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欣赏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漫长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今日生活在我国广大地域中包括汉族、藏族、蒙古族、傣族、维吾尔族、彝族、苗族、佤族、哈尼族等56个兄弟民族。各民族拥有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其民间舞蹈是各民族历史发展与艺术创造的成果。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产生和流传于民间,风格鲜明,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和审美趣味,并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不同的民族,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拥有着数以万计从内容到形式,从韵律到风格各显异彩、斑斓夺目的民族民间舞蹈。

这些不同民族所流传下来的或雄浑刚健或阴柔婀娜,或源于祭祀仪式或为寻求爱情友谊的民间歌舞,无论是属于哪个民族或哪种类型的舞蹈,都会从不同角度充分地展示着东方民族所具有的久远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些来自高山、密林、江河湖畔和辽阔草野,充满豪情、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民族民间歌舞,无疑会给长期生活、工作在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一缕无尽的清新、一种神奇的向往,同时还能从中领略到各民族的异域风情和文化风采。

(一)汉族民间舞蹈欣赏

1.汉族舞蹈概述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传统文化的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所以汉族民间舞是中国民间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的民间舞蹈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即使是相同种类的歌舞,因地区的不同,也会在风格、装扮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汉族的民间舞蹈主要有秧歌、花灯、采茶、花鼓、狮子舞等。

“腰鼓舞”(见图3-2-1)是汉族舞蹈,根据陕北秧歌创编,舞姿潇洒、大方、活泼,风格健壮、有力,节奏自由奔放,音乐富有高原音调特色,生活气息浓郁,陕北秧歌是中国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3-2-1 腰鼓舞

图3-2-2 龙舞

“龙舞”(见图3-2-2)是由数名男子高举支撑龙体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龙打滚”、“龙摆尾”、“金龙缠玉柱”等极有气魄的造型舞蹈。此外,流传在浙江,由众多女子双手各持云朵和莲花,在优美抒情的荷花舞之后,由荷花花瓣为鳞片连接成的“百叶龙”,在耍龙人逗引下浮游于彩云之间,真是惟妙惟肖,令人瞠目;南方水稻之乡,以稻草扎成龙形、龙体遍插燃香、专门舞耍于年节深夜的“草龙”,宛如一条飘浮于夜空、星光闪烁的火龙,在硝烟缭绕中盘旋、飞舞,别有风采。此外,还有“板凳龙”,每人手持一个板凳做穿插、跳跃表演;“醉龙”,表演者均一手持木制龙头,一手拿酒坛,一边大口喝酒一边进行队列变化;“人龙”,由成人和孩童结合表演,孩童骑在成人肩上并后仰为一节,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三四百人,常在海边表演。

图3-2-3 狮子舞

“狮子舞”(见图3-2-3)是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随着佛教文化的流传,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迥异的两种“狮舞”形式。“狮舞”除以上表演形态外,还有至今流传在陕西省城固县的“狮舞”一绝“笑和尚耍狮”。这个由笑和尚与被玉皇大帝贬到人间赎罪狮子间的戏剧性表演,过去达108段之多。其既令人啼笑皆非,又可见人性化狮子的精彩表演,是当地人们春节时最为盼切的节目。

“秧歌”(见图3-2-4)是春节群众欢庆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烘托气氛作用的大型歌舞形式。这里所指的“秧歌”不仅是单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着数十种歌舞形式所组合的文艺演出队伍。这支队伍既要在走街串巷中做行进表演,又将最后集中于广场做正式的歌舞演出。因此在北方,人们索性就把过去有着祭祀色彩,而今完全成为春节娱乐式的民间文艺形式称为“社火”或“秧歌”,把这支浩**的队伍统称为“秧歌队”。

图3-2-4 秧歌

2.名舞欣赏

●《黄土黄》

《黄土黄》,由张继刚编导,1991年荣获第三届“桃李杯”民间舞优秀创作奖;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经典作品奖。舞蹈选用山西晋南花鼓为基本动作素材,把一群生活在贫瘠的黄土地上的人们的酸、甜、苦、辣用节庆狂欢的形式呈现出来,也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质朴、乐观的性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舞蹈分为三个段落,前有引子。

