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早年间流传一首蒲公英的童谣:“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我的快乐和悲伤,爸爸妈妈给我一把小伞儿,小伞儿带着我飞翔、飞翔……”这是一部影片的主题歌,反映了伤感年代影片中的孩子的心声。今天的孩子应该比那个年代的孩子要幸福很多,但流动儿童随着爸爸妈妈漂泊、流动这一点是与影片中的孩子有相似之处的。书稿以蒲公英本身的生命力来比喻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和家长在漂泊、流动中的顽强,寓意更加深刻的是有一群大学生志愿者关注现实社会问题,身体力行参与变革的社会实践,边行动边思考,秉承先辈平民教育的思想和精神,探寻一条适合流动儿童乃至广大农村幼儿教育的道路。
本套丛书是基于写作者即四环游戏小组的大学生志愿者数年来从事非正规学前教育实践和研究探索,将实践经验加以梳理转化为可操作的培训手册,使没有专业背景却有志于以流动儿童或是农村儿童为对象从事学前教育的人员,可以边做边学,同时体会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不断实践,也能够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幼儿教师。
全套丛书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由《幼儿教师培训手册》《幼儿教师常用资源包》和《家长育儿读本》三个分册组成,特点如下:
第一,丛书在语言风格上比较亲切、自然、娓娓道来,感觉像一个熟悉的朋友在与你面对面促膝交谈,特别是阅读丛书开始部分的文字,会一下子拉近作者与读者间的关系,抓住老师和家长的心。尤其适合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从业人员包括流动儿童的家长,针对性较强,通篇没有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有的是通俗易懂的循循引导,交流、对话。
第二,丛书的编排结构清晰,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内容立体丰满。例如,《幼儿教师培训手册》从引导读者认识非正规教育到认识非正规学前教育的教师角色,从丰富贴切、源自实践的家长工作到学前教育与社区的关系,到非正规学前教育活动的组织、孩子的安全问题;《家长育儿读本》则从孩子一日生活的吃喝拉撒到可供家庭开展的亲子阅读、亲子游戏、幼小衔接等问题,内容翔实、具体,有说服力。
第三,丛书作为培训手册,其突出亮点是双向互动式的培训方式,通常在生动、鲜活的案例之后呈现有对话栏,可以让受训的老师或家长有一个思考的空间,将自己的育儿经验融入阅读之中,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去体会感悟,因而有助于提升培训的实践效果。
第四,丛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例如,“我可以这样做”“一日生活中的教育”等,差不多是手把手地提示引导,很实在,教师和家长看了就能用,尝试着如法实施。不像有些书写了很多,如同雾里看花,看完也不明白做什么和如何做。
第五,针对性强。特别是面向农村儿童或流动儿童家庭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多子家庭”“不要忽略在老家的孩子”等,引导多子女的农村和农民工家庭平等尊重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包括留守在老家的儿童。对于老师来说,也实际地呈现了做家长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方式。
这套蒲公英非正规学前教育丛书是北京师范大学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组编,由张燕主编,三册的主要撰写人员分别是:《幼儿教师培训手册》,马楠、向导、张怡、刘莉;《幼儿教师常用资源包》,杨希、刘莉、张怡、向导、李相禹、杨剑宇、吴美仪、马楠;《家长育儿读本》,杨希、李相禹、李媛、于晓晴。丛书编写前后历经三年时间,初稿完成后,又在实践中反复检验调整,不断修订完善。樊燕茹、田彭彭、肖月佳、白杨、郭英伟、丁艳梅等参与了部分后期修订工作。丛书编写之初,得到了全国妇儿工委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肯定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丛书成书和出版恰逢国家关注学前教育特别是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当下。这对于较少享有改革成果的广大农村和在城乡之间流动的进城务工人员,无疑是个喜讯。然而,他们的子女接受学前教育问题不应以城市正规教育为参照,而是要真正适合这个人群的需要和实际,走出一条教育回归自然和生活、回归平民化的道路。希望这部丛书能像蒲公英的种子四处飞翔生根,为这个占人口最大比例的社会弱势人群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思路,并能够在实际运用改进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张燕
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