因为语文是一种工具。我们交流表达需要语文,我们思考各种问题需要语文,我们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仍然需要语文,因为语文具有中介作用和实用功能,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这个重要的工具。

一、语文是人类交际的工具

在这世上无论动物还是植物,都遵从着各自领域的潜规则繁衍生存。在自然界中,动物运用肢体或鸣叫表达意愿,而植物也通过改变方向或传播气味来发送信息。不管是有声还是无声,生物界都在运用着“语言”来维系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作为高等生物的人类,也先后产生了属于人类自己的主要交流方式——语言和文字。

与动物的“语言”相比较,人类的语言是独有的,它具有生理属性、物理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四大特点,而其中最本质的便是它的社会性。语言同社会是互相依存的,语言的存在依赖于社会的存在,因此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交际工具。人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社会性的合作迫切要求人类用语言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以达到相互了解,协调行动,组织社会生产的目的。社会性的活动使人类的生活范围和视野扩大了,感觉也丰富了,于是大脑机能的改进,识别客观事物能力的提高,便促进了人类思想和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这样,人类便具备了自身所特有的,并与思维紧密相连的语言来作为交际工具。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通过一系列复杂环节而完成交际作用。据信息论理论解释,人们为了传达某种信息,首先要将言语编码,即将选用的词语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交际需要的句子、句群或语篇的过程,其次通过发送器,运用一定的发送手段,把编出的信码发出去。就口语而言,发送器是发音器官;书面语有书籍、信函、互联网、手机网络等。接受者分别通过言语接受和言语译码,了解传递言语信息的内容。通过这样的交流,人们收集了信息,增加了知识,交流了思想情感,丰富了生活,从而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虽然人们之间的交流还有其他形式,如脸部的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态等非语言的交际形式,但它们仍然不能代替语言。因为从根本上说,人类各种各样的非语言的交际形式则是交际的辅助形式,它们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制定的,没有语言基础,这些形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语言是人类使用最频繁、最广泛的交际工具,它既简便,又灵活,它才是所有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其他方式和语言比起来是辅助性的、次要的,它们只有在语言的基础上,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才能起一定的有限的交际作用。

文字是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创造的语言视觉形式。它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我们与先人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文字来进行的。我们听不到先人的言语,但是我们能够读到先人留下的文字。我们与先人隔空交流,毫无障碍,这是文字的功劳。文字是载体,它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已经成为人类传递信息的重要的文化交流工具。

二、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语言与思维关系密切,只有语言能力得到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虽然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然而,语言却是思维的主要工具,而且是思维工具中最有效、最方便、最常用的一种。思维作为人脑的一种心理机能,是不显形、不出声、不能传播、不可感知的,它经过语言传递之后,就转化为有声、显形、可以传播、可以感知的了。因此,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成果的物化形式。古人所云“言为心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人的思维同时制约着语言。人们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时候,静态的语言就成了动态的言语。在“言语”这一思维的物化体中,思维是内核,语言符号是外壳;思维处于主导方面,支配和制约语言,语言从属于思维,作为运载工具为思维服务。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下,影响到他的言语能力的优劣:概念模糊,表现为用词不准确;思维缺乏条理,表现为说话颠三倒四、层次混乱;思维不严密,表现为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或者上下文不贯通,缺少照应;思维方法片面,表现为说话过头、强词夺理、不能自圆其说;等等。因此要想提高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从思维训练入手,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切实有效的。

当然,语言对思维的表达,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能动的、积极的,它对思维起加工作用。思维具有非离散性和非线性的特点。所谓非离散性,是指“思维把客观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时候,对象的各种要素在思维中互相渗透、连接,无法分解成一个个界限分明的单位”。所谓非线性,是指“思维的内容,往往是同时交织在一起的,无法形成明确的先后次序并在条理上步步展开”。而语言则恰恰相反。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时候,必须把处于非离散状态的思维分解为一个个清晰的单位(即言语的层次),并将其纵横交织的内容纳入在时间意义上展开的直线轨道(即语句的先后次序)。语言的长处弥补了思维的不足。由此可见,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对思维进行加工、整理、改造,使之趋于完善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修改调整语言就是调整思想”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有效的语言表达和言语理解的训练,其中也包含了思维训练。

三、语文是学好其他知识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这就是说,语文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语文素养是任何学识修养的基础。

首先语文之于知识。语言文字的功能之一就是承载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尤其是文字的使用,可以长久地传递知识,使他人或遥远的后代通过这些文字材料的学习共享这些知识。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词汇量,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就会碰到困难,我们可能辜负先人留给我们的智慧。又如一个学生在做数学题时,首先需要审题分析,也许题目本身没有多难,题目也不长,但如果没有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读了半天也可能不知所云,无从下手。纵使这学生对知识有着不尽的求知欲,但是如不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只能望“题”兴叹了。可见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其他学科往往也很难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须技能。

其次语文之于思维。上文我们已经谈到语文与思维的关系,但在这里我们要强调提高语文能力对学好其他知识、深入研究问题所起到的作用。例如一个学历史的人,他要学习、研究历史,不但需要具备筛选、概括等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必要的把握,还需要充分调动他的语文积累,利用语言的种种积极因素,来进行运思,准确地择取材料,运用恰当的方式对历史现象进行恰当的分析与提炼,或运用恰当的材料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在这一过程中语文对他的思维有较深刻的影响。一个在语言文字方面没有一定驾驭能力的人,不可能有非常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有语文能力强了,一个人的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提高,才能学好、研究好其他学科。

最后语文之于表达。先看一个反例:某报社编辑部收到某地大学生记者团 13名成员寄来的稿件,除少数几篇文笔稍稍流畅外,其余各篇不是语法不通,就是错字连篇,其中6篇稿件竟有各种错误达100多处,语言表达能力如此差劲令人汗颜。这个反例充分说明没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内容。人们表达思想、情感、观念基本采用两种方式,即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一般人进行日常的交流是没有问题的,而在许多正式的或需要较高口头表达水平的场合,比如在课堂上,就需要用较标准、规范的口语表达,准确无误地讲解知识要点。而书面语言表达对一个搞研究的人就更为重要。他要将其研究成果发表,就需要凭借语言文字来表达。因此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进行更好的表达。

思考题

1.简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2.为什么说语文是学好其他知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