引子:苍凉的唢呐声中,一个男舞者出现在舞台上,如同劳作中的小憩,紧接着,一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和姑娘胸前绑着花鼓从舞台两边走上来,站满了整个舞台。一声惊天动地的鼓声响起,众人击鼓后向左侧俯身推手,露出了最开始的男舞者双手高举鼓槌坚定地立起。紧接着的又一声鼓声,所有舞者双手捧鼓抬头向天。连续的几声击鼓之后,满台舞者俯身前冲后又马上立身回到侧身推手造型,立刻营造出了一个战天斗地的气势。

第一段:一声呐喊之后,女舞者退去,男子们双手推鼓,艰难却又坚定地一步步向前推进。苍凉的板胡旋律响起,男子们扬起手臂,双脚齐踏,奏起震天的鼓乐。或俯身、或跃起,或双手向天,或抬脚转身,都迸发出昂扬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

第二段:女舞者婀娜的身影出现在舞台深处,她们头扎红头巾,肩并肩半脚尖上碎步移出,编导采用胶州秧歌的动律,使女舞者柔美中带着俊俏,与之前男舞者的动作形成刚柔对比。男舞者再次上场,坚定的鼓声再次响起。鼓声突然收住,一个独舞的汉子从人群中走出,摇头晃脑地陶醉在花鼓的敲击中,诙谐中又带着幸福的笑容。众人合着他的节奏逐渐围拢,音乐一转,独舞的汉子猛然高举双手立住,刚毅重又回到脸上,气氛顿时肃然。

第三段:舞台上8名男舞者围在独舞者周围,众人一起甩开双臂低头敲击,动作幅度逐渐放大,呈现出一领众和的欢腾。全场忽然又寂静下来,只听见那轻轻的敲击声,合着舞者低重心埋头击鼓,甩头抡臂,敲击渐渐加强,如同力量的慢慢凝聚。场上男舞者由半蹲到直立再向上跃起击鼓,伴着呐喊欢呼,释放着凝聚的力量,将舞蹈推向**。舞者虔诚地跪地,却又刚毅地抬头望向远处,此时,场下男女舞者双臂划“8”字进进退退中向舞台上聚集。欢呼声、鼓乐声中,主题动作继续发展又不断重复,将之前释放的**继续延伸。他们左右跨步,挥臂敲击,腾空跃起后又稳稳落地,在纵横着沟坎土坝的黄土地上沸腾着,翻涌着的**充满了舞台整个空间,呐喊声、击鼓声起伏回响,似乎要贯彻天地,把情绪的释放推到极致。欢腾跳跃的舞者中,出现了一个俯身跪地的男子,他不断以颤抖的双手拢起黄土向天抛撒,眼睛里含着泪水,似热爱、似眷恋,又似哭泣、似呐喊,生命的酸甜苦辣、爱恨交织……用言语难以表达的情感,此刻诠释得淋漓尽致。腾跃的众人,俯身跪地的男子一直延续下去,直至音乐隐去。

(二)藏族舞蹈欣赏

1.藏族舞蹈概述

藏族民间舞蹈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舞蹈艺术形式,其风格特点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动作刻画上,表现在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和歌词上,又因农区、牧区、林区、半农半牧区之不同,而增添了地域的文化色彩(见图3-2-5)。

图3-2-5 藏族舞蹈

藏族舞蹈的种类:藏族民间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两大类,广场自娱性舞蹈主要有谐、卓、果谐等,表演性舞蹈主要包括堆谐、热巴、囊玛等。从流传的区域看,果谐、堆谐、朗玛谐等主要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流传在金沙江流域广大地区的主要歌舞形式主要有谐、卓等。

谐,汉语称“弦子”。谐是藏族历史上最悠久、最繁盛的歌舞艺术形式,源于四川巴塘,流传于四川、西藏、云南、青海等藏族地区。谐以曲调优美、歌词秀丽、舞蹈动律松弛柔美著称。谐的曲调丰富,表演多样,不同的曲子配以不同的舞步,歌调多为六言四句,内容大多为歌颂爱情、劳动、家乡或自然景物等。“拖步”与“点步慢转”是常用的步法。传统曲目包括《古来亚木》、《孔雀吃水》、《尤子巴母》等。

