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幼儿身体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身体保健教育内容
了解口腔、眼、耳、鼻、皮肤的构造和功能,拥有科学地认识使用、养护和锻炼上述器官的粗浅知识、技能和习惯。认识自己五官健康状况,初步了解身心疾病和缺陷的预防知识,能愉快地接受身体健康检查和预防接种,积极配合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二)生活自理教育内容
逐步具备进餐、着装、睡眠、如厕、盥洗的知识、技能与良好的习惯。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的愿望。
(三)体育教育内容
了解掌握基本动作和游戏,基本体操和队列队形;器械类活动和游戏。逐步具备走、跑、跳、投、钻、爬、平衡、体操等基础运动能力,以及力量、协调、平衡、速度、灵敏、耐力等运动素质,培养体育兴趣和习惯。发展自身身体和运动能力的愿望。
(四)安全教育内容
了解与遵守日常生活中安全常识与规则,过马路、乘坐交通工具、玩运动器械时能注意安全,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了解应对意外事故和伤害(如水灾、火灾、触电、煤气泄漏、交通事故、走失等)的常识,具有基本的求生技能,知道初步的自救和向成人求救的方法。
(五)饮食营养健康教育内容
懂得饮食与营养能影响身体健康,知道人体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和食物,初步了解蛋类、豆类、蔬菜、水果、肉类的主要营养成分。要使幼儿明白日常的饮食是为了获取营养,形成关注营养、关注健康的意识。喜欢吃各类食物,不挑食、不偏食。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不吃汤泡饭,少吃零食和辛辣食品。注意饮食卫生和进餐礼貌。如进食前洗手,进食后漱口,不喝生水,不捡掉在桌上或地上的东西吃,使用自己的水杯、餐具等;咀嚼、喝汤时尽可能不发出声音;夹菜不可东挑西拣,不糟蹋饭菜;要懂得谦让,不应独占好吃的食物;学会使用餐具。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1]
(一)学会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学会用语言和非语言(神态、表情、动作等)的方式成功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积极和消极的情绪,明确只有合理的要求才能得到满足。形成愉快的情绪、活泼乐观的性格。
(二)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尊重他人,懂得基本的礼貌礼节,学习理解他人的情感,对他人的情绪情感能做出和谐适度的反应。学习交往技能(分享、合作、互助等)。能和他人和睦相处。有初步的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在竞赛性的活动中,正确面对输赢,并懂得要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三)锻炼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学习日常生活独立自理,不依赖他人。在学习和游戏中有主见,学会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体验独立自主获得成功的愉快情感,培养良好的独立个性心理品质。
(四)性教育
正确的性认同和性角色意识,有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形成健康的心理基础。对于幼儿的提问和疑惑,应该以科学求实的态度,简洁地回答孩子。正确处理幼儿的性游戏,不能粗暴制止,更不能羞辱,否则会损伤幼儿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应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性心理。合理纠正幼儿玩弄**和大腿摩擦的不良习惯。
(五)幼儿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预防
采取“三级预防”是预防幼儿发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基本策略。一级预防:防止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发生,增进健康,即病因预防,从根本上杜绝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发生,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二级预防: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三级预防:为了疾病的康复,减少复发和残疾程度,尽量恢复病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其中一级预防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保持心理健康的预防措施。
[1] 此部分具体内容见本书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