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走近邻里乡亲

社区——我们的第二故乡。如果你的机构想要设在农村,依然可以沿用本章的思路,去思考你所在的村落和适宜的教育。

思考:

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呢?______________

我来这里多久了? ______________

我为什么选择了成为一名非正规教育机构的教师? ______________

我所在的社区/村落是什么样的? ______________

这里的居住环境 ______________

这里的街坊 ______________

这里的孩子 ______________

这里的家长 ______________

这里的…… ______________

我对这个环境满意吗? ______________

在这里,我最满意的是什么?不满意的又是什么?______________

你是河南人,我是湖北人,他是安徽人,她是四川人……我们来自祖国的天南海北,聚集到了这相同的城市里。我们都不是本地人,但要在这里生活很长时间,并且我们的孩子也将在这里生活很长时间。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这片土地栖身,那么,就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用心去热爱、出力去建设。虽然没有在这里生、这里长,但我们已经来到了这里,便也可以对这儿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在这里扎下根来。我们有能力、有活力、身兼一技之长,凭自己的双手劳动,走到哪儿都饿不着肚子。更重要的是,我们为这个城市的建设挥洒汗水,城市生活离不开我们。

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意味着:

·我是这里的主人;

·我的生活由我自己开创;

·我和这里的本地居民没有区别,我们同住一片地,同饮一管水,是平等的关系;

·孩子们的受教育问题大家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

·我自己或是单个家庭力量微小,但可以和周围的伙伴商量,大家团结起来,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

·社区/村落是一个大家庭,所有成员凝聚力量,就可以共同教育我们的孩子;

·我有主动建设这片社区/村落的责任和权利,当我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还可以考虑:我能为这片社区做点什么。

当然,并不是非得把所有的问题都彻底想明白之后,才能开始组织非正规教育,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思想都是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时间的推移而慢慢转变的。但是,作为非正规教育机构的教师,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思考这些问题,逐步澄清观念,然后向家长进行宣传。在解决我自己的生存问题的同时,还能唤醒这里更多家长的教育自信、挖掘他们身上潜在的教育资源、凝聚每一个家长的力量,共同建设出一个邻里守望、家长互助共育的大环境,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