卓,汉语称“锅庄”或“歌庄”,是藏语“果卓”的变音。卓,是藏语对舞蹈的一种泛称,同时,卓也是劳动气息浓厚、粗犷豪迈的藏族古老歌舞的形式之一。卓是群众自娱性无伴奏的音乐舞蹈,男女分别或混合站成弧形对唱而舞,表演时,舞者相互牵手,以便两队取齐。歌词内容涉及广泛,有弘扬宗教的,有歌颂家乡的,有教导人们尊敬父母的,最常用的是一些描绘爱情的歌曲。“卓”区别于其他藏舞的最大特点是曲调辽阔深沉,节奏顿挫有力,生活劳动气息浓,动作幅度大,强健铿锵,表现出藏族舞蹈中一种憨厚、深沉的个性特征。

果谐,亦称“苟谐”、“戈谐”、“果日谐”等,是藏语不同的汉字记音,意为“围成圆圈跳舞”,为群众性自娱舞蹈,流传在西藏的阿里、日喀则、山南、江孜以及拉萨附近。果谐属于农牧区古老的歌舞形式,可在野外、村头或室内进行,人数不限,男女老幼皆可参加。果谐由慢、快两种不同速度的曲调与舞蹈组成,没有乐队伴奏,一般是男领歌一段,女合一段,一曲接一曲,连续不断。慢板称作“降谐”,意为“舒展的舞蹈”,曲调缓慢高亢,舞步舒展简单、稳重矫健;快板称作“久谐”,是“快速歌舞”之意,曲调热烈奔放,男子表演时常加入许多技巧性动作,动作多由踏、踢、悠、跳、转组成,舞姿奔放流畅。

堆谐,汉语称“踢踏舞”,雅鲁藏布江上游拉孜、定日、阿里一带地区与谐相似的舞蹈流传至拉萨、吕都、甘孜等地,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形式,并以拉萨地区最为盛行,又称“拉萨踢踏舞”。堆谐属于表演性较强的舞蹈形式,有音乐伴奏,具有固定的曲调与舞蹈结构程式,有固定的引子和尾声曲。舞蹈时膝部松弛,脚下灵活,以踢、踏、悠、跳等脚部动作跳出有规律和变化的各种节奏点来表达内心的感情。音乐节拍抑扬顿挫、舞步轻重缓急。舞蹈动作与复杂的节奏配合严谨,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形成堆谐朴实自如、轻捷灵活的风格特点。

热巴,藏语意为“流苏”,即辫穗,是由专业艺人在腰间系多根如穗辫似的“穗裙”,手持手铃、手鼓伴奏的表演性舞蹈,又称“铃鼓舞”。热巴最早盛行于西藏查绒地区,后来逐渐流传到昌都、邦达、工布、巴塘等地。热巴表演内容除舞蹈外,还有快板、对话、杂技等,其中的舞蹈表演可分为三部分:“铃鼓舞”,是主要的表演部分,由男艺人手持手铃和牦牛尾,女艺人右手持单柄手鼓,左手持长鼓槌击打;“热巴弦子”,由女艺人放下长袖,在琴师带领下表演热情欢快的弦子舞蹈,风格热烈抒情,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朗吐达”,由艺人们戴着面具表演带故事情节的小节目,风趣幽默。

囊玛,是指流传于西藏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的一种结构庞大并包含诗、歌、舞、乐的综合型音乐舞蹈艺术样式。“囊玛”结构宏大,由引子(器乐演奏形式)、歌曲(组歌形式)、舞曲(舞蹈音乐)三部分组成。歌曲旋律典雅流畅,节奏舒展平缓,而舞曲音乐则急速欢快,奔放豪迈,与歌曲部分形成鲜明对比。演唱时只作鞠躬之较小动作,演奏乐曲时演员停止歌唱,跳起热情奔放的快速舞步,脚在木板上以脚踢出明快的音响节奏。囊玛是我国民族民间综合歌舞艺术形式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

藏族民间舞蹈虽然长期受到宗教意识的影响,但它们真实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劳动生产、风俗习惯、恋爱婚姻的社会生活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无比深邃的舞蹈文化宝藏,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闪烁出更加绚丽耀眼的光芒。

2.名舞欣赏

●《翻身农奴把歌唱》

《翻身农奴把歌唱》由徐小平编导,获得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群舞表演一等奖、创作一等奖、院校原创教学剧目奖;第七届“荷花奖”全国民族民间舞蹈比赛作品金奖;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得“评审委员会特别奖”;在第五届CCTV舞蹈大赛获优秀作品创作奖、表演银奖。

