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现代舞欣赏
(一)现代舞概述
现代舞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舞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主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19世纪末,古典芭蕾开始走向衰落,一成不变的动作传统和陈规旧习使舞蹈失去了鲜活的气息和崇高的品位。人们也急于打破中世纪以来对人体的束缚,无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行为规范上,都需要一场革命来应和解放身体和追求自由的呼声。在工业革命带来的喧嚣中,艺术家们热衷于回归自然、田园和古代文化,去寻找一种感性的真实和人性的力量。伊莎多瓦·邓肯的出现,掀起了20世纪一场波澜壮阔的人体文化的复兴,她抛弃了紧身胸衣和芭蕾舞鞋,穿上了图尼克衫,赤足而舞,从大自然和古希腊文化中寻求灵感。
她提出的“反芭蕾”口号和灵魂肉体高度结合的宣言,是与当时人们内在需求和时代精神相一致的。邓肯对自然的憧憬,是自认情感对社会习惯的胜利,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如果说邓肯不自觉、本能地反叛芭蕾传统带来了一场舞蹈革命,那么,当德国的玛丽·魏格曼、美国的玛莎·格雷姆、多丽丝·韩芙丽出现时,他们就是在自觉地、有意识地创造和建立一种新的秩序。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舞,不仅仅作为一种身体的复兴运动,而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与观点,它是以产生新的动作体系和动作理论并逐渐成熟为标志,以人类精神的观照为初衷,创造一种个性化、时代化的以身体动作认知世界、表达情感的方式。欧洲与美国在现代舞的发展上大体是共时同步并且互相影响的,而欧洲在现代舞发生时间上又要早些。19世纪末,现代舞的萌芽由欧洲向美国渐变而成长,即使是出身美国的邓肯,也是在欧洲首先得到了认可。在当时,艺术文化都遵循着一种欧洲的标准。法国的戏剧家、歌唱家佛朗索瓦·德尔萨特创建的表现体系理论,把人体动作分为不同表情,成为戏剧性的姿态。美国现代舞的第一代先驱丹妮丝受他的影响颇深,把他的体系列入自己教学课程中。德尔萨特的弟子、瑞士音乐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又发明了“舞蹈韵律操”,现代舞大家魏格曼、尤斯、霍尔姆曾向他学习。当德国鲁道夫·拉班的“人体动力学”与玛丽·魏格曼的“表现主义舞蹈”出现时,中欧便成为现代舞的一个放射分流的中心高地。无论是拉班对动作进行科学性的分析,还是魏格曼关注的人生主题和人体的内宇宙,都对美国在19世纪20年代执迷的东方情调形成冲击。
同时,以美国玛莎·格莱姆等为代表的第二代主流现代舞,在德国表现主义、人文精神的感染下,在古代文化的感召下,开始树立本土的舞蹈形象,为自己内心复杂、略显混乱的情感动机寻找动作出路。美国作为一个多元化并存的新生国家,充满了乐观精神和自由观念。在这样一个生存环境中,现代舞不断的叛逆、造反与独立的行为,成了一种更新的力量,促使舞派迅速分流裂变。著名的美学家和史学家塞尔玛·珍妮·科恩也由此得出结论:“现代舞是一种打倒偶像崇拜的艺术。”随着美国社会的高度工业化,后工业文明在人性的异化、战后的破灭感中开始解构一切。20世纪60年代,贾德逊舞蹈实验基地诞生之后,后现代舞与后后现代舞运动便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20世纪20年代以来,现代舞者们穿着日常生活的装束走出了剧场,在湖面、楼顶、街边、美术馆等熟悉的生活景象中创造出“陌生”的视觉环境和听觉氛围。舞者们则更多地进行着纯动作的实践,由早期的从情感动机中产生动作回到动作本体上萌发意义。安娜·哈尔普林使用大量的非职业舞者,把舞蹈还原成为一种社会功能和群体的欢娱。