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
(一)古典音乐概述
公元1762年,一个6岁大的孩子以神童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在此后大约10年的时间里,这位神童先后征服了慕尼黑、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罗马和拿波里等各大城市。他惊人的演奏技巧和作曲才能使人难以置信,拿波里的人都怀疑他有魔法,认为他的魔力来自他手上戴的戒指,为了证实戒指没有魔力,他当众除下戒指演奏。
这就是莫扎特的一段真实写照。说起古典音乐,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被称为“维也纳三杰”的三位古典乐派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古典派音乐是18世纪下半叶与19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一种音乐流派。这种音乐的风格与以前的巴洛克音乐有很大的差别。巴赫和亨德尔所惯用的数字低音的复调写作方法,到了18世纪下半叶就已经变成了过时的东西,在古典派音乐中则是主调音乐处于绝对优势。音乐从简单旋律发展到复调音乐,又从复调音乐发展到突出主旋律、和声为辅的历史阶段。这并不是远古简单音乐的反复重现,而是更高水平的体现。古典音乐的主旋律曲调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低音往往用主音或属音反复演奏,或用简单的分解和弦。在和声上形成以主、属、下属为中心的功能体系。这一时期,人们不想听沉重的音乐,而要求更明朗更轻快的东西。这也可以说是启蒙精神要求的一个方面。因而可以说,情绪明快、结构严谨、音乐语言清晰、音乐手法精练,是这一时期音乐的重要特点。此时的奏鸣曲体裁得到高度发展,交响乐的发展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
“古典主义”一词原指希腊与罗马的文学与艺术的原则与特征,认为它包括形式上的优美、单纯、尊严和文体严谨。在音乐上,“古典派”这一词通常是作为“浪漫派”的对称,即指“浪漫派”以前的音乐。
(二)名家名曲欣赏
贝多芬(L.V.Beethoven,1770—1827)
图2-3-2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见图2-3-2),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等。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晚期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贝多芬度过了自己的创作危机时期,并重新燃起了他作为共和主义者的热情。
《第九交响曲》,又叫《合唱交响曲》,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史无前例地加入了人声合唱,并选择了德国诗人席勒的著名诗篇《欢乐颂》作为歌词。这部作品创作于1819-1823年间,历时4年。这个时期,整个欧洲大陆笼罩在“神圣同盟”的反动统治中,贝多芬在精神上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并一度对革命胜利的信心产生了动摇。然而渐渐的,当他走出了自己的创作危机期后,他对革命又重拾了信心,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民主政治理想。我们可以从贝多芬这一时期创作的《庄严的弥撒》、《bB大调奏鸣曲》,乃至《第九交响曲》,看出他的这一思想转变。尤其在《第九交响曲》中,他更借助《欢乐颂》,表达了他对人民痛苦命运的深切关怀,鼓励人民奋勇抗争,更描绘了革命胜利后的欢乐场景。
在艺术形式上,大大扩大了乐章的规模。在第一乐章,贝多芬就采用了主、副部主题都包含多个主题的手法;在第二乐章,更把谐谑曲的第一部分扩大为一个完整的奏鸣曲结构;第三乐章,在合唱之前,加入了大篇幅的前奏。
在音乐形象上,为了达到鼓舞士气、激励人心的作用,整部作品中的所有主题,都很简单、通俗。这点尤其突出的体现在了合唱部分,使之流传至今,并成为我国高中音乐教材的内容。
在配器上,贝多芬创造性地把“人声”作为乐器,与管弦乐队结合起来。他的这一探索,对后人有极大的影响。