编导采用传统的藏族舞蹈形态,运用对比、重复和停顿等编导手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完善了作品的舞蹈形象,并敏锐地把表现西藏解放这一历史升华到渴望民族团结这一时代主题。正如舞蹈家陈翘老师的点评:“该舞蹈之所以拿下大奖,是因为它坚持了藏族舞的舞蹈属性,并通过水袖的运用提高了动作难度,完成了藏族舞的发展。同时,该舞蹈的主题还契合渴望民族团结的时代主题。”

作品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黑暗的农奴制,压迫着藏族人民低头俯身,艰难地劳作。

第二段:本段运用藏族弦子舒展、优美的动作,与音乐旋律恰当地结合。虽然仍是俯身而舞,但情绪已转变为光明即将到来的期盼,领舞的水袖恰如黎明前的一丝阳光,照进人们的心里。

第三段,音乐忽然转为激昂的鼓点,一群挥舞着洁白水袖的舞者跳上舞台,主题音乐再次响起,整段粗狂奔放的锅庄舞出了解放时的欢庆场景,水袖翻飞,如同一群群欢呼雀跃着的人们。

作品以新中国解放后西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彻底废除黑暗的封建农奴制,解放百万农奴为题材,通过压迫、期盼和解放的三段式结构,用《翻身农奴把歌唱》这首老歌唤醒人们心底的亲切和感动,表现了藏族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热爱,反映了西藏人民对民族团结的渴望。

(三)蒙古族舞蹈欣赏

1.蒙古族舞蹈概述

蒙古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而著称。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居,牧养生息,创造着辉煌的草原文化。这个曾经横跨欧亚的游牧民族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蒙古族舞包括:蒙古族民间舞(劳作、风俗、礼仪舞蹈等)、寺庙舞、宫廷舞,其中蒙古族民间舞最具特色,有着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气息和精神气质。蒙古族民间舞蹈包括两大类:宗教习俗舞蹈和节日庆典舞蹈。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腿部和脚部动作比较少,上身动作比较多,尤其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用双肩的绕大八字和双肩以及上身的各种舞姿形态模拟雄鹰展翅、大雁高飞、天鹅拍翅等优美形象。

处理好蒙古族舞蹈的节奏,可更好突出蒙古族的精神气质。并且,它可以视作是舞技意义上的再升华。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是对其民族风格美的外部形态的精神化。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更应该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舞蹈中,脚步、眼神、面部表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视觉上的立体化,而这种“有机”源于生活的根基,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淳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生活气息浓郁的劳动舞蹈,如挤奶舞、顶碗舞、筷子舞等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的性格特征(见图3-2-6)。

图3-2-6 蒙古族舞蹈

“安代”是最具群众性的即兴歌舞,一人领歌,众人相合。舞者手持绸巾,歌起舞动,动作简单奔放,气氛欢腾热烈。此种歌舞形式盛传于科尔沁草原,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盅碗舞”:根据蒙古流传民间舞蹈《盅子舞》创编,在民间多出现在酒宴庆典活动中。舞者双手各持两个酒盅,随着音乐的旋律叩击,发出悦耳清脆的声响,双脚一前一后踏动,形成“手在舞腰在扭、眼跟手、脚步稳”的豪放优美的舞姿。“盅子舞”属于礼仪性质的舞蹈,端庄稳健、含蓄柔美,很具蒙古族女性特色。舞蹈内容包括请安、敬酒等过程,舞蹈技巧体现在叩击盅子及双臂合后背的细腻表现。技巧高超者,头顶酒碗,一曲舞毕,滴酒不落。

“筷子舞”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是伊盟人民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它凝结着蒙古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和艺术创造的智慧。它借筷子抒情,沉稳豪放,优美矫健,在民歌的哼鸣下韵味十足,当情绪高昂之时,筷子绕身飞舞,击打身体。

除此之外,还有鄂尔多斯草原的“顶灯舞”、“盘子舞”,科尔沁的“浩都格沁”,布里亚特的“圆舞”、“游戏舞”,厄拉特的“托普修尔”以及大量的模拟性舞蹈,如鹰舞、马舞、鹿舞等。另外,寺庙舞蹈“查玛”的大量留存及宫廷中的各种乐舞都是研究蒙古族舞蹈的宝贵财富。蒙古族舞蹈中的男性剽悍、强健、骁勇;女性端庄、典雅、雍容。