戴维·戈登则有意地消除了生活与舞蹈的距离,生活化动作的运用与讥讽芭蕾的变形,显示了后现代破碎、解构的玩笑,同时也反映了当代舞者放松的心态与人格。后现代舞蹈的冷漠、躁乱,却越来越真实地贴近了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传统重负的国度,现代舞不断地更新换代,而过快的新陈代谢也导致一种创新的穷竭和某种慌乱,创新成为它自身的传统和规律。德国作为现代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却一直在战争的阴影下缓慢发展,充满了悲观情调。在德国理性的传统下,德国现代舞者最先确立了动作规范和对本体进行理论分析,虽然其舞蹈宗旨是非理性的,强调个人情感的自我体验,但“表现性”的方式仍流露出了深刻的理性思辨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德国现代舞不像美国那样舞派繁多,随心所欲,而是保留了内省的特质和思考习惯。这种表现主义的舞蹈风格对美国的现代舞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世纪是人类身体全面觉醒的世纪。现代舞从反芭蕾的自由的动作,到情感动机中挖掘动作,到纯动作的实践,到生活化动作的大量参与,到归还给人民成为生活的舞蹈,扮演着一个唤醒身体的使者。而当工业文明对的人的身体和心灵重新构成了抑制的无形桎梏时,现代舞成为了一种人的内在需求,它高度地弘扬了个体生命。在现代舞中,观众可以领略新鲜怪异的动作形式的冲击、快感,可以在动作与听觉、视觉环境的关系中发现特殊的意识,可以大声咳嗽、提前退场,现代舞让你愤怒、快乐、感动或恶心,就是不能让你无动于衷。
现代舞自20世纪初已进入中国,裕容龄应为中国学习西方舞蹈的第一人,其父裕庚为清朝官员,曾任中国驻法国公使,因此裕容龄能够有机会跟随“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学习现代舞,并回到国内在清朝宫廷表演。20世纪30年代,吴晓邦赴日本学习现代舞,回国后在上海创办晓邦舞蹈学校,并进行新舞蹈的创作表演。50年代末60年代初,吴晓邦创建“天马艺术工作室”系统地推行他创建的现代舞教学体系,为中国现代舞的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创作探索。“文革”前后,中国现代舞的发展趋于停滞,80年代初才开始重新崛起。1980年,曾赴美留学8年的郭明达老师率先开始现代舞的教授,之后现代舞开始激起中国年轻舞者们的好奇,一些现代舞作品得以面世。1987年,广东省舞蹈学校开办了一个现代舞实验班,1992年,以这批学员为基础,杨美琦创办了中国内地第一个现代舞团——广东现代舞团。1994年,中国舞蹈家协会举办了“中国首届现代舞大赛”,更多的现代舞优秀作品展示在观众面前。1996年,北京现代舞团成立,结束了“现代化的北京没有现代舞团”的局面。中国的现代舞者开始走出国门,参加世界现代舞大赛,并走进世界各大现代舞团效力。现代舞在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独特风格的道路,中国的现代舞编导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从中国民间舞、戏曲、武术,乃至中国的书法、诗词歌赋、绘画雕塑中汲取营养,使得中国现代舞独秀于世界现代舞之林。
(二)名舞欣赏
●德国舞蹈剧场舞《春之祭》
《春之祭》由皮娜·鲍希编导,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作曲,1975年12月于德国乌帕塔尔由乌帕塔尔舞剧团首演。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春之祭》自1913年由20世纪最伟大的芭蕾男演员之一瓦斯拉夫·尼金斯基编舞。佳吉列夫俄国芭蕾舞团在巴黎公演以来,不仅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更吸引了各国才华横溢的编舞家。皮娜·鲍希就依照了斯特拉文斯基原作的幻象创编了此舞。
