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融合中共同发展
事实上,幼儿教育从来就有着非常浓厚的地域性特点,不管是农村、城市,还是城乡交界地带,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社会风气、民俗传统及生活方式等,无一不对当地的幼儿教育渗透着影响。对于非正规教育来说,这种地方性体现得尤为突出。
由于幼儿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的孩子,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家庭、社区里而非教育机构中度过,不必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他们更侧重于生活经验的积累、自理能力的培养,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而这些无一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习得的。因此,与中小学教育相比,幼儿教育与社区、家庭的联系更为紧密,幼儿教育最应该是“社区教育”,也就是:了解所在社区的特点,密切结合孩子的生活和家长的需要,充分挖掘社区内的可用资源,并进行整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以一种高的站位和开放的心态来办教育,最终实现本组织和社区的双赢,在融合中共同发展。
应社区的需求办教育,需要考虑:
①我所在的教育机构与社区是怎样的依存关系?
②社区环境里,有哪些资源可以为我所用?
③社区公众里,谁与我所在的教育机构有着实际或潜在的共同利益?
④我的机构可以怎么样为他们提供服务,从而建立起支持、信任的合作关系?
⑤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为组织的生存与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实现双赢?
你还想到或是需要考虑哪些问题,也可以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共同发展的前提
要想赢得社区的认可和支持,首先要满足家长的基本需求。既然非正规教育是应家长的育儿需求而生,那么首先要做的便是完成这一与生俱来的使命:教育孩子、服务家长。
因此,非正规教育的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对孩子负责、如何为家长服务。包括:认真组织好每一次教学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技能、全身心地爱孩子、尊重孩子;在收取费用上考虑家长的承受能力、在接送时间上为家长提供便利,如果家长有特殊需要,可以提供提前送园或者延迟离园等服务等。满足了家长的基本育儿需求,非正规教育机构的价值才得以实现;家长之间口口相传,才能赢得更多家长的认可,赢得社区内更多人的支持。
2.积极探寻自己服务社区的途径
首先做到了“我为人人”,才能要求“人人为我”。这意味着非正规教育机构要在满足家长基本需求的基础之上,积极探寻自己服务于社区的途径。
3.实现本机构教育资源的社区共享
非正规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本身就是来自于社区的,取之于社区,用之于社区。因此,只要保证不影响正常教育,机构的房屋、场地、设备,完全可以对社区开放。比如,
①举办“周末开放日”,如果你有固定的教室或者小院子,每周固定一天(或几天),让周边感兴趣的孩子和家长都能进入活动现场来看一看,体验玩教具,接受老师的育儿指导和宣传。
②把受益对象的年龄段扩大,为0~3岁的孩子也提供一个享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对0~3岁孩子的家长进行指导,宣传正确的保育观念、培训科学的育儿方法。
③开展“玩具图书借阅活动”,在每周的固定时间段办理借还登记,让更多的家庭能够享受到我们的图书和玩具。
你还想到哪些实现本机构教育资源社区共享的办法?也赶紧写下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履行教育机构的社会宣传职责
非正规教育机构的教师虽然并不要求专业出身,但既然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就应该有意识地往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最后也能逐渐成长为教育的专业人员。当我们自己的教育技能、教育水平、教育思想提升之后,也要能愿意与社区公众、与家长分享我们的观念。
①走到家庭中去,与家长和社区居民展开交流和讨论,发挥专业教育机构的传播和引导作用;
②不定期地举办“家长学堂”,对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和困惑,开展面向全体社区的讲座,进行答疑和指导;
③利用社区里的现有资源进行宣传。比如,四环游戏小组处于四环市场的管理办公室小院内,便可以征得办公室的同意,每天使用办公室的广播,开设“育儿小喇叭”环节,宣传简单易懂的育儿常识;如果你周边有社区的宣传板,也可以借用来发挥宣传作用。
④开展“家教热线”活动,开设一个专门的热线平台,社区内所有的家长遇到育儿困惑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咨询,得到解答;
⑤举办“家教辅导班”等活动,让我们组织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得教育的受益范围从机构的在册孩子扩大到家长乃至社区内的更多家庭。
5.发挥社区精神文明阵地的辐射作用
我们既然成为了非正规教育的教师,就应朝着专业的文化教育工作者迈进,努力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在社区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带动和影响家长,一起发挥社区精神文明阵地的影响作用,为创设良好的社区公共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比如:
①穿着得体,不穿奇装异服;
②举止文明,说话不粗鲁;
③时刻把自己当成社区的一员,积极参加社区的公共事务,比如参加社区的服务性机构和工作,参加家长咨询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等组织,与居委会、村委会和当地居民保持长期的联系,建立信任合作的关系;
④积极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如社区环境地段卫生、植树绿化、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活动,主动关心、配合支持并参与社区建设,更进一步地与社区融为一体。