2.名舞欣赏

●《草原汉子》

《草原汉子》由赵帅、刘福洋编导,获得第九届“桃李杯”民族民间舞群舞表演一等奖、舞蹈剧目一等奖。作品秉承中央民族大学蒙古族舞蹈一贯的洒脱、流畅,双臂的内劲十足,脚下步伐的稳健。通过对蒙古族男子策马草原、大碗喝酒等生活情景的描绘,展现了蒙古族男性豪爽、刚毅的性格。作品一经演出立刻成为各地竞相学习的蒙古族男子群舞佳作。

作品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急促的马蹄声响起,一群蒙古族青年扬鞭策马驰骋在草原上,他们或打马追逐,或四散奔走,或聚集呐喊,合着激昂的马头琴声,每一次有力的扬手、转身、腾跳都展现出蒙古族汉子的矫健和刚劲。优美的长调从马头琴声中透出来,群舞叠起罗汉,如同一座巨大的篝火,火苗翻飞中,领舞面向跪拜,展示了蒙古族人民虔诚的信仰。

第二段:疾驰之后,人群散开,席地而作,马头琴声变为舒缓的旋律,一人手捧酒坛入人群,刚一打开,立即吸引了众人,一番争抢之后,众人围着酒坛大口喝酒。扔掉酒碗,一段优美的齐舞展现了蒙古族汉子粗狂而细腻的情感世界,看到天边飞过的鸿雁,思恋起家中的亲人。

第三段:激昂的音乐再次响起,众人又起身出发。所有演员大横排的队形向前走,蒙古族汉子的骁勇立现。众人你追我赶,舞蹈在疯狂追逐中渐渐隐去。

《草原汉子》采用传统蒙古族舞蹈语汇,运用各种马步、不同幅度和力度的抖肩以及传统的揉臂动作,在力点和节奏上进行处理,强化了舞蹈的造型,使得作品显出极大的张力。构图上,通过“领舞+群舞”的交错方式,多次运用大的排面来强化作品的气势。作品采用“快—慢—快”的三段式结构,慢板部分这种刻画人物现实情感,两个快板中使用重复手法发展主题,结尾处更是以大幅度激烈的动作营造出万马奔腾的场景,把舞蹈推上**,留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

(四)维吾尔族舞蹈欣赏

1.维吾尔族舞蹈概述

中国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维吾尔族舞蹈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的乐舞传统,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舞蹈艺术,广泛流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

由于新疆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使维吾尔族各种舞蹈既有共同的风格,又有不同的地区特色。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其特点还表现在:①膝部连续性的微颤或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②旋转快速、多姿和戛然而止。各种舞蹈形式的旋转,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时作竞技性旋转。③音乐伴奏多用切分音、符点节奏,弱拍处常给以强奏的艺术处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色彩。

图3-2-7 维吾尔族舞蹈

维吾尔族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风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三类(见图3-2-7)。自娱性和风俗性舞蹈中也带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现流传于新疆各地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赛乃姆”:自娱性舞蹈。广泛流传在新疆各地,采用二拍子或四拍子的节拍形式。赛乃姆原是古代新疆民间曲调的一种,节奏平稳,旋律优美,适于舞蹈,后来与节奏欢快的曲调赛勒凯相结合,形成由慢转快的两段体的舞蹈形式,被收进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从《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四十》关于回部乐的记载,可知赛乃姆曾是清朝宫廷回部乐中的表演项目。赛乃姆的表演较自由,无论室内室外均可进行。赛乃姆的地区特点为:①南疆,以喀什地区为代表,风格明快、活泼、深情、优美。②北疆,以伊犁地区为代表,风格潇洒、豪放、轻快。③东疆,以哈密地区为代表,风格平稳、安详、风趣、乐观。习惯上在赛乃姆名称前,冠以地区名称,如库车赛乃姆、和田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