舞蹈以一场原始部落祭祀春天之神的仪式为背景,舞台上铺满了厚厚的泥土,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嗅到泥土的气息,它营造着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春天的意象。
在这个原始部落里,每当春天到来时,都要从部落成员中选出一位最纯洁、最美丽的少女作为祭品,献给春之神。仪式的终结就是全体成员看着这位少女跳舞致死。作品中使用了一件红色的衣裙作为道具,被选中的女子将穿着这件衣裙被献给春之神,于是这件红色的衣裙就有了更深一层的象征:它是血与火的凝聚,是生命与死亡的边线,是对神灵的敬畏与虔诚。它让人们从心底攀升出一份恐惧、压抑和强烈的抗拒。当这件红色衣裙在人群中还未落定时,人们的舞蹈沉浸在迷惘和慌乱之中,带着躁动和即将爆发的原始的冲动。舞段中突然停止的寂静,又带着死亡般的绝望和无助。接着一名神情麻木、精神恍惚的少女从人群中跌撞到台前,发疯似地穿上了那件衣裙。她毫无理性歇斯底里的死亡之舞,寓意着她的精神早已接近了死亡的路途,那件红色的衣裙也终在疯狂的奔跑中从身体上脱落,赤条条的人体就这样毫无保留地**。在早期文明的愚昧无知之下,最基本的羞耻已经不复存在,这样圣洁、光亮的身体,这样年轻充满活力的生命,就在虚伪的宗教的**威之下一点点殆尽,而人性的觉醒也最终走向了彻底的崩溃与毁灭。
在舞蹈中,各种形体动作都表达了很深刻的内涵,其中舞蹈以躯干及腹部的强烈的抽搐、收缩式的发力为主要动作。在一次次的、重复的、铿锵有力的动态中,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对死亡的恐惧,即人性的毁灭。皮娜·鲍希通过《春之祭》展现的不再是赏心悦目和轻歌曼舞,而是那样一幕灭绝人性的人间惨剧。她以女性独特敏锐的笔触揭示了在现代文明之前,人们面对大自然不可知的种种魔力的恐惧,妄图以牺牲祭祀的方式来获得暂时的庇护和保佑,而这一切则是以美好的生命为代价。作品毫不掩饰地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渺小,除了对宗教虚伪本质的揭露与批判,也揭示了人性的自私、野蛮和残酷,男女之间的倾轧和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这部作品也体现了编导深刻的艺术追求。
●中国现代舞《也许是要飞翔》
《也许是要飞翔》是一部享誉中外的中国现代舞作品,由王玫编导,音乐采用丁薇的歌曲《冬天来了》,曾荣获北京市第七届舞蹈比赛专业组创作、表演一等奖,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二等奖,第九届法国巴黎国际舞蹈比赛现代舞表演金奖。作品准确地刻画了都市女性独守空房那种落寞与不甘的心理状态,也反映出一种现代女性敢爱敢恨,不轻言放弃,能够自我治疗的坚强品格。
音乐响起,一个身着单衣的女子赤脚走上舞台,她止步、伸手,似乎是想留住什么,却只能是想抓又抓不到的失望,一个简单的控起后腿的造型却将作品的情绪渲染而出:无可奈何,却仍要奋力争取。随着音乐《冬天来了》推向**,她绝望地趴在地上,不停地翻滚、抽搐着,最后终于站起来,抬起头。疯狂扭曲舞动的身体,似乎是以此来求得加于己身最残忍的宽恕,在历经失望的无可奈何之后,仍然要坚持着自己最后一点尊严。
作品与音乐完美结合,畅快淋漓地在歌曲《冬天来了》的凄美旋律下一气呵成。演员一次次地奋力起身紧随其后却是一次又一次的跌落,把女性对现实人生百味的感悟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也不断强化了作品揭示的心灵渴望飞翔的美好理想与现实无情阻挡的矛盾主题。
《也许是要飞翔》在法国现代舞大赛上,让所有的评委为之动容,最终获得现代舞表演金奖,这个金奖,体现了国际现代舞界对中国现代舞编导和表演者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