以上这些方面,是非正规教育组织实现“我为人人”的途径,也是为自己争取到社区认同的基础。非正规教育组织解决了我们自己的生存问题,那么我们也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社区做一点什么。哪怕我们力量微薄,但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人人都出一份力,我们生活的环境就会越来越好。
6.“人人为我”:发掘社区资源,争取社区各方面力量的支持
教育从来就无法孤立于社会大环境而存在,非正规教育组织从一开始也是在社区中生根的,它的维持、发展、壮大社区的资源和各方面的支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考虑如何依托于社区的资源,寻找来自社区的支持:
(1)吸收当地的人力资源
非正规教育机构可以组织社区的人力来发挥作用,例如:
①吸收热心于教育的,或者有专长的家长和当地居民来当志愿者,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辅助教师开展活动,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使孩子们扩大社会接触、增长见识。
②请退休的老教师为本机构的教师作培训,或者为本地区的家长办培训班,宣传正确的育儿观点等。
③挖掘家长中潜藏的教育力量,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比如,请来自各地的家长给孩子们讲述自己老家过节的习俗、拉动手巧的家长一起制作玩具等。
(2)吸收当地的物力资源
可以收集当地的单位或企业公司的闲置资源,例如:
①搜集剩余物资、边角料、废旧物品等,在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开展“自制玩具”活动,变成孩子们的活动材料。比如,用废旧的一次性筷子做成孩子们做操的小棍、用废旧的光盘和水彩笔筒做成好玩的“光盘陀螺”等;
②充分使用社区公共设施,借用街道的小广场开办亲子运动会、使用小区内的运动设施等开展户外活动、带领孩子和家长去街道图书馆进行集体阅读等;
③农村的非正规教育组织还可以利用广阔的田野乡土材料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看看麦苗的生长、观察蜗牛的爬行、用芦管做成好看的玩具、用柳条做成好玩的柳笛等,让孩子们亲密接触大自然,感受自然的广阔、和谐。
(3)吸收当地的财力支持
非正规教育机构正常运转的经费主要是来自于社区内的团体或个人,或者是申请项目基金。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家长的承受力,可以依法确立合理的收费标准;还可以向效益好的企业、公司争取赞助,募集经费,用于改善机构条件,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此外,还可以与社区内其他的托幼机构定期联络,相互观摩学习,共同分享教育教学、家长工作、社区工作的经验方法,组成社区内的教育联合体,共同推动当地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通过以上方式,非正规教育机构一来实现了反哺社区,二来也能够为自己赢得社区居民更多的认同,从而为本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7.“人人参与”:吸引家长参与,成立家长喜爱的文娱俱乐部
我们的非正规教育组织是从家长的需求中生发出来的,与家长、孩子、社区密切相联。它从家长而来,为家长而办,为家长解决育儿难题,并为家长忙碌而单调的生活注入新意。同时也能让自己更好地与社区融合,求得社区的支持。
(1)吸引家长参与,每人都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非正规教育组织的运转中,教师并不是绝对的中心,家长才是真正发挥教育力量的主体。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重挖掘家长自身的教育资源,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通过平时聊天、家访,了解每个家长的特点,与家长建立起朋友般的信任关系;通过春游、亲子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拉近家长间的关系,获得组织认同感,每一个人都成为这里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为组织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比如,在四环游戏小组就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值班制度,每月选举出下月的家长负责人等。为了自己的孩子也为了配合教师,家长们愿意每人都出一份力,相互监督、相互守望,营造合力共育的大环境:每次大型活动之前,教师和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讨论活动流程、注意事项、任务分工;在每次家长会上,骨干家长带头发言;面对游戏小组即将被市场“暂停”的消息,平时不爱说话的家长也忍不住想办法、出主意。通过每月两次的值班,家长们耳濡目染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育观念,日积月累,到了家里也能给自家孩子提要求。在这种“人人参与”的氛围下,家长的育儿水平提高了,组织也更团结有力了。
(2)让我们的组织成为家长流连忘返的文娱俱乐部
不论是在农村、城中村,还是城乡结合部,家长们的休闲活动都是非常单调乏味的。忙碌的生计,已经占用了他们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既然我们非正规教育组织是为了家长而开办,那么不妨把她变成家长的文娱俱乐部,哪怕是家长到教育现场协助老师组织孩子活动、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做游戏,也能感到极大的放松;此外,还可以不定期地举行一些家长的文化娱乐活动。比如四环游戏小组在学期中举行“家长文娱竞赛”,从家长的生活出发,开设常识题抢答、身体传话、你画我猜等游戏竞赛活动,深受家长喜爱。百货区的妞妞妈甚至放下摊位来参加活动,她说:“反正这会儿也没什么生意,我就是想玩,和大家一起太开心了!”当基本的温饱问题解决后,每个人都是渴望精神上的充实的。这种文化俱乐部的形式,恰恰也满足了家长这方面的需求。从而更加增进了家长对组织的认可、增进了彼此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家长们真正拧成一股绳时,我们的组织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