“多朗舞”:礼俗性舞蹈。以双人对舞为基础,带有竞技性的组舞。流传在新疆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县。每逢婚嫁、喜庆日欢聚时,都跳多朗舞。多朗舞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舞者必须自始至终跳完整个舞蹈,中途不准退出,观众也不得随便离开舞场。表演时的音乐伴奏按《多朗木卡姆》的演奏顺序进行。多朗舞的表演程式:不分男女老少,团团围坐,鼓声起后,纷纷邀请对手双双起舞,其舞步稳健豪放。随音乐节奏由慢而快。舞蹈由双人对舞转为集体圈舞,又由圈舞发展成双人竞技性旋转表演,动作勇猛、矫健。

“萨玛舞”:风俗性舞蹈。是伊斯兰教节日时由男子在广场上集体表演的舞蹈形式。主要流传地区为新疆喀什、莎车等地。“萨玛”原是古代新疆的一种民间舞蹈,曾盛行一时。伊斯兰教传入后,逐渐演变成节日的群众舞蹈活动。在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形成时,萨玛舞被收在歌舞组曲“麦西来甫”的开始部分。其舞蹈动律沉稳、舒展。落脚时全脚着地,身体下压,微顿,抬步时两手随身体的俯仰而轻摆,常用跳转、擦地空转等技巧动作。表演者多为劳动群众,动作粗犷有力,富有劳动生活气息。

“夏地亚纳”:是节日或盛大集会时在广场上表演的群众集体舞蹈形式,流行全新疆,盛行于南疆。夏地亚纳原是乐曲名称,维吾尔语意为“欢乐的”,过去曾用于王公贵族的出巡、迎送等礼仪的乐舞中,后发展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舞蹈,多在集会开始前表演,或在其他民间舞蹈之后表演,如跳萨玛舞时,一般以夏地亚纳结束。新疆各地的夏地亚纳的形式与风格各有差异,北疆的活泼,南疆的舞姿华丽,麦盖提县的古朴。

“纳孜尔库姆”:表演性男子舞蹈。以双人对舞为主,带有竞技性。流传于新疆吐鲁番、鄯善、托克逊等地区,是婚礼、喜庆或麦西来甫中最精彩的节目,各地多有半职业性的纳孜尔库姆艺人。技巧动作有跳蹲、跳转、动肩转等,舞者互以高难动作压倒对方,在观众有节奏的呼喊声中献艺表演。伴奏乐器为:艾捷克、弹拨尔、热瓦甫、手鼓、唢呐、铁鼓等。

“盘子舞”:表演性道具舞蹈。流行于新疆库车、喀什、伊犁、乌鲁木齐、麦盖提等地。用弦乐伴奏,节奏为拍,有专用曲调。由女子单人表演。表演时舞者两手各持一盘子,指夹竹筷,和着音乐,边打边舞,并在头上顶一盛水的碗,以增加难度。麦盖提县的盘子舞,由男艺人表演,嘴内叼长把木勺,随舞击打碗。盘子舞的步法与舞姿,多来自赛乃姆。

“手鼓舞”:表演性舞蹈。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舞蹈形式,开始流传在南北疆各地民间,后发展成为舞台节目。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进行。舞蹈的特点是动作敏捷、节奏多变,多用高难度的旋转与腰部技巧。

其他表演性舞蹈:用道具的有击石舞、萨巴耶(铁环)舞、灯舞等。模拟性的舞蹈有:山羊舞、老虎舞、骆驼舞等。这些舞蹈形式也多在麦西来甫中进行。

2.名舞欣赏

●《掀起你的盖头来》

维吾尔族群舞《掀起你的盖头来》由靳苗苗编导,由北京舞蹈学院2002级表演专业学生首演。舞蹈编导充分地借鉴了维吾尔族舞蹈热情奔放、优美挺拔等特点,并从中加入现代舞蹈的创作手法,从而使整个舞蹈更加开朗、热情、奔放,充满了幽默的欢快气氛。

《掀起你的盖头来》这个舞蹈表现了一群热情奔放的年轻男女们在一起欢快地舞蹈娱乐、相互表达爱慕的场景。音乐响起,一群开朗活泼的男子追逐着场中唯一的女子,他们通过各种办法来引起那美丽女子的注意,他们或逗或跳,整个场面异常热闹,此时美丽的女子却悄悄地跑掉了。再一段音乐又响起来,这次美丽的姑娘却带来了更多的姐妹,这引来场中男子们的疑惑和惊讶,随之男子也更加兴奋起来,他们追逐着自己喜欢的女孩,使出浑身解数讨好女孩子们。音乐停止,有节奏的鼓声响起,男子间相互比拼,尽可能地向女子展示自己的本领,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他们的相互比拼也使整个场面达到了顶峰,气氛也更加热烈。音乐响起,在愉快的聚会及一番激烈较量比拼之后,一些人逐渐找到自己中意的人儿。整个舞蹈音乐欢快优美、旋律朗朗上口,节奏也清晰明了,舞蹈编导充分借鉴了新疆舞蹈的动律特点,采用丰富多变的舞姿和高超的技巧,使整个舞蹈更有艺术性与欣赏性。表演者通过轻巧优美的舞姿、夸张搞笑的表情,以及极具生活化的动作场景,充分表现出年轻人在一起时那种欢快、喜庆、幽默的氛围。

这个舞蹈与以往的新疆舞比起来,除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特色以外,表现手法更加现代一些,整个舞蹈的气氛、场景都更加新颖独特。舞蹈采用男子群舞、女子群舞、男女群舞及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现手法,既有群舞也有个人技巧展示,甚至舞蹈中也出现了斗舞、比赛的形式。整个舞蹈把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生活充分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们真正地融入到舞蹈当中。

(五)朝鲜族舞蹈欣赏

1.朝鲜族舞蹈概述

图3-2-8 朝鲜族舞蹈

朝鲜族是从事水田种植的古老民族,其民间舞蹈具有农耕劳动的特征,它是在三韩及朝鲜半岛的传统农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后又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定环境中,育成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特色的舞蹈。朝鲜族历来受汉族儒家“中庸”思想影响,因而朝鲜族舞蹈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特色,动作多为即兴性的,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动律优美、典雅、细腻、柔和而悠长,其舞姿或柔婉袅娜,动中有静、柔中带刚的舞步恰似轻灵高雅的白鹤展翅,又似柳枝拂水;或刚劲跌宕,活泼潇洒,反映了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见图3-2-8)。

“对称”关系是朝鲜舞蹈中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一,从动作上看,朝鲜族舞蹈动作多是圆形的。手臂是圆形的,身体是圆形的,路线也是圆形运动,因此不管是静态造型还是动态运动轨迹都体现出这种完美的对称方式。例如,朝鲜族舞蹈中的典型动作“划圆手”,即是由小臂带动经手腕到指尖的划圆动作。又如“翻摊扛手”:双手交替做扛顶手时,两只手运动路线是对称的,一只手顶起后向下落,另一只手抽起向上,顶起的手由手心向上转至手心向下,而抽起的手则手心向下转至手心向上,最后落于横开手位时已经变化为一阴一阳相互平衡的状态。其二,从舞蹈形态角度看,朝鲜舞蹈在形态上体现为围、拧、含、曲、圆,主要的动作部位在上肢,而上肢的基本形态又主要体现在手臂、手位上。然而,不论是折臂行,还是各种手位,也都具有上述的“对称”关系。在舞蹈中体现为一种整齐、沉静、稳重、和谐之美感。其三,从表演形式上,特别是气息运用上,朝鲜舞蹈也体现出“对称”关系。气息运用是朝鲜舞蹈表演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动律与风韵、内在美与舞姿美的融合,都是通过特有的节奏形式,经由呼吸方法及气息运用达成的。每种节奏都有其特定的鼓点和击鼓方法,亦有与其特点相应的舞蹈动作,而且要求舞者的呼吸必须与节奏相吻合。

朝鲜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有农乐舞、假面舞、剑舞、长鼓舞、扁鼓舞、扇舞、拍板舞等。其中著名的民间舞蹈有:欢快喜庆丰收的《农乐舞》、身挎长鼓抒情柔美的《长鼓舞》、代表了朝鲜族民间舞蹈艺术精华的《僧舞》。

2.名舞欣赏

●《扇骨》

《扇骨》由张晓梅编导,罗莹表演,曾获得第七届“桃李杯”全国舞蹈比赛民间舞青年组创作金奖、表演金奖两项大奖。

《扇骨》以朝鲜族传统的说唱艺术“潘索里”为创作原型,结合朝鲜族“闲良舞”中的小生形象,以韩国宗教舞蹈为动作元素,表达了东方女子那种一身傲骨、坚忍不拔、含而不露的内敛气质。

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低沉而苍凉的筚篥音乐声中,一个朝鲜族女子背坐于台上,仅仅是背影也透出了一个刚毅的性格写照。音乐转换为鼓声,颇具力度的开扇合扇强化了演员肃穆的表情,仿佛是在进行一个庄严的仪式。仅仅是几次姿态转换中的开扇合扇,却一下将人物的性格展示出来。

第二部分,铿锵有力的说唱合着抑扬顿挫的鼓点,演员气定神闲、韵味十足的表演中,扇子好像被赋予了生命,能屈能伸,能沉默能诉说,“一开一合之中,浸透世态炎凉;亦张亦弛之外,哪顾南北东西。”舞者的动作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每一次大的跳跃、流动、旋转中却依然从容不迫,将朝鲜族舞蹈含蓄深沉的“气韵流向”演绎出了一个英气十足的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鼓点越来越急促,演员的动作也继续放大,似乎是回忆起以往经历的风风雨雨,却始终用一种沉静的微笑来面对过往。结尾斩钉截铁地推扇而坐,呼应作品开始的造型,也圆满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刻画。

朝鲜族女子舞蹈一般展现的风格优雅而深沉,韵律细腻而含蓄。而《扇骨》的编导张晓梅却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方式给观众展现了一位举手投足间都透着坚韧、刚烈的朝鲜女子的人生与情感。张晓梅并非一个职业编导,而是一个常年教学的朝鲜族民间舞教师,但做出这样的成绩绝非偶然。她说:“对于我们这一级,也就是初学乍练的编导来说,创作这样一件作品是十分不容易的。对于一个职业编导,也许他一次比赛可以创作出几个好的作品,可以很敏感地捕捉到舞蹈素材,而我则需要很长时间的累积过程。其实创作《扇骨》并非就是为了比赛,只是这么多年来与朝鲜舞的磨合,我觉得我想做点什么了。”作品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编导亲自体会、经过多次揣摩之后才最终确定下来。作品最初的名字叫《师父的魂灵》后来又改为《师恩》,一次偶然的机会,编导张晓梅和潘志涛教授聊天时,潘教授提出:“这个舞蹈不如叫《扇骨》?”从作品最初的名字、其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以及编导在创作的过程中所投入的情感和心血看来,或许编导是以此剧目来怀念一位仙逝的恩师吧。

1.傣族舞蹈概述

居住在山川秀丽的西双版纳中的傣族人民,同时也是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用泼水节这样的特殊形式表达着对水的深厚感情。这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同样孕育了繁多的舞蹈种类。除了比较熟悉的孔雀舞这样的表演性舞蹈,还包括祭祀性舞蹈、武术性舞蹈等形式多样的舞蹈种类。这些舞蹈大多婀娜多姿,节奏缓慢,但也有轻快明朗的舞蹈。

傣族舞蹈的特点:动作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傣族舞蹈既有潇洒轻盈的斗笠舞,也有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

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类。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都有流传。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时,舞者头戴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

“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有丰富多样的手形动作和跳、转等技巧。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2.名舞欣赏

●《孔雀飞来》

《孔雀飞来》由田露编导,2000年由徐萌首演于北京,荣获2002年第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表演铜奖;2003年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优秀剧目奖。

作品采用龚琳娜的同名歌曲《孔雀飞来》为伴奏音乐,营造了一幅清新、优美的意境:一只美丽的孔雀行走在风景秀丽的傣家村寨,它步伐轻快,或驻足观望,或随风起舞,给傣族人民带来了幸福,带来了祥和。

在《孔雀飞来》之前,由舞蹈家杨丽萍编导的傣族女子独舞《雀之灵》早已深入人心,又有《孔雀舞》等傣族舞蹈剧目,但《雀之灵》是对傣族神鸟孔雀的一种“灵性”的感悟,当中较少用到傣族传统的舞蹈动律,《孔雀舞》重在对孔雀形态的模仿。而《孔雀飞来》则既有孔雀的灵性,又不仅仅是单纯的形态再现,作品抓住了孔雀的“昂首”、“振翅”、“漫步”等形态特征,将傣族传统动律融入其中,塑造了一只“活泼”的“年轻”孔雀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